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新聞一出,網路立刻沸騰,從媒體、論壇到留言區,像是忽然全世界都變成情感專家、心理醫師、神探柯南。
但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為什麼這麼愛看別人的感情故事?
理由從來不只是「好奇」。
你看得越投入,越可能是在逃避自己。
越想了解別人為什麼分手,越像是在說:「拜託,讓我相信我的關係還安全。」
有些人靠八卦來確認:
原來別人也痛苦,那我就不算太糟。
原來他們也分手,那我不是唯一的失敗。
也有些人想看見一點蛛絲馬跡,
看看是不是有人跟自己想得一樣,或是說出自己不敢說的那句話。
人們說他們是觀眾,其實他們只是不敢當主角。
但這還只是表層。
更深的,其實是:
我們把八卦當作一種人設工具。
當你嘲笑某個明星戀愛太瞎,你其實在告訴大家:
「我不會那樣,我清醒又理性。」
當你轉發一則「和平分手」的新聞,說他們很成熟,你其實在說:
「我也有能力好好收場,愛得起、放得下。」
人們用他人的愛情故事,在建立自己的形象。
有些人連續轉貼幾則分手新聞,是在告訴世界:「我不需要愛情也活得很好」;
有些人故作鎮定,是為了掩蓋自己沒人愛的恐慌。
最弔詭的是,這些「表態」和「評論」,有時候比一段真正的戀愛還認真。
因為這牽涉到你要怎麼讓別人看你,也牽涉到你要怎麼面對自己。
而在這場萬人圍觀的戀愛秀裡,公眾人物才是最沒選擇的那個人。
他們是當事人,卻不能說實話。
他們知道媒體會亂寫、群眾會亂猜,所以乾脆選擇沉默。
即使要自證,也得小心措辭、經過包裝,因為他們不能讓「真相」成為下一輪流量引爆點。
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不是討厭虛偽,而是只接受「安全的真實」。
連解釋都變成一種危險。
你以為他們不痛不癢,其實只是痛到沒辦法再演下去,但還是得演。
最諷刺的是,這些故事最後常常都變成羅生門。
不同人、不同平台、不同剪輯,全都說著不同的版本。
但不管是哪個版本,終究都不是完整的。
因為完整不只是講出來的內容,還包括沒講出來的時機、語氣、立場、隱忍。
所以說到底:
事實,永遠只有當事人知道;
而當事人,也永遠不會說出全部。
不是他們虛偽,而是沒必要、也沒人真的想知道那麼多。
有時候說出來反而更糟,還不如留下一句體面又空洞的:「祝福彼此」。
所以這些故事有什麼意義嗎?
其實有。
如果你在聽這些感情故事的時候,能看清自己為什麼會有那個反應,
你就沒白聽。
你會知道,自己還怕什麼、還在期待什麼、還沒放下什麼。
那才是這些八卦裡,唯一值得帶走的東西。
每次看到新聞上報導明星八卦,都會想,如果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根本沒有人想知道。
會聚焦的理由其實是個人光環,與事情其實沒有太多關係,後面延伸的內幕,其實也只是像猜謎遊戲裡的提示,甚至含有錯誤暗示。人們其實不關心真相,只是關心茶餘飯後的話題能不能跟上,然後轉頭猶豫晚餐要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