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乖」,多麼聳動的字眼,其不單足以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更能衍生許許多多的解讀與想像。也因此從未想過,「不乖」竟然可以是一本書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其是一本讓人衷心稱讚的好書。尤其是一開頭作者侯文詠極為慎重地談論「乖」與「不乖」兩者所造成的影響時,更是讓人頻頻點頭稱是。
怎麼說呢?不可否認的整個社會的氛圍裡,仍處於歌頌「乖」的狀態。可還記得幾年前那句家喻戶曉的廣告台詞,「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其或許成功地喚起了年輕人的共鳴,但是末了卻仍不免陷入了道德指責的框限裡。於是乎,每當碰觸「不乖」的議題時,總不免更為謹慎,畢竟那有可能成為脫序行為的藉口。可是,書中作者成功地將「乖」與「不乖」,和「對」與「錯」拉開來解釋。其提出「不乖」也許不只是單純地叛逆,而是回到自身的反省與沈澱。在此一架構下,作者所看重的是「不乖」背後的思考,而不是陷入了一種「為不乖而不乖」的紛亂情緒之中。
由此來看,「不乖」可以是重新思考的起點,甚至其可以避免陷入盲從的行為架構之中。回過頭想想,當「乖」是被歌頌與讚嘆的,那麼「聽話」與「順從」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行為的準則。讓人驚懼的是,長此以往其可能習慣跳脫思維的過程,甚至少掉一種自我涉入的積極。書中講得極好:
「乖」的文明固然能夠擁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能力。這樣無法「自我改變」的文明當然是危險的。
因為少掉了思維的辯證、因為少掉了自我價值的權衡,所以當其在既定的藍圖中遊走之時,所謂的準則很容易成為依循的標的。可是,如果外在條件與既有的想像開始有所出入,那樣的依循反而可能成為思考的牢籠。當跳不開,也無法掙脫既有的束縛之時,可能會驚覺,內心竟然會陷溺在「乖」的困境裡。
延續著這樣的觀點,作者將乖與不乖的差別,連結到對知識學習與掌握的層次。其關鍵仍在於,當叛逆需要理由、或者需要表現出與眾不同時,其必得將自身與他人的不同放大來看,甚至得要將整個情境分析地更為透徹。那不單單是一個機會去省視現實與自身的關連,那更是一個機會回過頭去重視自我的存在。雖然,很多時候「乖與不乖」常常被放在避免錯誤的善意下省視。其所立基的出發點更是著眼於,準則是前人辛苦所嘗試歸納出來的結果,那理當能夠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然則,一如書中所述,在嘗試錯誤的過程中,也許更能釐清內在的想法,而非只是單純地失去或浪費。
至此,或許可以更進一步釐清,什麼是乖,什麼又是不乖。關鍵在於當自我的想法與外在所設定的不符之時,那麼乖也許未必是最好的選項。因為如果「乖」的背後,是自我想法的放棄,是自我價值的鄙夷,那麼「乖」的代價可能遠超乎自己的預期。相對於此,如果「不乖」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與釐清內在的想望,甚至開始嘗試為自己發聲,那麼也許會是一個機會去學習碰撞、學習嘗試、甚至學習失敗。即便最末發現不乖並非真正如自己的預期,而仍然選擇回到乖的狀態。但那過程中的經歷,卻足以讓乖的背後不再是身不由己的順從,相反地卻是遠超乎原有狀態的心甘情願。
