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立峰教授在演講的時候說道「因為我知道AI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所以我才更著急地讓大家知道這件事」,他曾任台大教授、中研院資工所副所長、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目前已經退休的他大可在家悠哉悠哉,但此時的他還在各大企業、院校進行演講,我想是他這樣的精神也感染了我," 不要在還有努力的時候,選擇了安逸 "
他的演講內容非常豐富,一個半小時的內容絕對不止這些,我是以我當下感受最深、思想最為衝擊的10個筆記來跟大家分享
1. AI 店長與消費體驗革命
- AI Agent 在今年已經可以做到購物引流、個人化推薦與客服優化,成為「AI 店長」;當然台灣現在還沒有開啟這項服務,不過你把你的想法跟ChatGPT說,他還是能夠幫你做到比價、購物建議、個性化的禮物挑選,進而影響消費者的體驗
- 例如:
A 根據每位消費者的瀏覽與購買紀錄,主動推薦適合商品,提升轉換率
B 在退貨流程上,AI 幫助用戶挑選更精準,進而 減少約 30% 退貨率
C 客服面向也用 AI 處理初步問題,讓真人客服專注在高複雜度或情緒性問題
2.AI 幫助快速變專業(醫療場景)
- AI 能彙整龐大醫學文獻與數據,幫助病患甚至家屬更快速理解複雜的用藥邏輯與交互作用
- 舉例:同一症狀不同科別開出的藥可能有衝突或副作用,患者用 AI 查詢後,再把結果拿給醫生討論,目的不是要去挑戰專業的醫生,而是透過醫生的專業來評估這樣會不會是一個更好的方案,也許醫生看到後會「默默改藥單」,而在這件事情上的重點在於,人類不再被動接收專家建議,而是能用 AI 做「反向提問」
3.AI 對人類行為的顛覆性改變
- 教授認為這是「幾個世紀以來都沒見過的變革」,AI 將會重塑人類學習、溝通、決策與生活習慣,以教育來說,未來可能不會有國小、國中、高中的教科書,更著重的會是對於小朋友熱情所在的教育方式、客製化的教育
- 人類行為的顛覆性改變類似以前印刷術、網路革命帶來的階段性變革,但這次是「全方位、即時」的
4.AI 對職場的衝擊
- 中生代(約 3–8 年工作經驗)最有競爭優勢,公司會傾向聘用這些人:
這群人有經驗、對流程熟悉,能快速掌握痛點並利用 AI 找解法,變得更具「實戰價值」 - 年輕人(剛畢業)缺乏足夠實務經驗,年長者即將退休,對於學習新技術適應力較弱,因此中生代被視為企業最期待的人才群
5.「人類最後的考試」的例子
- 人類最後的考試總共有2,500道題目,其中一個題目是:將羅馬銘文墓誌銘翻譯成帕爾米拉文字,不是單純字面翻譯,而是行文結構、文化脈絡皆需重新詮釋

- 能做出這種「深度理解+轉譯」的人才極少,未來若 AI 也能做到,象徵人類最核心的語言與文化理解能力被取代
- 補充目前各大LLM解題的情形(HLE)

6.AI 的超大量閱讀能力
- 現在 AI 的訓練閱讀量已達到一億本書,相當於 100 座圖書館的藏書,未來這個數字還會更多
- 人類無法在有限生命內達到這種知識累積量,這也是 AI 能「秒變專家」的根本原因
7.問題品質決定答案品質
- 「庶民的問法只會得到庶民的回答」:
我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有感覺,在跟ChatGPT對話的時候如果只問表面問題,就只能得到淺層答案;要得到高階、專業或策略性見解,需要問出更具深度與結構的問題 - 這其實是 AI 時代的關鍵素養:「Prompt Engineering」(提問工程),把你認知到的框架也一併跟ChatGPT說明,我相信一定可以得到更接近你期待的答案
8. 投資能力超越專家
- 銀行內部觀察發現,AI 在投資領域的策略回測或實盤成功率已經超越部分專業投資人
- 不過這些數據並不會對外公開,因為涉及商業機密及客戶信任
9.全球權力格局演變
- G20 → G7 → G2(美國 & 中國)
過去全球協調由 G7 工業大國主導,後來擴大到包含新興市場的 G20,但如今科技與 AI 領域已逐步演變為由美中兩強(所謂 G2)主導的局面 - 如今的「G2」已經從經濟、科技對抗,進一步演變為 AI 領域的爭霸戰,幾乎左右全球的技術與資源配置。
10.AI 時代的資源集中化
- 疫情前:1% 的人掌握 40% 的資源
- 疫情後:1% 的人掌握 50%的資源
- AI 時代預測:1%的人 掌握 99%的資源(「Winner Takes All」)
- 背後意味著超強「頭部效應」,會讓中小型企業與普通人才更加邊緣化,競爭極端加劇

感謝你讀到這裡,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按個愛心或留言分享你的想法,有你的支持就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