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讀後感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raw-image

十幾年前,第一次讀到侯文詠的《不乖》時大為驚艷,深深地著迷也認同著裡頭所闡述的許多想法。更在之後以這本書為架構,作為生命教育課程的上課內容。也因為課程的需求,所以這幾年不斷地吸收相關的知識,也總是在課堂上的反饋之中進行調整。甚至在兩、三年前開始起心動念要將整個課程更為系統化,進而跳脫以高中生為對象的框架。就在課程逐漸成形的過程中,剛好看見《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這本書出版,不禁眼睛一亮。出版社甚至將這本書與《不乖》、《請問侯文詠》和《我的天才夢》一起稱為成長四部曲。而《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更是這四部曲的最終章。

閱讀的過程,可以感受到這本書確實很多部分呼應著《不乖》這一本書的內容。從一開頭的「努力」與「好玩」的討論,就像是呼應著當初「不乖」的言說。在人生的道路上,總是不斷地被要求要努力,卻鮮少去思考,所謂的努力,很多時候都是在既有規劃好的道路上。甚至衍生關於努力與否的評價,以及伴隨而生的害怕犯錯、害怕失敗的壓力。或許為了尋求認同,或許為了引起關注,人生好像只能咬著牙不斷前行。而在那不斷被灌輸努力的同時,彷彿就得要犧牲玩的心境,甚至連探索的可能都不被允許。因為得要確保把所有的氣力都放在該要努力的位置,但真的是如此嗎?

如同書中所提及的,其實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學習掌握關鍵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那往往仰賴許多的探索與嘗試,甚至在錯誤中學習更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然而,當現實社會看不見那所帶來的經驗積累,而貿然地認定這些「岔路」的成本太高,往往就很容易剝奪孩子嘗試與玩的可能。甚至每每在不斷恐嚇與威脅的狀態裡,要求孩子回歸到那既有設定好的道路上。

書中帶入兩個很值得玩味的概念來討論這個議題。一是透過一篇研究指稱,教育子女的兩個方式,分別為充分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興趣,尊重孩子的獨立性和選擇權的「自主性支持」;以及以對孩子好為名,對孩子進行懲罰、威脅和羞辱的「心理控制」。當後者儼然是現代教育子女方式的主流時,研究卻顯示那樣的方式不管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還是學業表現都是負面影響。因為那樣的方式,容易讓孩子感到焦慮和抑鬱,而這也呼應著《懸崖邊的學霸》一書中,所討論的許多觀點。

另一個更是讓人充滿想像的觀點,則是以「畫靶射紅心」與「攀岩找支撐」這兩個對比來談人生路程。不難想像「畫靶射紅心」,就如同現在許多的教育模式,早就規劃好孩子的生涯路徑,然後不斷要求努力認真地去達到所謂的人生目標,也就是當前社會大眾所認定的極其狹隘的成功。然而另一個模式則是以攀岩為意象,下一步能去哪裡取決於這一步踩在哪裡。往往在新的支點上,才能看見另一個可能,才能發想下一個目標。

攀岩的人生,給予人們更多探索的可能,也跳脫了既有的規劃。那不確定性,往往成為眾人所攻訐與反對的議題,然而,呼應著一開頭所說的好玩,那給予了動機、給予了開拓的可能,甚至在那樣的基礎上,有了發自內心的認真與努力的渴望。閱讀時,倒也讓人想起了《不乖》一書中所提及的「認真是比不上迷戀的」,當擁有喜歡跟熱情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認真,而且雖然要付出極大的心力,但往往會因為好玩,而甘之如飴。相較於此,如果畫靶的人生,並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那麼到頭來付出所有之後,往往換來一個無趣的人生。

閱讀的過程,非常喜歡攀岩的意象,也就是其實對一個攀岩者來說,好好地踏實眼下這一步,然後尋找下一個踩點。乍看之下,那像是摸不著頭緒一般,對人生難以有一個清楚的步驟,但不也在那過程給予了創造與變化的空間。更重要的是,那可以是一個享受與安住於當下的學習。然而,眼下的社會卻往往不斷標榜畫靶射箭的模式,彷彿說不出那個靶心,人生將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但其實並非如此,在這個眾人都強調畫靶的時代,所有的心思都在如何射中靶心,卻未曾真正停下來思考,自己也許從未參與畫靶的過程。但,停下來想想,那是人生啊!那是於己的人生啊!

