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風在動?還是旗在動?」當詩人寫下〈山雨〉,我們讀到的不只是濃霧與鳥鳴,而是一種人生的提問。
詩的前半段,彷彿整個世界籠罩在迷霧中,我們隨著詩人困於一座小亭,迷失方向。可就在「聽!一聲鳥」之後,整首詩竟「囀」出一句禪偈,令人豁然開朗。為什麼轉折來得這麼快?為什麼不是視覺,而是「聽覺」喚醒了詩人?本文將從「聽覺的覺醒」、「心靜的哲思」與「禪宗的頓悟」三個層面切入,帶大家一起破解這場詩意中的領悟瞬間。也許,我們也能在霧裡,聽見自己的那一聲鳥。
寫這篇文章,源於代理老師問我,〈山雨〉前半部明明花了2/3篇幅描寫濃霧之景,面對人生的迷茫,才說「一座小亭子怎麼說得清? 」然而,卻又立刻一轉,「把四壁空山囀成了一句偈」,似乎轉折過於突然,詩人怎會一瞬間領悟? 以下三點是個人的詮釋與理解。

來源:網路圖片
聽覺的覺醒:迷霧中的那一聲鳥
首先,面對重重迷霧(暗示人生的困境),人們習慣用「視覺」去看,自然而然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忽略其他感官體悟的可能性。 巴菲特的夥伴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說過:「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每個問題都像釘子。」「鐵錘人」 是一個比喻,用來形容只會用一種工具或一種方法解決所有問題的人,就像拿著鐵錘的人只會看到釘子一樣。 詩中的「聽!」、「一聲鳥 」,藉由聽覺的刺激,讓詩人不再以「視覺」去感知眼前一片濃厚的雲霧,而是領悟到其他多元的可能性。
心靜的哲思:由環境的靜,轉向內心的靜
其次,聲音反襯出周遭的闃寂,濃霧影響不了環境,詩人的心何以受環境影響?藉以帶出人生不該被眼前的濃霧、利弊得失、挫折困頓、名利榮華所囿,而是以心靜去面對。 讓我想起陶潛〈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恬淡,外界的紛擾又如何能影響你呢?縱使住在帝寶,也可以過得淡泊自適。就像濟公李修緣一樣,只要一心向佛,又何需在意吃的肉,喝的是酒呢? 金城武拍過的廣告台詞說的好:「世界太快,心則慢。」重點在自己的內心。禪宗的頓悟:偈語的理解
最後,禪宗是佛教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其中詩偈,通常用四句或更多句來表達禪宗的悟道境界、修行心得或禪宗的教理。例如我們常聽到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又禪宗強調「頓悟」,六祖惠能的「明心見性」就是具體的展現,是一種突然而驚人的理解體驗。 因此,本詩「把四壁空山囀成了一句偈」,「偈」以及「突然的領悟」,不正是禪宗的特色?當然,也符合余光中「縱的繼承」的理念主張。
余光中的〈山雨〉,乍看是一幅山林煙霧的寫意畫,細讀卻像一場人生修行。在長達2/3篇幅的濃霧描寫中,我們彷彿與詩人一同陷入視線模糊、方向迷失的困頓。然而,正當讀者以為他將繼續在迷霧中踽踽獨行,詩卻陡然一轉,「聽!一聲鳥/把四壁空山囀成了一句偈」,彷彿一道曙光穿透濃霧,瞬間頓悟。這樣的轉折來自聽覺、心境、禪意,三者層層推進的詩性邏輯,一步步導向那靜悟時刻。這也算是讀〈山雨〉的三個境界吧!
職是,詩人並非「跳得太快」,而是像鳥鳴一樣,情理之中,卻意料之外。迷霧遮蔽了我們的眼,但不會遮蔽整座山,更不會遮蔽「那一聲鳥」所牽出的心靈頓悟。
禪宗x撩妹金句
禪宗有許多有趣又饒富哲學的公案故事,在此分享一則,作為本詩的註解:
小和尚甲:「旗子在動欸。」
小和尚乙:「不是旗子在動,風吹向旗子,所以是風在動。」
兩人一來一往,爭論不休。
此刻,一旁的老和尚悠悠的說:「不對,既不是風在動,也不是旗子在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
走筆至此,我們以兩則趣味撩妹對話,權為本文的結尾,體會禪意的生活化。
男:「是旗子在動,還是風在動?」
女:「風吧…還是旗子…不對,應該是風……」
男:「都錯了!是我對妳的心在動。」
男:「是山在雨裡?還是雨在山裡?」
女:「應該是前者…不對,應該是後者,好像也不對……」
男:「是妳在我心裡!」
這兩則禪宗與現代詩的「應用」,是我課後會與學生分享的。每位同學上完,都會有「頓悟」的感覺。我想這樣也算真正理解了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