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真正的輸家不是項羽,而是相信「義氣」的我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如果你年輕時也曾為項羽流過淚,那你現在也許開始理解劉邦了。〈鴻門宴〉不是只有「國文課」的回憶,它也是一場職場與人性的預演:熱血的項羽為何失敗?謀士范增為何離他而去?而司馬遷,又為何對項羽如此動情? 這篇文章,將帶你重新打開這堂最現實的古文課,學會在亂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全新的解讀視角,劉邦莞爾一笑,但你會鼻酸。
來源:網路圖片

來源:網路圖片


項羽:不及格的領導者,卻是成功的執行者

課程來到〈鴻門宴〉,不免俗比較楚漢雙方主帥的優劣。對我來說,劉邦是一流的領導者,項羽則是一流的執行者。

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會如何處理呢?

我們先來看看項羽,〈鴻門宴〉第一段是這麼寫的:

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行略定秦地;至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簡單來說,正當項羽走了遠距離,又出了最大力量於鉅鹿之戰獲取空前勝利,士氣熾旺的同時,秦代首都咸陽卻被抄近路,又避開秦國主力部隊的劉邦奪得(當年楚懷王曾與劉邦項羽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換句話說,劉邦標標準準「撿尾刀」。此外,劉邦還很賤,派兵函谷關阻撓項羽進入。面對這些種種不利情境,項羽直接理智線斷裂,「大怒」了兩次,並直接做出「使當陽君等擊關」、「為擊破沛公軍」等出兵的決定。

我們都知道,生氣的時候最忌諱做決策。此時的大腦不是理性思考後的結論,而是為情緒化所綁架的劣等決定。短短一段,「大怒神」搭了兩次的項羽,決策品質堪憂。另外,當長官隨時「氣氣氣」,身旁的人敢真的給予建言嗎?最後,遇到所有的事情,都只有最勞民傷財的「殺殺殺」,真的是最適合的處理方式嗎?

因此,無法做出理智決斷,時常大怒而遏止諫言,形成獨裁專制,又無法管控相關成本的項羽,確實不適合擔任領導者。

不過,天生我材必有用,他卻是相當優秀的執行者。

首先,完成率高。執行者的角色,就是要窮極一切手段,完成領導者交辦的任務。當被拒於函谷關時,項羽派兵攻打,順利入關。頗能不負君命,完成使命,讓「規劃」能夠確實「執行」,規劃也才有了意義。

其次,快速性。戰爭往往需要縝密的規劃思考,項羽卻可以「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整備。換句話說,他可以隨時調兵遣將,等候長官提出的任何要求與需求。

最後,計畫力。面對俘虜,做出「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的計畫,避免被偷襲與糧食消耗。面對阻撓,提出「旦日饗士卒」的策略,大方賞賜,鼓舞士氣,為己而戰。

簡單來說,項羽易怒,造成決策品質不佳,旁人不敢諍言,又不注重成本,確實不是當領導者的料。然而,他執行的速度、效率,以及提出計畫的能力,都一再證明他是執行者的最佳人選。

項羽、范增註定形同陌路

〈鴻門宴〉末段,張良受劉邦所託送禮項羽、范增,項羽欣然接受,范增卻怒而摔毀。人們以為他們開始形同陌路。其實不對,一流的小說家,在第一段就已埋下伏筆。

我們先檢視項羽兩次生氣的原因,第一次是「至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易言之,拒於關外以及劉邦已入咸陽(關中)。第二次生氣是聽到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中」,劉邦想稱霸關中。總歸來說,項羽恨不得殺死劉邦,兩次生氣理由都是「劉邦志在關中」。

再來我們看看項羽謀士范增,他在整場〈鴻門宴〉相當積極想刺殺劉邦,理由在「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劉邦志向不小,不只「關中」,甚至想「稱霸天下」。

發現了嗎?項羽殺劉邦的理由是他想要「王關中」,但范增殺劉邦的理由卻是他志在「王天下」。

君臣雙方眼界是不同的,除了標誌著雙方早有分歧、不合,為日後陳平使用了不高明的離間計,卻仍成功分化范增、項羽埋下前因。同時,也代表雙方見識的高低,難怪在項羽面前范增仍自稱「吾」,而非表明彼此上下關係的「臣」(〈鴻門宴〉張良對劉邦,甚至劉邦對項羽都自稱「臣」)。