不僅如此,書中舉出一個很值得深思的例子,那就是在《為什麼偉大不能被計畫》一書中,教授們發現分別設定成「創新性的探索」與「既有的設定學習目標」兩種模式的機器人,在學習走路的過程中,出乎意料之外,前者能行走的距離比後者更遠。也就是說,當後者已經設定成以行走為目標時,不免容易認定,那清楚而聚焦的模式,當能發揮最大的功效。而創新性探索的學習模式中,往往機器人不會只以行走為標的,而會嘗試不同的動作。而那所形成的反饋都是學習的歷程,於是乎最後反倒更能夠駕馭行走這件事。相較於此,設定行走為學習目標的機器人,則不斷將焦點放在行走的歷程,避免摔跤,因為摔跤意味著否定與失敗,結果反倒綁手綁腳。

其實那樣的例子倒是呼應著《懸崖邊的學霸》一書中所論述的內容,當人們被設定好非得要走上社會所認定的狹隘的成功人生,或者說得要正中靶心,那麼就會只聚焦於與靶心有關的事件,而且深怕這過程有所差錯,這使得失敗成了心中的重擔。如何避免失敗,無形中成了內心的枷鎖,結果成了畏首畏尾的心態。相較於此,創新性探索的學習模式,認定失敗正是學習的歷程,於是在樂於嘗試的過程中,慢慢堆疊與積累自己的能力,很多時候往往在不經意中,成就了更多的可能。

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好奇探索是開放性的,而目標導向是封閉性的,因為那樣的封閉,使得評價變得僵化而嚴苛,那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往往極為強烈。彷彿隨時都會籠罩在可能失敗的風險與陰影之中。相較於此,開放性的模式,當然也存在著評價,但那卻較為彈性,少了非如此不可的狀態,反而讓學習回到當下。就前者而言,失敗意味著離目標更遠,更得要加快腳步;就後者而言,失敗意味著方法的錯誤,那就聚焦於調整與學習。可想而知,前者的失敗是一個負面的感受,後者的失敗是一個學習的契機。這也呼應著《不乖》一書中「成功哪有失敗好」那一篇章所討論的內容。

不過接續書中更進一步談及關於人生道路的「道」與「術」,則更讓人眼睛一亮。也就是說,「道」乃是指稱長期戰略,那可以以「好奇性」的探索為主角;「術」比較像是短期戰略,則當以「目標性」的努力為核心。就道的部分來說,很顯然地如何面對失敗,如何看待經驗其實非常重要。既然跳脫前述畫靶射箭的概念,那麼當可放下射中與沒射中所意味的成功與失敗。反而得以靜下心來檢視與思索,如何看待自己在探索的過程的挫敗,如何面對好奇與嘗試所帶來的種種課題。

作者藉由阿德勒所提及的,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並不決定於經驗本身,而在於如何賦予經驗的詮釋和意義,來進一步闡述這個議題。也就是說,我們對於經驗所賦予的意義,才真正決定了成功還是失敗。而這一點更是在年輕歲月,探索與建構屬於自己的道時,最真實也最實際的價值。什麼是生命意義,什麼是天命,面對這樣的人生課題,也許總會讓人不知所措。殊不知,也許人生正是透過這樣的不斷扣問,給予了更多的動機,創造了更多的好奇,也逐漸鋪陳出那一步又一步,精彩且單單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講完「道」,接著回到「術」,其實在《不乖》一書中,有一個篇章談及「說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那提醒著光說不做,或是光有想法,卻總是找理由推託,結果最後卻一事無成。於是乎,短期目標的建立,也許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關於「術」,書中提醒著最有效益的選擇,一是天賦、二是不得不學將來用得到的技能。這倒是完整了道中所談及的好奇與想望的另一面向。

也就是說,很多人其實打著「攀岩」的概念,逃避「靶心」的壓力。亦即以「興趣」為由,逃避「應該」的學習。一方面大談自己所要的不一樣的人生,骨子裡卻只是想規避得要面對的眼下的學習課題。如同書中所提及的,說「不喜歡」其實很容易,但在那當下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想,那是否是必要的。人生的道路上,很多時候都會面對不喜歡的課題,然而當那是必要的,那麼認真努力去學習,反倒成為最有效益的選擇。而那過程就仰賴著短期目標的建立與學習模式的建構與調整。

