說到要撐出空間,對多數人來說還是滿抽象的概念。精確一點來說,就是讓自己在面對緊急、危機事件或突發狀況時,能夠嘗試平撫情緒或身體的壓力反應,而讓自己能稍微維持在還可以整理思緒、梳理情境再擬定回應策略的狀態。
短短70多個字,即使是對我們受過專業訓練且持續在梳理自己的心理師而言,也並非容易的事,因此就讓我們暫時放下要完美做到這件事的期待吧。持續地練習是相當有助益的,可以讓我們在遇到這些棘手、讓人浸潤在壓力下的情境時,有較高機率撐出一些能夠思考的空間。其實也只要能多出一點點空間,做出一點點改變,累積起來的進展也是非常讓人驚豔的。
我認為撐出空間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部份。
唯有當我們能夠意識到自己正處在壓力反應狀態時,我們才有機會主動減緩這些反應帶來的影響,也才有挪出空間思考其它對策的可能性。雖然每個人的壓力反應都會有個體獨特的展現模式,也多是各種身體症狀或行為的組合,每一次展現出來的順序與強度仍可能會有些微的不同。而每一種身體反應都有相對的策略可以因應,呼吸短促可以藉著有意識地拉長吐氣時間減緩,肌肉緊繃則可以藉著抖動身體來放鬆。
要能辨識自己的壓力反應模式,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與情緒感受間的連結,絕對是不可避免的日常功課。身心壓力反應是生物體為了生存而發展出來的生理機制,而現今的社會互動情境中,真的可能會置我們於死地的並沒有那麼多。因此很多時候的危機感是源自於,我們所在乎的事物面臨受到被攻擊、破壞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們與這些事物的"關係"面臨到了生死威脅。
既然是關係,那就代表是從過往的經驗所堆疊、建立起來的,也就有跡可循。情緒反應是其中一個很有助益的線索。每一種情緒都會引動身體的反應與能量,讓我們很有"感覺"而能被關注到。就像《腦筋急轉彎》裡所呈現的,每一種情緒反應都會帶著一些東西想讓我們知道,只是不一定是用文字的方式呈現。可以試著在當你感到生氣、煩躁、難過、失落或焦慮的時候,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把手放在感覺最強烈的身體部位上,問問它想說些什麼,然後靜待身體的反應。
剛開始很可能會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身體也需要時間跟你重新建立連結。有時候可能會出現一個聲音或一段話,有時候會是一個畫面,也有可能會是身體想要做些動作或發出點聲音,可以的話就允許自己跟隨著它,你會慢慢瞭解它想要說的是什麼。通常多會是已經被我們遺忘許久,但在過往的某一刻其實很重要的關係經驗。
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所產生的情緒,並不真的都是對著孩子的,甚至很多也都是對著過往年幼的自己或是當時的照顧者。當我們重新與身體建立起穩定的連結後,我們會慢慢地開始能釐清這些情緒的來龍去脈,逐漸地明瞭自己真正在意的事物,並區分出自己與孩子各自該承擔的責任。這樣我們與孩子建立較高互動品質關係的機會與餘裕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