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什麼事是恆常不變的,一切都會過去的,當你受夠了它,它失去立足點並且消逝,你將每晚入睡,不記得自己曾經覺得這是如何不可能。」— 薩曼莎.哈維 Samantha Harvey《我睡不著的那一年 The Shapeless Unease: A Year of Not Sleeping》
百日內的停筆,每日抄寫著佛經 “心經、藥師琉璃光如光本願功德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每日不間斷地反覆抄寫與誦念,在百日祭祀時,一起燒給先慈,願能為祂護持祈福。或許是抄經的原因吧,心情平靜安寧,穩定的服藥,有持續穩定的睡眠,但那種心如止水的平靜,卻是一直渴求的。
四月,一個突如其來的新工作邀約,讓我感到驚喜與擔憂,驚喜於自己被看到、被列為人選之一,擔憂於自己『我有這能力扛得住嗎?』;但似乎也沒太多時間能思考,迅速更新履歷就寄出去。說實話,一開始是沒把握的,對於第一關的線上評估與測驗,這是公司的嚴格規定流程,這一關評估結果不好,機會為零。
一個多禮拜後,收到面試通知,我深深的、深深的長呼了一口氣,對於這50%的機會。這個職位是人生的轉折,也會是目前人生中最大的挑戰,第一次為了面試準備文稿,不斷修改、練習、熟記。面試,是豔陽高照的午後,踏進至少2~30年沒有回來的地方,一個幼稚園到國二的生活圈,陌生到我需要拿出手機Google Maps,才知道東西南北怎麼走。走到大樓前方,抬頭往上望去,問了自己一句『我有這能力扛得住嗎?』。
面試過程算是愉快且順利,剩下的就是等待了。
五月,收到了錄取通知。我又深深的、深深的長呼了一口氣,哇!好大的挑戰與壓力。
五十歲以前,對於工作期待,大概就是有份穩定且薪水能過日子的工作,大部份的人大多如此吧;也因為五十加了,若不衝這一次,又如何知道自己的能耐,即使是坑,也要為自己踩出個樓梯來。
人生是想不透的,與其花時間思考,還不如直接體驗。—岳啓儒《一人份的勇氣》
六月,身體出現一些狀況,為求心安,趕在新工作前做了個門診手術,好在報告結果是良性,但醫院沒有確實評估的過量麻醉,讓我痛苦了兩天。在身體沒有恢復的情況下,到新公司報到,氣弱的身體、較遠的交通、施工環境的灰塵與煙味,讓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反覆忽冷忽熱、咳了一個多月,醫生為求謹慎,安排肺結核的檢查,好在報告是陰性,服用抗生素後,也慢慢復原。

每三個月的固定回診,醫生總會問我「睡得好嗎?」
「穩定的服藥,至少能睡六個小時。」
睡不好的那一年多,時間對我來說是煎熬,而助長煎熬的到底是恐懼還是焦慮?我們總習慣了等待與忍耐,彷彿只要等時間過去了,事情就會好了。感性大於理性也好、隨心所欲也好,都註定無法屏除個人情感完全客觀看待人事物,也不確定是否每次都能夠在情緒緩和後,冷靜思考發生過的一切。
就像好友聊到她無法理解,另一伴關注前任們的社交媒體及聯絡這件事,這不用去理解,因為那是選擇與自由,誰也無法規範誰,所謂的互相尊重,也只是在意對方與這段關係多少與否來決定自律程度。
無論在什麼模式,重要的是不能屏棄自己的心。世界總在改變的路上,生活歷練也都讓我們每天都在改變一點點,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專注於自身並為之努力,才是我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