從「術」的概念的切入,或許也可以試著去澄清,所謂的「好玩」、「不乖」,甚或是攀岩的人生道路,絕非是所謂的「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狀態。那當然是回應內心的渴望,那更是慎重的選擇,那絕非任性地逃避。那是選擇後的投入與負責,而非逃避時的抱怨與推諉。也就是在跳脫既有的框架時,有時仍然得要面對人生的應然。在那過程中,當可帶入「道」的概念,亦即試著帶入不喜歡背後更高層次的價值,找到接續前行的動力。更透過短期目標的建立,學習模式的建構,一步步地朝著目標前行。

然而,這過程不妨試著擺脫對結果的期待,如此一來當能緩解其所衍生的過高壓力。相反地,當可學習聚焦於成就那個成果的原因,若能安步當車,反而更能超越自己。不僅如此,書中還特別提出,不妨試著找到某種情感的連結,藉此麻醉那個不喜歡的念頭。作者更舉出《中庸》所言:「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來闡述人生道路,原就存在著不同的心境,然而,那「行」字,道出了箇中的核心。

書中特別提醒著在人生的路上,最重要的是不管外在多麼的喧嘩,都要試著聆聽內心的聲音,都要忠實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因為它永遠都會是最值得信任的朋友。尤其是在不安、猶豫的時候,更得要相信自己,讓自己成為自己最有利的後盾,讓自己成為自己最仰仗的貴人。最末作者言及一條「好玩」、「不乖」的路,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寂寥。就在那一步步踩踏前行的過程,或者說,就在那一步步攀岩向上的歷程,無形中成就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故事。

很喜歡一句話:「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也許在那樣的人生歷程裡,總是會在不經意中遇見自己,在不斷地嘗試中成就自己,故事於焉而生。於是乎,我們就帶著屬於自己的故事,歡喜地與他人分享著。內心總以為,那是無可取替的幸福,因為貼近於內心,因為豐富的情感,因為我們行走在變成自己想望的大人的道路上。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所書寫的其他閱讀心得

