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的母子關係為何像一部虐戀言情小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華人社會中,母子關係常被塑造成一種緊密而神聖的連結,然而,在許多真實情境裡,卻更像一部情節糾結、情感拉扯的「虐戀言情小說」。

一、愛得深沉,卻溝通錯頻

華人母親對子女的愛,往往是自我奉獻式的,但這種常以一種「隱晦、情緒化、帶有暗示性」的方式表達。她們習慣用行動來付出,而非直接說出需求與情感。這導致兒子即使感受到母親的愛,也難以真正理解她的內心世界。

媽媽的台詞: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為什麼你都不懂?」、「你翅膀硬了?」
兒子的解讀: 「我根本不知道她到底想要什麼」、「她到底在不開心什麼?」

這種溝通模式的錯位,讓母親覺得自己付出良多卻被忽視,兒子則感到困惑與壓力,雙方都困在各自的「頻率」裡,難以真正交心。

二、依附模式的焦慮與逃避

華人母親容易展現出焦慮型依附的特質:她們渴望親密,卻又害怕被拋棄,因此不斷尋求確認,甚至會表現出操控或干涉的行為。

母親的行為: 不停追問兒子的近況、對於兒子與伴侶的親近感到不安。
兒子的反應: 為了喘息,兒子傾向選擇保持距離,因為他感受到的是壓力而非關愛。

這種「焦慮追逐」與「本能逃離」的組合,使得母子雙方都在關係中感到痛苦:母親覺得被疏遠,兒子則感到被窒息,形成一種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三、自我價值的依附與世代的錯位

在傳統觀念中「母以子貴」的文化邏輯,讓許多母親將自身的價值與成就感,過度建立在兒子的情感回饋和社會表現上,把自己活成「配件」,無論成就如何,兒子都是她最重要的價值和生命重心。

母親的期待: 兒子要成材、要孝順、要聽話,永遠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
現實的落差: 兒子有自己的生活、工作與家庭,重心必然轉移。然而,母親的思維卻常停留在兒子年幼、完全依賴的階段。

這種「時光錯位」與權力不對等的拉扯,讓母親更想掌控,卻也加速了兒子疏離的腳步,最終導致「求而不得」的巨大失落感。母親努力一輩子,把自己撕扯的七零八落,得到的卻不是想像中的感激與親密,反而是兒子的不耐煩與漸行漸遠。

四、情感的三角化與界線模糊

尤其當母親的情感需求無法從伴侶或自我成長中獲得滿足時,便可能將兒子拉入「情感三角」。兒子可能在無意中扮演了「情感配偶」的角色,承擔了不屬於他的情感責任。這樣子的錯置,等兒子成家生子後會造成衝突。

母親的抱怨:他這兩年都變了,以前他不會這樣對我,一定是有人影響他
媳婦的無奈:他是四十歲了,不是十四歲,沒有人能左右他的選擇。

界線模糊,使母子難以建立健康而獨立的關係。當兒子試圖拉開距離、建立自己的家庭生活時,母親往往感到受傷或被拋棄,進而將失落感轉嫁,遷怒媳婦。這不僅讓媳婦承受無謂的誤解,也無形中干擾了兒子與伴侶、子女之間的連結與親密。

結語:一場無聲的悲劇

總而言之,華人社會的母子關係之所以看來像是場「虐戀」,正是因為它融合了未分化的情感界線、依附模式的錯位、文化期望的重壓,以及溝通上的巨大鴻溝。母親愛得深沉,兒子卻感受沉重;母親渴望靠近,兒子卻選擇逃離。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可能演母親心碎、兒子遺憾,成為兩條永遠無法交會的平行線,成就虐文經典BE結局……

