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分火急的需求判斷
在放長假時,Slack 與 Asana 跳出各種通知與任務指派。
我心想,應該又是各種「需求」需要 PM 確認吧?
「需求」是指用戶或利害關係人,希望產品具備的功能或想解決的問題,比如:
- 業務需要新的模組功能。
- 行銷想優化活動流程。
- 客服希望解決用戶反饋的某些問題。
- 老闆天馬行空的產品點子。
PM 理應處理需求,但不應全盤接收,為什麼?
資源是有限的
小公司的人力資源往往是不夠充沛的,工程師數量是固定的,且一天工作只有 8 小時。
想做的事往往很多,但能開發的資源與時間,卻也只有這麼多。
若 PM 是名 Yes Man,將每個需求都接下來。
那原本排定的項目,就會受到延期或排擠。
需求是需要被討論與選擇的。
在討論需求的過程中,PM 理應扮演引導者和決策者的角色。
首先,瞭解需求
情境 1:
- 業務 A:KJ,用戶反應希望在 XX 功能上增加 XX 功能,否則操作上很不方便。
- 我:有幾位用戶也有反應希望增加這個功能?能的話,我也想知道他們的反饋。
情境 2:
- 客服 B:KJ,我希望後台 XX 功能的用戶身份篩選能為多選,否則計算上很不方便。
- 我:那目前不是多選,你們是如何計算解析?
接收到需求的當下,要先問「為什麼」,才能知道:
- 要解決的問題與痛點
- 用戶的使用情境
有了這些資訊,才能判斷該需求的優先級,以及需不需投資源執行。
使用艾森豪矩陣框架,判斷需求優先級
我常用該框架,幫助我做需求執行的第一道判斷,該矩陣維度分別是:
- 緊急 與 不緊急。
- 重要 與 不重要。
四象限說明
- 第一象限-重要 + 緊急
要立刻處理,感到壓力最大的任務,比如:
- 系統 Crash,導致用戶完全無法使用。
- 用戶無法執行產品重要流程(如:訂閱付款、提領、製圖等等)。
- 第二象限-重要 + 不緊急
不用馬上處理,但需有時間排程的長期目標任務,比如:
- 某功能流程優化(目前流程沒 Bug,且用戶依舊能操作,只是阻力較大)。
- 某個想做的新功能,但不急著馬上要做。
- 第三象限-不重要 + 緊急
對長期目標沒價值,但現在有人希望你立刻協助,比如:
- 老闆:我希望能有這項功能(所謂的隕石)。
- 業務 A:該按鈕要改文案與樣式,才會較吸引用戶點擊。
- 業務 A:Demo 時畫面卡住,請 PM 幫忙(但不是系統 Bug)。
- 其它瑣碎的臨時協助請求(有些能用 No-Code 方式處理)。
- 第四象限-不重要 + 不緊急
沒明顯的用戶價值與商業價值,不做也沒差的任務,比如:
- 需求偏客製化(少數用戶提出),無法吸引更多用戶使用,能造成的影響力不大。
- 業務 A:希望能替某「特定客戶」更改標題
- 優化一個核心用戶使用率超低的頁面 UI 細節與功能。
使用艾森豪矩陣框架時需注意的 4 件事
- 「緊急性」與「重要性」是主觀判斷,有時還是演變成「重不重要誰說了算」的情況。
比如:
PM 認為某事「不重要 + 不緊急」,但老闆一聲令下後,事情就變成「重要 + 緊急」。 - 該框架只能作為需求執行的第一道判斷,因為沒考量資源成本。
若需求處於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基本上就是要插單做。
若這件事開發要投入的資源與成本很高,就會造成其他開發功能的時程遞延。 - 「第一象限-重要 + 緊急」的任務若太多,是個警訊需好好檢討。
需思考與討論,是當初測試沒測完全,還是測試案例寫的不完整,又或是其他原因導致。
- 「第二象限-重要 + 不緊急」通常會累積許多待開發項目。
這些項目會根據公司設立的目標,或使用其他框架去重新排序優先級。
總之,我認為該框架適合拿來做初步判斷。
後續還是需使用其他方式做判斷與討論,比如:
- 需考慮這個需求的開發時間與目前的人力資源。
- 可能需使用其他框架做排序。
- 確認甘特圖,了解此需求與其他項目的相關性。
- 與利害關係人討論並達成共識。
未來我也會持分享更多擔任產品經理所習得的「見解」與「方法論」。
如有任何疑問或有想理解的主題,歡迎留言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