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解讀冷戰後架構與分歧(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他們接受到的資訊,與事實皆有不小落差,這將影響冷戰後的世代,他們即便曉得歷史的真相,意識形態也會促使他們天然反美、反帝、反殖民。即便本國幹的壞事沒有比較少,也會在這類意識形態的干擾下,手段逐漸偏移,敘事慢慢轉變,最終在21世紀的今天,冷戰的主體是美蘇兩大超強,已經弱化成北約、歐洲與美國的共同努力。

冷戰後的格局,要先從冷戰前的矛盾下手,才會明白為何主要國家,自蘇聯解體後的行為走向。如果沒有回望過歷史,多方面回望歷史,多軸線回望歷史,就會陷入近年重新詮釋歷史的進步狂潮之中,不可自拔。

美國佈下軍事包圍網,蘇聯政戰滲透內部破壞

哪裡不可自拔?將精密計算人類毀滅的備戰心態,說成是民主與人權理想的終極勝利。政客說給民眾聽爽的是一回事,有興趣的研究者當真就很危險。

因為,冷戰的世界格局是「兩強體制」,兩大超級強權各自有各自的勢力範圍,是透過戰爭的血與淚打下的基礎,雙方的默契是不能直接下場挑戰。故才有代理人戰爭,所以才有內戰與衝突,放在全球視角下,這是兩個意識形態截然不同的強權,在爭奪勢力邊界上的據點。

而這些據點,根據適合核武部署與否,能夠駐軍與否,駐空軍還是陸軍差異,產生各式各樣的合縱連橫。因為美國對蘇聯的態度是圍堵,圍堵就像是圍籬笆,有釘木樁的點,也有拉起來的線,港口、機場、基地串成一條條線,拉出一張網,防止共產勢力滲透出去。

蘇聯知道在軍事上無法對抗,故採取的是體制內滲透與破壞,現在常說的資訊戰、認知作戰,起源就是冷戰時期的共黨政戰手法,而非古早的宣傳戰。這種滲透最危險的是改變價值觀認知,不是改變你對事情的認知,最大收穫就是促使歐美60年代風起雲湧的學運。

但這不是指控學運是由蘇聯一手炮製,而是利用民主的漏洞,利用年輕人天生對體制不滿的衝動,一點一滴地去催化而成,當中關鍵就是大學系統。冷戰時期對蘇聯社會主義有極大嚮往的學者多不勝數,舉凡戰前就知名的哲學家沙特,戰後的紀傑克,都對蘇聯社會體制曾有嚮往。

  • 編:台灣最有名的應該就這左膠祖師爺,後來跑去中國,最後死在北京。

共產美夢幻滅後,左翼化整為零轉打議題

毫不意外,為數不少的同時期學者,批判這些學者沒有在西班牙內戰,看到共產主義的不可信任。因為西方的左翼學者,自始至終都反法西斯、反資本主義,且支持社會主義,對共產制度有高度美好的幻想。列寧的失敗,可以歸罪於俄國的落後,西歐的共產黨員相互內鬥,能歸罪於資本家的手段。

戰後百廢待舉,為了重振經濟,採取大政府管理是必要之惡,被解讀為社會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證據。戳破老左派對共產制度幻想的是1956年的匈牙利革命,並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判了自己思想的死刑。

原因無他,冷戰時期的左翼學者,多半有抱持本國作主的民族主義心理,並將之擴大為反帝國(美帝)的必要,但同時卻又對蘇聯宣稱的社會主義成果深信不疑,覺得美好的一切都在東邊,即便再多人從鐵幕一側逃離,逃亡者的故事仍彷彿一篇篇由資本家贊助的文宣,不足採信。但匈牙利革命證明,蘇聯就是明確的帝國,比美帝還要不講道理,更加醜陋。

各種新馬克斯的論點,多半是在50年代之後慢慢出現,也就不足為奇。布拉格之春更是將剩餘的幻想破滅,學術上的左派轉為低調,政治上不再追求理想國,而是擴散到人權、環境、勞工諸多原本左派最初關注的議題。

這裡的問題在於,主流觀點對於兩強格局,是相信其必要性,但堅決認為有第三路線,或是可以和平共存,無視意識形態差異的學者,每年都有。

中間路線只是表面,意識形態差異必生衝突

但事實就是,兩大超強體制,意識形態不相容,幾乎你死我活,哪裡有調和的地方。雙方的互信建立非常之慢,史達林時代就不用說,赫魯雪夫時代因為古巴危機,導致美蘇雙方有共識,必須建立快速溝通管道,產生了「熱線」,白宮直通克里姆林宮的聯絡管道。

這也只有基礎,後來的布里茲涅夫陷入了停滯,快速歷經契爾年科幾位短命的總書記,於戈巴契夫上台後才開始有了轉機。戈巴契夫本人的魅力,加上對經濟情勢的正確認知,促使他與英國柴契爾夫人、美國雷根總統建立起聯繫。

我們今天看到的諸多偉大政治表現,其實是建立在雙向管道上。

比如戈巴契夫對於雷根要建立飛彈防禦系統,反應接近於暴怒,並認為這是美國想要毀滅蘇聯的證據。那為何雷根敢這樣做?並不是傳統敘事上,雷根勇於面對蘇聯,大幅擴軍所致。

真實的情況是,越戰後美軍士氣低迷,越南災難對美軍的負面影響,是聯中制蘇的大前提,因為美國在軍事上已經衰弱,至少在帳面上看起來,與蘇聯全面對決,進行軍事競賽是愚蠢的。

