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認識自己(續)」
這篇文章中,
我們學習覺察
腦海裡浮現的念想和情緒。
被「小我」控制的念想有,
「我不夠好?」、
「明天要去的那家餐廳,菜會不好吃嗎?」
靈媒Rouwen Huang在她的書中提到,
「小我」在腦中總是喋喋不休,
「小我」甚至喜歡舒適圈。
我也發現「小我」總對現狀不滿意。
但以佛教的觀點來切入,
人人皆可成佛。
所以我們最終一定能保任「大我」的境界,
不會老是被「小我」控制。
在「愛與微細身」書中,
該措尼仁波切教導,
在「小我」出現時,
比方說「小我」會說
「我今天肥了一圈」。
我們看到「小我」,
要覺得很開心看到它,
並拍拍它,給它擁抱。
愈不排斥「小我」,
終有一日我們會不受「小我」影響。
有時同一個「小我」的念想
會時不時就反覆出現,
自己仍得非常有耐心,
面對它每一次的出現。
反之,若愈壓抑「小我」
它的反作用則會愈強。
所以重點在於「看到」小我
愈能看到「小我」,
如此練習愈加熟悉。
「看到」的力量,
自然而然會削弱小我。
經年累月的練習下來,
最後自然諸多「小我」出現時,
如同我上師所說,
它會像是在水面上作畫般,
一下子就不見了。
「大我」的境界裡
沒有期望與恐懼。
一件事「成」或「不成」都會很好。
不會老是想控制局面,
願事情照著自己的盤算進行。
但如果這境界對你來說太難。
我喜歡Rouwen Huang說的,
每人此生都有特定的課題。
不同的課題,都是來幫助我們學習
如感受愛、勇敢、自信、無畏等。
Rouwen Huang說,
從「獸性」(以只求生存)
需要被開發,
但最後又要學會「理性」,
因不可為達目標而不擇手段,
需要50世的努力。
再從理性進入到
「擁有慈悲心」,
願自己能利他,
需要再50世的時間。
最後再需要至少25世,
希望自己在利他的同時,
又能使自己不斷昇華。
當我們已沒有獸性,
不會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表示我們已努力至少50世,
值得嘉獎自己。
自己可決定此生的個人課題,
是想以一輩子或好幾輩子來完成。
不管你如何決定快或慢,
都沒有對錯之分。
而最後每人的目標是達成「一」
(我覺得就是如同成佛的境界)。
不管你的靈魂進化旅程已走到哪一步。
祈願我們能不斷地挑戰自已最害怕的部份!
很喜歡我的大學同學和我聊到,
她說她很怕痛。
其實我也有20年的時間超怕痛。
因為怕撕開內心的傷口,
所以以前會把生命中的過錯
都推給我的母親。
在經過數十年的努力,
終於在去年
母親能感受到我心裡的愛。
雖然成長的每一步都是用血淚換來的,極為艱苦。
但最終一定會享有
超乎意料之外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