另外,回應了〈鴻門宴〉中,何以項羽對范增「玉玦示之者三」一再暗示項羽要動手,項羽卻始終「默然不應」,因為對項羽來說,殺劉邦的理由已經不存在了。這解釋了項莊拚命舞劍欲擊殺劉邦,項伯則努力保護他,身為武將出身的項羽會全然無知覺嗎?也許有人會反駁項羽當下已喝醉,且看劉邦尿遁而出時,項羽「使都尉陳平召沛公」,可見不是沒注意到劉邦的一舉一動!這差異本質是「戰略決斷者 vs 感性行動者」的差距。換句話說,范增是戰略家,項羽只習慣在戰場執行。

因此,早在一開始,項羽與范增二人目標的不同,就註定了這是一條沒有結果的結局,令人不勝唏噓!

〈鴻門宴〉如果是一場棒球賽,項羽用個人主義打球,劉邦用團體合作打球。項羽像是什麼都親力親為的高階主管,戰場上衝鋒陷陣,戰略上卻常常亂了節奏;劉邦則是那個善於請人出手、從不親自打卡加班的CEO。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知道自己有太多缺點。永遠一句「軍師救我!」

〈鴻門宴〉寫的是司馬遷自己

個人以為〈鴻門宴〉通篇能統攝在一個「義」字底下。項伯、項羽分別被兩次的「義」說服,臚列於下:

1.「義」說項伯

(1)張良:「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簡單來說,張良告訴項伯,自己是劉邦的人,此時棄危難的劉邦不顧,苟全性命逃跑,是非常沒有道義的行為。

(2)劉邦:「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劉邦明白表示不敢背叛項羽,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迎接將軍預作準備。希望項伯不是聽到別人說了什麼,而是看看我劉邦做了什麼!一切的基礎還是那個「義」字。

2.「義」說項羽

(1)項伯:「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項伯最在意「義」,張良、劉邦接連以義說服,故而面對項羽時,項伯直接挑明誅殺建立功勳之人,是沒有道義,令人不齒。

(2)樊噲:「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樊噲除了順著項伯「殺功臣」這個脈絡外,更額外拈出「項羽=暴秦=殘暴無義」這個標籤。

可以發現,無論項伯,還是項羽,被連續兩次「義」的帽子扣住後,就再也掙脫不了,足見是有大義之人。

然而,歷史弔詭的地方就在此。講求道義的項伯,卻被張良出賣了。項伯好心告知項軍將攻打劉邦的軍事機密,想帶著張良逃出。然而張良卻選擇主子劉邦,甚至告訴劉邦該如何說服項伯(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

同樣的,那位一直說自己舉止行為都在「等待項羽」、「防備盜賊與緊急事況」的劉邦,最後亦是負了項羽,成為漢高祖!

樊噲呢?在項羽面前高舉「義」的大纛,言語好像理直氣壯,行為貌似正義凜然。項羽視他為「壯士」,還賜予「酒肉」。然而,他卻告訴劉邦「不辭而別」,這樣算是義嗎?拿與劉邦串供好的說詞說服項羽,這稱得上義嗎?於是項羽又被背叛了。

或許有人以為〈鴻門宴〉的項伯無腦,項羽腦殘。但我常常思考,為何司馬遷要寫項營的項羽、項伯被「義」說服,寫「背義」的劉營贏得最後勝利。

太史公寫的,其實是他自己吧!

朋友有難,仗義執言,兩肋插刀;友人有困,慷慨解囊,勞心勞力。善體人意又具備道義的自己,一朝遇到李陵之禍,平日稱兄道弟的君子之交,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走的走,逃的逃,深怕被捲進這場風波。

「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只有曾被背叛過,才知道自己的道「義」這麼不值。司馬遷就是項羽,就是項伯,一片真心換來絕情。

很多人說被宮刑後,那個有著俠義精神的史遷已經死了。我覺得不對,他是把那份俠義化作汗青,用那銳利的筆鋒,直指矛盾,繼續著他的大義精神!