對美國來說是軍事上轉攻為守,但對知道蘇聯其實無法軍事對抗的戈巴契夫來說,這無異於美國想要建立完全防衛核武的系統,藉此讓蘇聯的核武威攝力消失,讓美國可以單方面發起核武攻擊。

美國一開始也困惑蘇聯的反應,並花了很多功夫溝通,蘇聯反應才消退些,加上本國的經濟與阿富汗問題更嚴峻,才出現緩和跡象。美蘇雙方困惑於對方在軍事上「激進路線」,耗費不少心力在溝通,建立更暢通的聯絡管道。於是才出現我們檯面上看見的各種政治妥協。

孤立、超強帝國、全球化:美國的三種政治路線

意識形態的存在很明顯,共和黨的尼克森顯然想要突破當時的困境,採取了季辛吉政策。繼任的福特依舊想要維持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對台灣(中華民國)的邦交,共和黨至少在這觀點上保持一貫性。而在民主黨的卡特任內,則是明確的直接倒向中國,其轉向的速度比川普對烏克蘭還快,川普起碼選前就一直在講同樣的話,卡特是越過國會,直接與台灣斷交。

不要忘了卡特還在克里米亞問題上與俄羅斯普京步調一致,要批評川普與共和黨前,卡特這位民主黨前輩,意識形態對其外交判斷干擾之大,堪稱史上最強。

如果要把上述這些囊括起來,我們可以整體歸納一下,蘇聯一直都認為世界要兩強格局,要贏也是蘇聯自己贏。但美國從戰後,就一直有三套主張,孤立主義大家耳熟能詳,另外兩套都是美國要積極參與,並領導國際。其中比較強硬的一套主張,是美國要成為無可置疑的超級大國,並在未來擊敗蘇聯,成為地球上唯一的領導者。

另一套比較溫和的,則是你們今天看到的,主張美國也是世界的一員,並沒有比較重要,要建立國際合作機制,大家共同分擔。很明顯的,這是孤立主義與「建立實質美利堅帝國」的中間路線。

路線之爭才是冷戰後世界格局詭譎不堪,21世紀進步派企圖重寫冷戰歷史的真正原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4.9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8/12
讓我們收束之前談到的個體性、時空,談談投機世代最愛的公有化,好像只要政府介入處理,事情就沒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2025/08/12
讓我們收束之前談到的個體性、時空,談談投機世代最愛的公有化,好像只要政府介入處理,事情就沒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Thumbnail
2025/08/10
除去民族主義外的另一個矛盾,在於二戰末期實質上是「誰拿到的就是誰的」,但名義上總要給一些好聽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尊重當地人的發展,不能輕易更改國界,要透過民主的方式改變。
Thumbnail
2025/08/10
除去民族主義外的另一個矛盾,在於二戰末期實質上是「誰拿到的就是誰的」,但名義上總要給一些好聽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尊重當地人的發展,不能輕易更改國界,要透過民主的方式改變。
Thumbnail
2025/08/05
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衍生自過度的想像力,當想像力與行動力脫節,產生極大落差後,在個人層面會判斷不出自己的程度,做出錯誤的決定,放在國家社會比較大的層面,將是一連串的災難。
Thumbnail
2025/08/05
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衍生自過度的想像力,當想像力與行動力脫節,產生極大落差後,在個人層面會判斷不出自己的程度,做出錯誤的決定,放在國家社會比較大的層面,將是一連串的災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陳文茜  2024 時報出版 分類:散文  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Thumbnail
消失的愛:逆轉我們的時代 陳文茜  2024 時報出版 分類:散文  我們時代的答案不在美國當代,也不只在中國。而是全球競爭力,正在由西向東移。美國目前主導的反全球化是對歷史東西再平衡的戰略反擊。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中國近代戰敗後,其內政受到列強極大的干預和限制。這被近現代中國人視為極大的恥辱。這帶來兩種主要的對外部世界的反應。一種意識到應該向更發達的國家學習,主要就是向西方國家學習,學習它們先進的技術;以追趕上發達國家,從而擺脫列強對中國事務的干預和影響。這種反應首先表現在清王朝1861年至1895年間開展的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舊世界和新世界的軸心國,涵蓋歷史以及目前國際關係的相關訊息,特別強調了中國、俄羅斯、北韓之間的關係和影響。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Thumbnail
記憶是種調味過的東西。人們對於事物的印象容易被當時的心境所影響,事實在我們腦中不斷重建,來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樣式。
Thumbnail
記憶是種調味過的東西。人們對於事物的印象容易被當時的心境所影響,事實在我們腦中不斷重建,來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樣式。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近代人類享受了自二戰後相對和平穩定的數十年時光,但近年的各大戰事,讓我們離第三次世界大戰從未如此之近。
Thumbnail
歷史充滿不實論述。古有地平說、托勒密地心說,近有飛碟種種振振有詞,今有川普及其支持者廣布大選舞弊的「大謊言」(Big Lie)。扭曲事實以自圓其說,一直是人類的核心常態。如此看來,美中雙方對彼此的態度,都源於自己深信有關對方的不實論述。
Thumbnail
歷史充滿不實論述。古有地平說、托勒密地心說,近有飛碟種種振振有詞,今有川普及其支持者廣布大選舞弊的「大謊言」(Big Lie)。扭曲事實以自圓其說,一直是人類的核心常態。如此看來,美中雙方對彼此的態度,都源於自己深信有關對方的不實論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