而既然整本書以「不乖」為名,也以「不乖」的論述揭開序幕。那麼不難想像接續的篇章也將挑戰既有的想法與框架。果不其然,第二篇文章所談的內容,同樣讓人震驚,也同樣讓人折服:「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作者對於生涯與能力的探索與反思,再度挑戰著既有的信念與想法。這會兒倘若仔細檢視當前的社會價值,不難發現在志願與工作的選擇思維裡,不知何時早已置入成功假象的標籤。怎麼說呢?在眾多的行業中,不免有些科系或者有些工作,在許多人的思維裡常常被標示為成功。於是乎,如何進入這些科系、或者投入這些工作,彷彿便踏上了成功的途徑。但是,那樣的想法卻忽略了每個人所擁有的能力不同、每個人的興趣不同、每個人的成長經驗也不同。所以當所謂的成功限制了既定的選擇時,其往往會釀成內在的衝突。
過往,我們總被勸說,得要努力認真地去追尋那些帶著成功標籤的果實,即便那可能是自己所排斥或者逃避的。然則,常常遇到的狀況卻是,當認真之後,倘若沒能得到相對應的成果,往往會陷入一種茫然失措的懷疑。這也就是作者提出「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其背後的緣由。因為當迷戀發生,那麼往往會有熱情作為後盾。而關鍵在於:
「熱情」、「喜歡」之後一定會跟隨著「認真」,但「認真」之後不一定會有「熱情」相隨。
一如書中所談:「認真需要報酬的誘因,但迷戀卻不需要」,或者我們可以說迷戀對於報酬的需索,遠不如認真那麼地強烈。因為在迷戀的過程中早已收穫滿滿,可是認真的背後往往是期待著結果的豐美。再加上,熱情往往能夠逼使自己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挑戰,而那正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很喜歡作者藉由生涯圖像的變遷,提出不同的思維來強化上述的想法。由於過往的社會較為單純,工作性質不外乎既定印象中的幾種。於是乎,個人的喜好與能力往往不被看重。可是現今的社會瞬息萬變,工作種類更是多不勝數。於是乎套用作者所說的: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工作或者競爭力,並不是以工作內容定義的。…這是一個「人的能力」定義工作的時代。同樣的工作,到了不同人的手裡,由於他的熱情、能力、人脈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也完全是不一樣的。
是故,當迷戀足以化為能力時,那麼認真確實難以與迷戀相匹敵啊!當然在此絕非否定認真的意義,只是如同乖與不乖的論述一般,重要的是對於自我的了解與認同,當然還有成為自己的那份相信與決心。
或許很多人會說,如果只是依順著自己的想法與心念去做,可能會遭逢失敗。這會兒作者緊抓著大家的想法,在下一個主題中丟出另一個震撼彈:「成功哪有失敗好」。不知是否因為整個社會過於重視效率,加上對於成功的迷戀,使得恐懼與害怕失敗彷彿成了許多人心中的一個迷障。「成功哪有失敗好」,作者提出了一個迥異於一般意象的說法:
生命無非是不斷地選擇的過程,失敗的遺憾是錯過了成功,但成功的遺憾卻是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錯過了更多的什麼。
很清楚地,延續著前述的脈絡,這會兒重要的仍是在失敗中釐清內在的自我需求,而非一味地在追求成功裡陷入了「忙、盲、茫」的人生處境。更重要的是,如何重新看待失敗,如何在失敗中汲取經驗,是每個人都得要學習與面對的課題。誠如作者所言:
因此,找到一個態度,學會和生命中必然的「失敗」相處其實是很重要的。
當害怕失敗,當找不著面對失敗的態度,可想而知所有的思維與行動可能都以避免失敗為準繩。甚至當內在的想望與可能失敗相連結時,都可能斷然放棄。乍看之下,這樣的態度並沒有錯,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人生,或許得以贏得不少的掌聲,但那究竟是誰的人生呢?如果所謂的人生,成了抽離自己之後的角色扮演,那麼這樣的人生豈非少掉了許多貼近自己、成為自己的樂趣與幸福。
