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從戰後,就一直有三套主張,孤立主義大家耳熟能詳,另外兩套都是美國要積極參與,並領導國際。其中比較強硬的一套主張,是美國要成為無可置疑的超級大國,並在未來擊敗蘇聯,成為地球上唯一的領導者。另一套比較溫和的,則是你們今天看到的,主張美國也是世界的一員,並沒有比較重要,要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大家共同分擔。很明顯的,這是孤立主義與「建立實質美利堅帝國」的中間路線。
冷戰轟然而止,這是一般人的印象,其實在1991年底蘇聯解體前,每年都有驚濤駭浪的事件,所以是誰給與大家一種冷戰是突然結束的錯覺?這就是各位可以深思的一個部分。
冷戰結束前後,世界仍衝突不斷
從1987年開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就開始爆發獨立運動,原因是戈巴契夫上任後採取的政策,不再以武力干涉東歐、華約集團成員的內部。蘇聯撐不起超強體制的表象已現,只是一般觀點是仍可以用強大武力威攝,或是對冷戰解封的樂觀期待。
隔年1988兩伊戰爭結束,伊拉克靠打仗撐住經濟的手段消失,龐大軍隊需要預算,開始將目光移向周邊小國。1989天安門事件,全球對中國執行制裁,隔年中國就開始將大量經費投入西歐進行軟性外交,並資助社會團體來表現善意,這比俄羅斯對西歐的教育文化滲透早了快10年。而在1990年上半,世界仍舊陷在對中國的憤怒中,下半年伊拉克悍然入侵科威特,引發喧然大波。這是聯合國第一次要執行「非安理會成員國之間的武力侵略」,之所以要這樣標示,是因為聯合國從成立之初,就是為了處理國際糾紛,大國武力代表的是遏止力,將安理會成員看成與非成員同等地位,是冷戰後論述的一大錯覺。
結果在1991年初,聯軍將伊拉克逐出,開始埋下極端伊斯蘭的種子。還沒幾個月,蘇聯就爆發政變,我們在電視上看著要執行鎮壓的坦克部隊,沒有如天安門般的屠殺,選擇接受莫斯科人民的鮮花,站在國會大廈前,於是政變失敗,幾個月後,1991年底蘇聯解體。
什麼叫做冷戰結束的很平靜?那是從核武大戰的角度來看,以人類歷史評論,根本沒平靜過。蘇聯直到戈巴契夫上台前,都還在美蘇勢力邊緣不停的製造衝突,規劃代理人戰爭。
美國獨強是事實,美帝則離事實甚遠
冷戰結束後的最大重點是,美國到底怎麼看待「後冷戰」格局的?其實從來就不是一個聲音,而是一堆聲音,連同西歐與中日韓等東方混在一起,就是超大雜音。筆者要強調的是,如果你聽到的結果是,冷戰後全球態度都很一致,沒有什麼後冷戰的秩序衝突,那「絕對」是刻意製造的故事。
因為,在1992年的當下,全球都確認了「一超多強、多強不強」的事實。無論從哪一個方面去評判,都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挑戰美國,多強要組成聯盟才能勉強抗衡。對於這種後冷戰的格局,全世界的民眾是欣喜的,因為全球核戰的陰影消失,但對於各國政治人物、民族主義者來說是黑暗的,大家都在擔憂美國會順勢而上,成為真正意義的新羅馬帝國。
凡有去查閱92年前後,全世界各國偏民族主義的人文學者,就可知道這種憂慮強勢美國,將會以帝國姿態統治世界,愁緒到底有多深。擔憂的不是武力侵略,是經濟與文化,幾十年後將全球同化成新羅馬。各位聽過的「美利堅秩序」,其實混淆了美國本身的想法與其他國家的反諷。
因為,美國內部就不只三種意見,建立世界警察,打造以美國為主的美利堅和平,所謂的新羅馬,是當中的一種,但絕對不是最主流,最討厭當帝國的就是美國人自己。如果以光譜分,從美國建造新帝國,到以美國為主、各國為輔的國際組織,與各地區強權為主的世界多區,再到完全平等的多元化。
論點可多著。
全球化之前:歐洲分歧俄國旁觀,中日韓各有計算
其中歐洲也很分歧,德國統一後心態也膨脹,跟法國一樣偏向地區大國建立的區域秩序,膝蓋想也知道捷克、斯洛伐克到東南歐都不要這套--離俄羅斯越近的,就越希望有一套以美國為首,建立在武力干預之上的國際秩序。英國心態也矛盾,但很確定的是海洋國家要跟著美國走,不支持歐陸的多強體制。
俄羅斯反倒看得比較開,多強體制顯然是世界大混亂,美國如果可以主導那就導,若不行就走向地區強權為主。所以俄羅斯為何多年後,指責北約侵犯勢力範圍?因為以後冷戰的格局來說,最終大勢是走到各強權主控地方局勢這條路上,而歐美居然翻臉不認帳。
中國更不用說,90年代就急著想要把美國趕出西太平洋,南韓則是幻想北韓可能跟著崩潰,統一後的韓國會站在世界的舞台上,雖說這想法很快就被金家的表現掐滅,但時至今日在南韓的民族主義者身上仍可看到。日本則最詭異,一方面覺得非戰憲法綁手綁腳,另一方面希望美日安保足以保障,又一個方面則是抱怨日本花錢在養美軍,而一般民眾則走向萌化路線,畫風完全對不上。
那美國最後怎麼做?答案在隔年大選,柯林頓擊敗了老布希,並在未來8年將美國內部的矛盾發揮的淋漓盡致,創造經濟最大的成長,而這要付出的代價,將在20多年後開始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