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投機世代出現的源由與解析(05-5):民主倒退與社會制度崩壞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從這邊出發我們就會發現,投機政客想要奪取政權最快的方式,就是包牌。對於上層階級,加強階級共同感,強調多元共生,努力唱高調談理念。對於中低階級,加強彼此的不信任感,刺激人性惡的衝突。然後讓各個階級相互對立。 在這些衝突摩擦當中,能量會被消耗釋放,投機世代以為自己可以從中擷取到一點點,想像自己能夠從其他黨派的對立中,殺出一條血路,幻想自己是多黨制的關鍵少數。

最後,投機世代被忽略到這樣,或是被認為不應該稱呼某些人投機世代,因為這是一種歧視,具有偏見。

有道理嗎?沒,似是而非。

疾呼公平正義者,往往忽視社會制度

投機世代的出現,來自於社會有夠多資源,足以產生大量各類議題的倡議者。倡議者往往唱高調,且對實務運作了解不夠深,即便是自己的專業夠,跨領域的也不夠。

要說社會議題倡議者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毫無疑問「制度」是最被忽略的一層。

因為不同型態的社會,內部大小共同體並不一致,好比說部落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一定是不一樣。一個工業化的國家,但組織習慣還是過去的部落型式,家族力量甚至高於法律,那我們可以套用這個國家的制度來台灣,因為人家有可取之處?

不是不行,審慎再審慎,尤其是套用制度,影響千千萬萬人,社會實驗不是隨便做做也無所謂。

以部落社會的習慣來說,家族很重要,在部落社會中談現代化利益很難,例如西非有些國家,發展不出現代管理制度,也沒工業。許多參與開發西非的西方人,回國後敘說著許多難以理解的點。像是,長子開家小店賺到的錢,會被遊手好閒的老爸拿光,買禮物分給十幾個弟弟妹妹,還有各位姨娘,這些資金原本可以拿去當作擴大基礎的。

這老爸錯了嗎?基於當地部落制度,長子屬於家族,賺錢分給弟妹很合理啊。其他的例子有,貸款開發農田,產量大增還錢後,多出來的錢不是進行下一輪開發,而是拿去買各種禮物發給同族人,然後再去貸款開發下一輪。

面對現代化高喊殖民,面對社會規則又高喊解放

難以想像,因為人家追求的是在部落中的地位提昇,好讓他擁有更多權力。這個權力可能是更容易取得利益,娶到地位更高的女人,或是擁有部落武力的保護。

結果,我們看過西方人的回應是,為何不找警察介入,不讓法院處理?就不會理你啊。你真的要依法處理,後果可能非常慘烈,首先是那位長子如果對抗家族,被認定脫離,那麼他的經營才能,是可能被其他家族或黑社會,抓去當作工具人操到死的。另外那個每年都在貸款耕種,真的拿錢擴大開發增產,不分給部落同族人,還上法院打官司,被認定脫離部落,是可能人間蒸發,土地被均分。

在這種制度下談警察跟社會局,當地人根本看不懂。

又好比說,你想要在這個信奉伊斯蘭教,傳統上又禁止女性上學的社會,走向我們認知的現代社會,除了呼口號外有什麼要做的?很多喔,你得要派員家家戶戶把學齡女孩拉出去上學,並派警力介入部落衝突,收繳當地的武裝,更換所有地方官員。

一般理論稱這個作法叫做「全面殖民」,而這違反了現代工業國家,自稱的各種多元性。反過來說,工業國家不進行領土擴張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也是這種自我限制。

那如果不殖民,你要怎樣改變這個國家女孩的命運?倡議者做不到的。而投機份子根本就不想改變,他們高喊撤軍,痛批海外駐軍壓迫當地人的原因,不過是想要削減軍費,轉成足夠讓自己花天酒地的社福補貼。

如果真的很在意,那為什麼這些國家禁止女性上學,不去發起正義的怒吼,在女孩結婚年齡被調到10歲以下時,沒有倡議國家主動介入。因為事不關己,所以輕輕放下,等到真的要武裝介入,再跳出來罵說這是侵略、悲劇就好。

