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也曾為產品加入 AI 功能,卻只是為了跟風,無法真正解決用戶問題。
這次我想透過 Notion AI 這個成功案例,了解「真正有用的 AI 功能」是如何誕生的。
本篇適合讀者:想打造 AI 功能的產品經理、設計師、工程師。
勾勒願景,將 AI 無縫融入系統與流程
2022 年搶先體驗 GPT-4 後,他們明白 AI 是真的能解決問題、創造價值。
他們提到,那時多數的 AI 工具就像表單一樣,需要「輸入」後才能得出「結果」,這並不是一個好的互動模式。
因此,Notion 團隊對於他們開發的 AI,抱有以下期待與條件:
- 能以直覺且流暢的方式呼叫 AI
- AI 要能融入於 Notion 的區塊概念
- AI 能和用戶流程無縫契合
- 為 Notion 的 AI 寫作,打造全新的 UIUX 模式,擺脫「輸入→輸出→複製貼上」的制式互動流程
先從小地方進行,再慢慢擴大
Notion AI 的最初雛形,是在一間飯店裡花了三天打造出來的,有點像是一場小規模的黑客松。
考量到當時的 AI 技術水準(2022 年),以及 Notion 多數用戶的使用情境;一開始的 Notion AI 僅為「寫作」而打造。
寫作是 Notion 的核心功能之一 無論是撰寫文案、PRD、會議記錄或靈感筆記。
即便如此,要將 AI 真正整合進來,並搭配他們的期待,仍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包含:
- 用戶要如何「輕鬆簡單」的呼叫這個 AI?
- 這個 AI 如何和用戶流程無縫契合?
- 如何為這個 AI 打造全新的 UIUX 寫作模式?(不要傳統的表單互動)
後續你看到了,能透過這個 Notion AI 提升寫作、文法校正、翻譯與總結等等,這樣的產品原型簡單且實用,並成功踩到了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同時也為後續進階功能(AI 會議記錄、AI Q&A、AI 全域搜尋、AI 深入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驗證與收集反饋
Notion 在 2022 年 11 月推出 Notion AI 的私人 Alpha 測試版,他們原本只預估有幾十萬人會報名,結果最後超過兩百萬人。
他們花 10 週時間,收集重要的用戶反饋,並在 2023 年 2 月全面開放給所有使用者。
在測試階段,能知道使用者是如何使用 AI,並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 AI 用途,比如:
- 使用者會透過 AI 生成 Mermaid 圖表
- Q&A 功能的啟發
我的反思
Notion 不是先做出 AI 再來想怎麼整合。
而是先「定義使用場景 & 找到產品核心價值 → 小範圍測試 → 驗證成功後再擴張功能」
他們非常在乎用戶行為與流程,所以從 Notion 使用者的操作流程出發,並加入自身的願景與用戶洞察,設計出「真正貼合需求的 AI 體驗」。
他們的起點不是:
我們能做出什麼厲害的 AI 技術?
而是:
AI 要怎麼融入 Notion 使用者的日常流程,並且還要能提升寫作體驗?
產品打造完成後,他們也沒有急著全面上線,而是邀請少部分忠實用戶參與測試,透過反覆的回饋與微調,逐步打磨出穩定且成熟的功能。
正因有這樣實際的驗證流程,Notion 才能自信地將 AI 推給所有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