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想和你分享的啟發關鍵詞是:「距離」。
你有沒有想過,世界上最長的距離,從來都不是用公里數來衡量的?
我們曾聽一位朋友分享過這樣的故事——
在國外求學的那幾年,他與媽媽每天通電話、傳訊息,連洗衣服時都會開著視訊。儘管身在地球的另一端,他卻從未覺得與家人之間有什麼距離。
反倒是後來回國工作,住在同一座城市,卻忙到一季才見一次面,通話也變得匆促短暫。那時,他才第一次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真正的距離」。
這樣的一段故事,帶給了我們兩層啟發。
第一層啟發:距離,不只是空間的問題
物理學上說,距離是兩個點之間最短的連線;
但在人生裡,距離似乎從來不只是線性的。
有時,我們明明與某人並肩而坐,心卻遙不可及;
有時,一個夢想看似近在眼前,卻需要十年才能走完最後那一步。
隨著科技的進步,訊息傳遞的速度早已超越地理的阻礙。
我們可以用一鍵與遠方的人即時連線,可以在虛擬世界裡「瞬間移動」,
但這樣的連結,真的讓我們彼此更靠近了嗎?
張小嫻曾在小說《荷包裡的單人床》中寫下這樣的句子: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也不是天各一方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這句話提醒著我們:
有時候,心與心的疏離,比地理上的遠方更加遙遠。
第二層啟發:適當的距離,是成熟的靠近
並不是所有的距離都是阻礙。
有些距離,是為了成就更深的理解與尊重。
就像有些家人選擇住在附近而不是同住一屋,
不是因為疏遠,而是為了保有彼此呼吸與成長的空間。
又或者,即便全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如果各自沈浸在手機裡,
那麼,身體上的靠近也無法真正取代心靈的相伴。
這讓我們想起一行禪師曾說過的話:
「真正的在場,不是肢體的靠近,而是心的在意。」
(True presence is being fully aware of the moment, not merely being physically present.)
也許,適當的距離,不是為了彼此疏遠,
而是為了留下一個剛剛好的空間,
讓我們能以更加自由、尊重、清晰的方式去靠近真正重要的人與事。
親愛的你呢?
此刻,你最想靠近的,是哪一個人?哪一個夢想?
又或者,是哪一個曾經被遺忘的自己?
我們有沒有在每一天裡,慢慢努力,靠近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方向呢?
期待聽聽你的分享。
祝願你有個溫柔靠近、自在呼吸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