一如先前的態度,這會兒並非歌頌失敗與追求失敗,而是能否不要害怕失敗。更確切地說,是否能將失敗看成一個機會,那是讓自己看見自己的不足,那是讓自己成長的機會。當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將可大大削弱失敗衝擊自我信念的可能。長此以往,也將更能坦然面對人生的起伏。更重要的是,能夠在那樣的起伏中不斷汲取經驗成長。「凡是過去,皆是序章」當看見作者引用莎士比亞的句子回應兒子之時,不覺莞爾而笑,點頭稱是。
承接著上述三個篇章所談的態度,作者接著一連兩個篇章談的是作法。從「想事情要用自己的腦袋啊!」談思考,緊接著「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談身體力行。一如先前的論述,乍看之下其或許顛覆了既定的想法,但是仔細想想,那脈絡卻又不脫原本社會思維的架構。不同的也許只是在那氛圍之中,放入了更多自我意象的元素。既然如此,獨立思考的必要性顯而易見。一如書中所談:
「獨立」勢必須放在「思考」前面的。「獨立」是「思考」的前提,也是「思考」之所以能夠建立的環境與氣氛。少了「獨立」,「思考」就失去了真正的價值。
能否跳脫既定的框架,能否擺脫人云亦云的迷惘,那關鍵來自於自我是否願意投入去釐清與思維當下的處境。否則的話,在情緒上往往容易陷溺在「為不乖而不乖」的境地,而在思維上則不過是掉入了另一個「反塑造」的框架裡。殊不知,反塑造的背後,仍然緊緊地受到塑造的綑綁與束縛。「反塑造」不等同於「創造」,然則若想要創造,那還是得回到自個兒身上。如何讓自己能夠跳脫固定不變的相信,仔細針對情境與現實反覆思辨,並且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甚而更開放自己,那才可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最重要的是,別停留在想的階段,要去做,要去實踐,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因為沒有實踐,便沒有辦法進一步釐清內在的思緒,而只是陷溺在想像的虛妄之中。誠如商業週刊有一期的主題為夢想,其談及大部分的人都有夢想,可是真正嘗試起頭去做的可能不到百分之十,更遑論願意堅持夢想的人。想,是容易的,因為在想的氛圍裡,所有的條件與狀況,是自己所置入與想像的。但是,實際去做會發現,很多意外的狀況並非自己所能掌握,而那才真正考驗對於夢想的喜好與堅持。或許在那夢想與現實的碰撞之中,可能摧毀原有的想望,但是那不也給出了修正的空間,尤其是在那回望初衷的思辨中,往往更能釐清自己究竟在乎的是什麼。
「成為自己」這一路走來,誠屬不易,所以得要有後盾才行。而什麼是最堅實的後盾呢?作者在下一篇隨即談及「別讓快樂輸在起跑點上」。很喜歡作者以能量的方式來談及快樂,其提出了快樂的本質,也談到為何當人們學習成為自己時,快樂會是最佳的夥伴:
快樂的人,因為擁有開闊的內在世界的空間,擁有一種面對挫折時,能夠自我緩衝的空間與氣度,這樣的空間,能讓挫折或被激發的憤怒得以消融、沈澱,並且找到圓滿的解決方式。
試想有了這樣的後盾,確實較能坦然面對挫折與失敗,也更願意去嘗試生命中的可能。因為有了快樂,可以緩和情緒崩解所造成的迷惘與失控,可以重新找回啟動的能量。如此一來,上述關於成長的論述更有實踐的可能。而非在失敗所拉扯出來的懊悔之中反覆自責,也不至於在一次次挫折裡陷入自我懷疑與抨擊的牢籠。
尤有甚者,情緒往往跑在理性思維之前,是否能成功地切斷情緒與行動間的聯繫,讓自我有空間可以沈澱、可以反思,將會是極其關鍵的能力。由於情緒崩解而引發行為的失控,往往會帶來更大的自責與懊悔。其所牽動的像是情緒的渦流,一圈又一圈,越來越大,越來越難平息。是故若能阻斷這樣的循環,將可以讓自己更單純地回到事件本身,也得以讓自己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更貼近自己。畢竟,在那樣的情況下,往往需要更多的自我支持與鼓勵,也需要更多想法的剖析與釐清,而非一味地自責與埋怨啊!