《不乖》讀後感


關於化蛹成蝶這一系列書寫的介紹與總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師的海洋之心
80會員
207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2025/07/11
「不乖」,多麼聳動的字眼,其不單足以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更能衍生許許多多的解讀與想像。也因此從未想過,「不乖」竟然可以是一本書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其是一本讓人衷心稱讚的好書。尤其是一開頭作者侯文詠極為慎重地談論「乖」與「不乖」兩者所造成的影響時,更是讓人頻頻點頭稱是。
Thumbnail
2025/07/11
「不乖」,多麼聳動的字眼,其不單足以挑動眾人的敏感神經,更能衍生許許多多的解讀與想像。也因此從未想過,「不乖」竟然可以是一本書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其是一本讓人衷心稱讚的好書。尤其是一開頭作者侯文詠極為慎重地談論「乖」與「不乖」兩者所造成的影響時,更是讓人頻頻點頭稱是。
Thumbnail
2025/01/30
每隔一段時間嚴長壽就會根據世界局勢的變化,書寫他的想法與見解,這裡頭是一份關心,更是一份期待。對於這塊土地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這樣的書寫,每每如同醍醐灌頂,讓人儆醒。可是另一方面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即便多年來,這樣的提醒,總是一針見血,卻未必造成執政者、乃至社會的改變。
Thumbnail
2025/01/30
每隔一段時間嚴長壽就會根據世界局勢的變化,書寫他的想法與見解,這裡頭是一份關心,更是一份期待。對於這塊土地以及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這樣的書寫,每每如同醍醐灌頂,讓人儆醒。可是另一方面讓人感到無奈的是,即便多年來,這樣的提醒,總是一針見血,卻未必造成執政者、乃至社會的改變。
Thumbnail
2024/12/09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比較與評價幾乎無處不在,可是偏偏整個社會卻又瀰漫著種種關於成功的歌頌與讚揚。這一切都使得面對失敗成了讓人不安與焦躁的來源,而那樣的心境也使得抗拒與逃避,彷彿都成了不得不的因應手段與方法。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2024/12/09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使得比較與評價幾乎無處不在,可是偏偏整個社會卻又瀰漫著種種關於成功的歌頌與讚揚。這一切都使得面對失敗成了讓人不安與焦躁的來源,而那樣的心境也使得抗拒與逃避,彷彿都成了不得不的因應手段與方法。然而,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自學,不只是自己學習課業 更多的是學習面對自己、世界 同時擴展視野、看見可能 充滿曲折的路 是自己讓她變得美好
Thumbnail
自學,不只是自己學習課業 更多的是學習面對自己、世界 同時擴展視野、看見可能 充滿曲折的路 是自己讓她變得美好
Thumbnail
孩子在中年級轉高年級時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在試讀週這兩週,我觀察到分實人的高年級生與試讀的高年級生有顯著的差別,也讓我回憶起當初進入教育領域之時,難以與高年級生良好信任關係的過去。
Thumbnail
孩子在中年級轉高年級時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在試讀週這兩週,我觀察到分實人的高年級生與試讀的高年級生有顯著的差別,也讓我回憶起當初進入教育領域之時,難以與高年級生良好信任關係的過去。
Thumbnail
書名: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忙 作者:楊照 出版社:時報出版 購入這本書時(2016年),我的兩個孩子一個14歲(國二),一個9歲(小三)。在不同的學校階段,一個進入青春期即將面對人生第一次大考(會考),一個才還在適應學校生活,處在功課暴增、學習加深的小學中年級。 在Co
Thumbnail
書名: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忙 作者:楊照 出版社:時報出版 購入這本書時(2016年),我的兩個孩子一個14歲(國二),一個9歲(小三)。在不同的學校階段,一個進入青春期即將面對人生第一次大考(會考),一個才還在適應學校生活,處在功課暴增、學習加深的小學中年級。 在Co
Thumbnail
我想小朋友大概也看出我的手忙腳亂了,我總是在想自己到底什麼時候能看起來像個從容的大人呢 ? 但同時我也會告訴自己,第一次難免生疏,不需要要求自己在第一次就做到100分。
Thumbnail
我想小朋友大概也看出我的手忙腳亂了,我總是在想自己到底什麼時候能看起來像個從容的大人呢 ? 但同時我也會告訴自己,第一次難免生疏,不需要要求自己在第一次就做到100分。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w4suMVeys 【改變,是收集來的】《012校友講座》 一點一滴的累積,有歲月、時間、有概念、有信念; 有參與、有意願~總之,孩子不會一夕之間長大。 就如同我們一樣,我們累積了好久長成這樣, 不知是否如自己想像,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xw4suMVeys 【改變,是收集來的】《012校友講座》 一點一滴的累積,有歲月、時間、有概念、有信念; 有參與、有意願~總之,孩子不會一夕之間長大。 就如同我們一樣,我們累積了好久長成這樣, 不知是否如自己想像,
Thumbnail
這本《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介紹了三十多位服務於不同學校的國文老師,以學科為核心,從課文開展古今中外作品閱讀並融入各自生活經驗及關心主題,用創新想法設計課程,讓孩子參與同理、思考、歸納、分析、比較和反思學習的好書,帶領我們走進文學殿堂,開啟怦然心動的知性之旅。
Thumbnail
這本《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介紹了三十多位服務於不同學校的國文老師,以學科為核心,從課文開展古今中外作品閱讀並融入各自生活經驗及關心主題,用創新想法設計課程,讓孩子參與同理、思考、歸納、分析、比較和反思學習的好書,帶領我們走進文學殿堂,開啟怦然心動的知性之旅。
Thumbnail
過去也曾對於一段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失落不已,直到現在才知道那些都是我學習課題的必要經歷,而那些曾有短暫緣份的人們,都是來教導我課題的老師,若不是,就反而是我有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我才是來教導他們課題的老師,而我能教的大概就是無條件的愛。
Thumbnail
過去也曾對於一段段無疾而終的感情失落不已,直到現在才知道那些都是我學習課題的必要經歷,而那些曾有短暫緣份的人們,都是來教導我課題的老師,若不是,就反而是我有他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我才是來教導他們課題的老師,而我能教的大概就是無條件的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