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坑自己最兇,但讀過書的要臉,所以修改冷戰記憶,改掉發展的交換代價,進步主義這套最好了,要強烈扭曲歷史還面不改色的,只有進步主義。別以為筆者在汙衊,去看看近20年的美國各項「人權組織」,只要涉及環保、勞工、人權、全球化等等的基金會、協會,是不是主導者都是「白人」?你相信這些佔有99%權力的「盎格魯薩克遜基督教白人」(WASP),是基於愧疚與贖罪,才勉為其難的坐在那些位子?若有一點是的想法,別懷疑,被洗腦了。
如果要將柯林頓時代建立的全球化隱患,做一個總結,會有兩主軸與延伸出去的各種麻煩。
第一個主軸,就是美國放棄以自己國力為基礎打造的國際體制,放棄一超多強中「一超」的責任。這代表國際組織的公信力將會逐年下滑,並且被多數表決制侵蝕,最終就是由力量不足的多數小國,決定全世界的走向。
美國有責無權,多邊貿易體制難存續
這比民主制還要糟糕,我們台灣內部就吵不完,台北覺得自己繳稅最多,都拿去給其他地方花,其他地方覺得負擔工業汙染,錢都給台北賺。先不要開始爭論對錯,就以都市與鄉村的衝突、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工業與農業地區的爭執來說,光國內就吵不完,更何況是國際之間,富國跟窮國、殖民母國與前殖民地,又要加上各種新仇舊恨。說穿了,在國際組織用多數表決,會形成仇富與多數霸凌的現象。如果國際組織的繳費、責任分擔還是用「大國要多承擔」的邏輯,那後患無窮。各位可以想像一下,台灣組了一個「太平洋島際漁業聯盟」,因為GDP佔了聯盟的九成五,所以要負擔95%會費,但是組織採取多數表決,來分配太平洋的漁業資源。
你覺得太平洋諸島國會怎麼做?
不用思考了,WHO就是例子,現實的狀況更加殘酷,非美國的其他「多強」,扶植第三世界的小國,用多數表決來主導議題,但費用由工業國家出。那工業國家中誰負擔的最多?美國。
問題是,這種建立在多極體系上的一超責任制,非常不平衡。我們只要想想,如果美國翻臉不幹了,是不是全部都會「國際聯盟化」,變成沒有力量的虛級單位,最後連所有小國的利益都被侵蝕掉。
結果,你發現近年的說法,就是美國有義務跟責任要維持這個國際制度,犧牲是必要的,不能單邊退出,以免發生下一場世界大戰。好問題,如果十年後發生世界大戰,你覺得是美國衰退到無法走出美洲,還是發生大戰的地區去跪求美國出面主導?
產業轉型遭進步團體杯葛,廠房外移凋零衰敗
國際體系直到今天都是憑冷戰時期遺留的軍事勢力來劃分,會跟你用理念人權闡述勢力範圍的,多半別有企圖。
第二個主軸是,貿易體系的不公平,用已開發、開發中、未開發做區分,概念上很好,實務上推行不易,光台灣自己就拖著到2018才承認自己在WTO是已開發國家,還是算帳的結果。這筆帳算下去,對台灣國內也是虧的,因為20年來為了促成台灣經濟發展,優先犧牲農業、輕工業,並將汙染產業外移中國、東南亞,造成國內失業、學歷貶值化的諸多後遺症。
這些後遺症「照道理是要用開發中國家的貿易利益去補償」。
也就是要算帳,台灣近20年靠關稅賺到的錢,應該都要投入各項國內的產業改造,結果有嗎?當然沒有。光是要增列預算讓中小工廠就地合法、增加環保設備,就被各種環保社團痛罵到翻了。全球化的副作用之一,就是各國會拿最高的標準要求本國,並藉此獲取政治資本,而實際上除了將工廠移走外,根本做不到。
這完全違背全球化在90年代,由美國主導的加速發展,核心理念的「產業升級」。產業升級不是輕工業變重工業、重工業變電子業,這不是玩模擬城市。正規的升級是指生產的效率化、環保化,工人是不可能無痛從食品工廠轉業到半導體廠的,現代產業複雜至極,數字上的轉換,實際發生的叫做失業,而產業的知識落差,會把依靠原本工作的家庭打入深淵。
白領主導政策,先進國藍領淪為全球化祭品
這不是只有台灣,歐美日都在發生類似的事情,實際情況更接近於「白領中產階級掠奪藍領勞工階層」。本國的產業空洞化,但外移產業後賺到的資金,投入房地產與股市,對於金融、建築、管理等都市化相關的人來說是天堂,而對於依靠工廠才能求存的勞工是地獄。
實際上,歐洲傳統強大的工會,正好都是在左派手中毀滅。因為現在講的全球化,是都市化後的中產階級主導,講求人權、勞權、環保等價值,實務上是本國產業外移,大學擴大招生,而看似階級提升,大學生「本就不會去做工」,於是本國工會在工廠搬遷、歇業,與欠缺新血的夾擊下潰滅。
在這兩個主軸圍繞下,出現了「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的各國版本。而台灣常出現的「走出舒適圈」、「挑戰自我」,是不是幾乎都是中產白領家庭出身的再說?歐美也是。全球化後消滅的主要對象,正好是馬克思理論大師齊澤克等人在90年代就批判過的:全球化對於各國勞工來說,根本是滅頂之災。
中產階級的狂歡,是以鄰為壑,各種污染環境成本交由開發中國家(以中國為主)去承擔,實際上地球的總消耗並沒有降低,中間的差價幾乎由金融業與新興科技業去獲得。台灣光是代工就拿到了超高紅利,科技業的發展將台灣近20年的產業衰敗撐起,就可知道歐美的最終獲益者,到底得到多少。
我們只要去看免稅天堂國家,到底有多少國際資金透過避稅手段,就可知道這場盛宴,吃到腦滿腸肥的人有多少。
不要懷疑,美國「人」賺最多,但「美國」反而是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