她死後,他帶著一輩子的愧疚和懊悔,痛並快樂的活著

一世糾結,今朝解脫。從別後,憶相逢,剩下清風細雨思綿綿,片紙輕香訴哀言,不思量,自難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mi-avatar-img
2025/07/12
當一個母親單方面一廂情願地用自以為是的方式愛著兒子的時候,她所愛的真的是兒子嗎。。。還是她愛的根本是虐戀模式中那個看似轟轟烈烈的自己。。。
avatar-img
What's Miao Ma Reads
1會員
4內容數
生活、小說與中間那些說不清的事 Notes on Life, Fiction,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What's Miao Ma Reads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金絲雀文一定要有早死的雙親,辛苦的阿嬤,還有孤立無援卻倔強和堅持的她。面對地獄級開局,醫生、護士勸她放棄治療成為植物人的阿嬤,小白花睜著淚光閃閃的雙眼,說這是她唯一的親人,捨不得放下。所以「被迫」為了醫療費,委身英俊多金的他。
Thumbnail
2025/07/16
金絲雀文一定要有早死的雙親,辛苦的阿嬤,還有孤立無援卻倔強和堅持的她。面對地獄級開局,醫生、護士勸她放棄治療成為植物人的阿嬤,小白花睜著淚光閃閃的雙眼,說這是她唯一的親人,捨不得放下。所以「被迫」為了醫療費,委身英俊多金的他。
Thumbnail
2025/07/15
豪門聯不上,鄰居遇不到,旅行團都是銀髮族,網戀還談到小紅叔。身心健康做不了病嬌,經濟緊張當不了覇總,白月光說往事不要再提,需救贖的人生有太多風雨,世家文、高幹文沒有背景,小白花、金絲雀需要演技。場景和常景的距離有點遙遠,戀愛機會瀕「零」,向左、向右、向前看,心動感覺清零。
Thumbnail
2025/07/15
豪門聯不上,鄰居遇不到,旅行團都是銀髮族,網戀還談到小紅叔。身心健康做不了病嬌,經濟緊張當不了覇總,白月光說往事不要再提,需救贖的人生有太多風雨,世家文、高幹文沒有背景,小白花、金絲雀需要演技。場景和常景的距離有點遙遠,戀愛機會瀕「零」,向左、向右、向前看,心動感覺清零。
Thumbnail
2025/07/10
東方家長急著把孩子領向高速公路,最好可以一路到底,沒有岔路,不准分心,沿路沒有風景,沒有轉彎,只有一樣形色匆匆的路人,迷茫的往相同方向前進,不問來路,也不知去途。 然後某一天,孩子就無預警的「被」下交流道了,不但要有想法,有目標,能獨立,還要有人生規劃和交往對象。
Thumbnail
2025/07/10
東方家長急著把孩子領向高速公路,最好可以一路到底,沒有岔路,不准分心,沿路沒有風景,沒有轉彎,只有一樣形色匆匆的路人,迷茫的往相同方向前進,不問來路,也不知去途。 然後某一天,孩子就無預警的「被」下交流道了,不但要有想法,有目標,能獨立,還要有人生規劃和交往對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母親不僅是女兒的創造者與養育者,也是傳遞過去創傷的媒介,有意識無意識地讓女兒也背負著無形的枷鎖。本文從個人經驗出發,深入分析亞洲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如何影響母女關係,並質疑母愛的理想化概念。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之間的創傷故事,談一談社會對母親角色的僵化觀念,以及施加在女兒身上的壓力與心靈掙扎。最後是針對震撼國際文壇、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孟若與女兒史金納故事的小感想。
Thumbnail
「親愛 女人」是描述具有母性的女人。她在生命過程經歷相戀、婚姻、或為人母親等人生階段,在思想上所發揮無論是傳統、或是女權意識型態上,發展對待自己所愛的各種行為表現。以其堅毅及內斂的性格,表達、流露出內含母愛的感情。還有為母則強的人生百態.....即使性別相異,卻值得省思。
Thumbnail
「親愛 女人」是描述具有母性的女人。她在生命過程經歷相戀、婚姻、或為人母親等人生階段,在思想上所發揮無論是傳統、或是女權意識型態上,發展對待自己所愛的各種行為表現。以其堅毅及內斂的性格,表達、流露出內含母愛的感情。還有為母則強的人生百態.....即使性別相異,卻值得省思。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
Thumbnail
本來不太敢分享這篇,怕寫得充滿偏見,但想挖掘的也真的是兩種文化中母性的刻板、傳統印象。 以前不覺得母性有什麼好,甚至覺得中華文化提倡的母性背後的意義頗為恐怖,最好不要跟它扯上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