水清則無魚,混水才能摸魚

閱讀〈鴻門宴〉,年輕時你會被項羽的直率與真誠感動,卻對劉邦的陰沈與懦弱不屑。年紀漸長,回頭再看〈鴻門宴〉,發覺自己曾經太過年輕,有著早歲哪知世事艱的天真爛漫,項羽只是個還沒有長大的少年(自刎時才30歲左右)。根據研究,大腦控制情緒與做出理性決策的前額皮質,約莫25~30歲才會成熟,無怪乎項王易怒、決策品質不佳。

反觀對手劉邦,卻早已是飽嚐人生風霜與職場歷練的的長者(時年50多),你可以說他老謀深算,也可以說他腹黑,但多了人情的世故與處世的智慧卻是不爭的事實,懂得審時度勢,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這種生命節奏的不同,造就結局的歧異

很多人笑項羽太天真,罵劉邦太腹黑,但我想問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你敢永遠做項羽嗎?還是你早已學會像劉邦那樣沉默、隱忍、暗算? 我們常為項羽感傷,但日子久了,終究活成了劉邦

歷史從不偏袒真心,卻總記得勝者的名字。司馬遷與項羽,同是天涯淪落人,對社會充滿著理想,對國家懷有著抱負。但是,水清則無魚,混水才能摸魚。項羽輸的不只是時代,更是對人性的誤判;而司馬遷記下的,不是誰勝誰敗,而是歷史對忠誠與天真的一次無聲告白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劉邦莞爾一笑。而我們都曾是項羽,後來成了張良,最後才學會當劉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355會員
108內容數
國文課大家都上過,國文課本大家都讀過,但你真的有讀懂嗎?或者說你讀的到底是作者要告訴你的資訊?還是編者要你知道的訊息?又或者是國文老師要教你的東西?大家常說求學時最廢的科目就是國文了?真的是如此嗎?這此你可以找到對課文不同的詮釋以及生活上的應用。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艋舺龍山寺觀世音靈籤的第38首籤詩,籤題是「淮陰侯背楚歸漢」。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說得就是這一國之內,獨一無二的絕世將軍人才,被世人讚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甚至後世的人還將他奉為「兵仙」、「戰神」的「韓信」!
Thumbnail
艋舺龍山寺觀世音靈籤的第38首籤詩,籤題是「淮陰侯背楚歸漢」。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說得就是這一國之內,獨一無二的絕世將軍人才,被世人讚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甚至後世的人還將他奉為「兵仙」、「戰神」的「韓信」!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司馬相如年輕時,就成為蜀郡長安留學團的一員,留在漢景帝的皇宮中工作。然而志在成為辯士外交官的他,難伸其志,所以決定改投養了很多「文辯之士」的梁孝王劉武。 不成想,還是沒能大展身手。待到劉武故去,司馬相如就決定辭職回家了。 窮得叮噹響的司馬相如,很快就跟朋友展開「東山再起」的計劃……
Thumbnail
西漢開張,華陽國贊助了劉邦,並且保持著奧妙的平衡關係。 但不論巴志還是漢中志,都出現了一段極大的空白,然後……大家都變成了為漢朝盡忠的好寶寶了。 這個重大的轉變,不在於武力的征服。 而是「教育」。
Thumbnail
西漢開張,華陽國贊助了劉邦,並且保持著奧妙的平衡關係。 但不論巴志還是漢中志,都出現了一段極大的空白,然後……大家都變成了為漢朝盡忠的好寶寶了。 這個重大的轉變,不在於武力的征服。 而是「教育」。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順帝死後半年,145年正月,沖帝兩歲又崩了。 梁太后與兄弟梁冀隨後立了7歲的劉纘為帝,這是漢質帝。 質帝是章帝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估計是之前在家聽大人說過這位梁冀的臭名遠揚,有一次在群臣朝會時居然童言無忌的指著梁冀說道「你這個跋扈將軍啊!」 孩子能懂啥啊,知道啥叫跋扈啊,但梁冀聽後覺得這孩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史記《項羽本紀》紀錄垓下楚漢大戰,項王的悲歌慨及虞姬的故事。項羽在四面楚歌之際對虞姬詠嘆鐵漢柔情的悲歌。京劇《霸王別姬》中的虞姬形象在戲曲中深受重視。文章從歷史文獻及各種藝術形式對虞姬形象的表現,抒發對虞姬美化、豐富而立體形象的看法。
Thumbnail
史記《項羽本紀》紀錄垓下楚漢大戰,項王的悲歌慨及虞姬的故事。項羽在四面楚歌之際對虞姬詠嘆鐵漢柔情的悲歌。京劇《霸王別姬》中的虞姬形象在戲曲中深受重視。文章從歷史文獻及各種藝術形式對虞姬形象的表現,抒發對虞姬美化、豐富而立體形象的看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