寄生民主反民主,獨裁者最愛DEI

投機世代的本質就是自私自利,基於想像力創造世界秩序,故對他們來說,雙標是很合理的。要求輸出工業國家秩序的軍隊返國,然後裁軍省錢,給大家無條件收入,很合理啊。

這種投機心態,正好提供了保護獨裁者的基礎,現代獨裁者之所以可以橫行無阻,主要是先進國家的漠視。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06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7.5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8/12
讓我們收束之前談到的個體性、時空,談談投機世代最愛的公有化,好像只要政府介入處理,事情就沒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2025/08/12
讓我們收束之前談到的個體性、時空,談談投機世代最愛的公有化,好像只要政府介入處理,事情就沒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2025/08/05
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衍生自過度的想像力,當想像力與行動力脫節,產生極大落差後,在個人層面會判斷不出自己的程度,做出錯誤的決定,放在國家社會比較大的層面,將是一連串的災難。
Thumbnail
2025/08/05
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衍生自過度的想像力,當想像力與行動力脫節,產生極大落差後,在個人層面會判斷不出自己的程度,做出錯誤的決定,放在國家社會比較大的層面,將是一連串的災難。
Thumbnail
2025/07/29
當我們身處一個共同體中,是不會想要隨便脫離的,因為脫離的成本比較高。數字化的解釋,如果你在團體中的利益是10,那多1少1,並不會讓你覺得很嚴重。但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跟網路時代放大了這些數字,遂讓你覺得利益不過10,卻因為這樣損失了5,那樣獲得了7,脫離就可以考慮了。
Thumbnail
2025/07/29
當我們身處一個共同體中,是不會想要隨便脫離的,因為脫離的成本比較高。數字化的解釋,如果你在團體中的利益是10,那多1少1,並不會讓你覺得很嚴重。但隨著科技進步,全球化跟網路時代放大了這些數字,遂讓你覺得利益不過10,卻因為這樣損失了5,那樣獲得了7,脫離就可以考慮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族群 +(都)+ 刻板印象 = 標籤化 重新思考並停止撕裂
Thumbnail
族群 +(都)+ 刻板印象 = 標籤化 重新思考並停止撕裂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在學校的經歷,讓筆者對不同年代的小孩,到底接觸哪種訊息,家庭背景的影響多大,有一些了解。人力資源困境之一,文化上的內在因素,可以簡單的解讀為:從法律可以看到社會的中產階級,從法扶可以看到藍領階層。
Thumbnail
上周都在罵人的感覺? 對,因為道德性的東西,講下去沒完沒了,太多社會常識要自己去體驗,不是上網找資料,故罵一罵比較快。
Thumbnail
上周都在罵人的感覺? 對,因為道德性的東西,講下去沒完沒了,太多社會常識要自己去體驗,不是上網找資料,故罵一罵比較快。
Thumbnail
左派認為既有的秩序是被人為建構,後面省略十萬字,總之既然可以被建構,那我們打掉重練也很合理啊。 合理個屁。
Thumbnail
左派認為既有的秩序是被人為建構,後面省略十萬字,總之既然可以被建構,那我們打掉重練也很合理啊。 合理個屁。
Thumbnail
一個社會——無論是地方的、國家的還是全球的——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留在邊緣,沒有任何政治計劃或資源用於執法或監視系統可以無限期地保證安寧。情況並非僅僅因為不平等引起了被排除在制度之外的人的強烈反應,而是因為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源是不公正的。
Thumbnail
一個社會——無論是地方的、國家的還是全球的——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留在邊緣,沒有任何政治計劃或資源用於執法或監視系統可以無限期地保證安寧。情況並非僅僅因為不平等引起了被排除在制度之外的人的強烈反應,而是因為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源是不公正的。
Thumbnail
就人類心理層面的哲學觀來說,左派代表著理想,右派代表著現實,左派重視邏輯,右派重視經驗,左派追求公平,右派追求自由,左派強調人性的善良面,但忽視人性的本質面,右派則強調人性的現實私利,而忽視過度私利的後果,左派強調利他,右派強調利己。
Thumbnail
就人類心理層面的哲學觀來說,左派代表著理想,右派代表著現實,左派重視邏輯,右派重視經驗,左派追求公平,右派追求自由,左派強調人性的善良面,但忽視人性的本質面,右派則強調人性的現實私利,而忽視過度私利的後果,左派強調利他,右派強調利己。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Thumbnail
所以講了兩個月,這問題該怎麼解? 坦白說不是沒有,只是不管你走偏左還是偏右的作法,都必定建立在犧牲特定一群人身上。被犧牲的人當然抵死不願意,這也是極端政治的土壤。 說了跟沒說一樣,到底怎麼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