書本的倒數第二個章節談及「從眼界到視野」,作者藉此闡述如何能讓生命成為不斷積累的過程。怎麼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其中之一的關鍵就在於「眼界」,還有其落實內化過程而成的「視野」。貼近自己,懂得自己,進而嘗試成為自己,這過程未必能十分順遂。因為現實往往殘酷、艱辛,於是乎得去看見不同於一般的情勢,得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方能慢慢地修正出自己的樣貌。
誠如前述,成為自己的過程裡,絕非滿是成功花朵的綺麗,其甚至可能荊棘滿佈。不但如此,恐怕還得告訴自己,別要懷抱著直線式的一廂情願。怎麼說呢?總還記得自己從資訊領域轉換到心理範疇的初始,原以為之後所學將完全符合內心的需求。然則,事實上卻仍有許多與原有想法不同的地方,當時便曾經迷惑著、猶豫著。然則,在經過許多善意的提點之後,方才領悟,也許這與原先所以為的道路不同,但畢竟其仍更接近內在的想法。這夢想的路程,原是迂迴前進,而非一如想像中的筆直寬廣。書中有一段談及經歷的話語讓人印象深刻:
不是因為我們最終會從事什麼工作,因此我們現在應該累積什麼經驗。而是,反過來,因為我們現在累積了什麼樣的經驗,導致了將來我們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而值得讓人戒慎的是,懷抱夢想有時反倒侷限了更多的可能。因為心裡頭總以為夢想的藍圖既然已經完成,那麼理當完全依照那樣的想像去實踐。殊不知,實踐之後才愕然驚覺,現實與想像的落差往往出乎意料之外。也因此很多人在這個時候,開始懷疑夢想的可能,甚至鄙夷藍圖的荒謬。然則,那過程中也許我們該先問自己是否忘卻了修正的可能,抑或者內心所懷抱的其實不是一個夢想,而是一個非得如此不可的想像。重要的是,在經歷挫折與失敗中,可以再度將「初衷」拿來檢視與對照。這一路走來,經歷了什麼、學習到什麼,是否更接近了原有的初衷,而非只是著眼於是否依照著原有的藍圖而行。
延續著這樣的想法,書中最末的一個章節「人文是為了追求連結」,點出了身而為人的精彩,卻也訴說著身而為人的複雜。人是一個不斷變動的狀態,於是,如何持續地反覆貼近自己、認識自己當是一輩子的課題。既然關於自己的理解,絕非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標準答案,那麼人文的存在,便可視為不斷地連結到內心深處的自己。一如書中所言:
追求人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和自己連結,認識、瞭解那個連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
如果成為自己是衷心的想望,那麼「什麼是自己」便是得要去釐清與思考的首重課題。也許在經歷了不同的事件之後,內在有了改變,那麼該要如何去探知這樣的改變,並且去理解內心的衝突。書中談及「只有當我們具備了鳥瞰自己生命的能力時,我們才得以逃脫我們的限制。」,這樣的能力取決於如何能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學習到更多經驗與智慧。而其關鍵便是在如何能與別人的生命連結,甚至與關於「人的龐大、深刻的共同記憶與經驗」相連結。如此一來,那將擴充生命與心靈的版圖,也將給予內在自我更大的揮舞空間。
從「不乖」談到「人文」,回首整本書的內容其仍緊扣著「成為自己」的意念,一如書中序言所提:
我相信,就像我的老師講的一樣,所有要我乖的人幾乎都是很善意地為我好。我也相信,聽話的人的確會有前途。那時候我並不明白,不聽話的人,長大一樣會有前途的——差別只是,聽話的有聽話的前途,不聽話的有不聽話的前途。
回想起來,如果可以的話,我很想讓那個年輕、不乖又有點徬徨的自己,或者像我當年一樣的年輕人知道:
別擔心,只要相信你自己,繼續努力,用力讓自己長大成心中想望的樣子,一切都會很好的。那時,如果能聽到類似的話,從愛我或為我好的人口中說出來,或許我會少些猶豫,多點堅定與專注吧!
「成為自己」原該是活著的幸福,然則卻不知怎地變成生命中的難題。也許這本書提醒了許多的想法,也勾勒著更多的可能,然則別要忘了,關鍵仍在於自己是否願意「成為自己」啊!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所書寫的其他閱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