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我們有個緊急需求,不曉得能否做到,能佔用你幾分鐘時間討論嗎?」
「KJ,目前進入網站會出現 500 錯誤,導致用戶無法使用我們服務。」
「KJ,聖誕節想推活動,要送 XXXX 給在這時間轉年繳的用戶,不曉得是否能做到?」
「KJ,我們的服務如何與 AI 做結合?」
「KJ,這流程少了一個情境,你預計怎麼處理?」
「KJ,為什麼我點這按鈕,畫面就跑版?」
「KJ,為什麼這個月訂閱頁流量掉這麼多?是因為改版問題嗎?」
「KJ,為什麼這需要這麼慢處理,這樣我要怎麼回覆用戶?」
上述這些情境,都是我工作時遇到的,但只舉例部分。
公司為了達到營運目標,會持續迭代產品,並推出不同活動去刺激營收增長。
所以在擴張同時,許多需求跟問題就會跑出來。
這就是小公司產品經理一天可能要處理的工作內容。
將混亂變得井然有序,會是產品經理的價值之一。
現在來聊聊產品經理應有的 5 大核心能力:
1. 邏輯力:從混亂中釐清問題
產品若發生問題,或有緊急需求,大家會找產品經理。
手上有許多開發項目,產品經理也要排序優先序或整年度計畫。
產品經理要釐清問題、定義問題,並思考如何解決。
上述都需用到「邏輯思考」。
若發生問題要怎麼解決、為什麼優先序是這樣排序?產品經理都要有個邏輯思路去執行。
總之,產品經理需建立好自己的工作流程與相關原則。
2. 分析力:從數據與直覺讀懂用戶
產品經理要站在用戶視角,推測用戶使用產品的目的、使用產品的路徑、用戶在流程上可能遇到的困難。
例如:假裝自己是用戶,去跑一次訂閱流程,從中就能知道:
- 在哪個環節對用戶是不友善或不方便的。
- 某些文案寫得不清楚或看不懂,可能要修改,否則會誤導用戶或增加客訴機率。
當然,也要透過數據分析,去了解用戶實際操作行為、哪些模組成效較差、或哪邊的轉換率較低等等。
透過質性、量化方式,或個人對產品的直覺想法,去挖掘底層資訊與用戶意圖,找出能改善產品的具體行動。
這些行動可能是優化或新功能,但都需要分析力。
3. 整合力:讓資訊變共識、共識變行動
產品經理要參加各種會議,與工程團隊會議、專案小組會議、營運團隊會議、與主管們討論下季度或年度的會議。
當然,產品經理每天要接收的需求與訊息也很多。
而產品經理身上可能也有多個專案要處理。
但一天工作時間是有限的。
所以,產品經理勢必要快速掌握重點,了解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
若會議上提出的草案需求相關不明確,就要問清楚情境、為什麼要做這個。
若會議上有人有相關疑惑,就要讓他們聽懂。
盡快在短時間內找出「共識與決策」,才能往下推進。
否則卡在產品經理身上,就會讓問題被往後拖延。
決策勢必要被記錄,因為收集與整理需求是最基本的。
- 撰寫會議紀錄:記錄各項目的共識與決策,並傳給每位參與該專案的利害關係人。
- 撰寫需求或 Bug 卡片:將發生原因、需求原因寫清楚,並寫妥解決方案。
4. 溝通力:跨團隊推進共識的關鍵
產品經理要進行許多跨部門溝通,去解決問題 、做共識與決策。
有些需求會牽涉到技術問題。
所以產品經理也要把工程師的語言,轉為營運端能聽懂的白話文。
讓他們知道要達到這件事,會遇到哪些情況或限制。
甚至,有些需求很趕,或上線時間被壓很緊時。
千萬別和工程師這樣溝通。
「這需求今天下午就要,做完馬上告訴我。」
「這功能有這麼難做嗎?要開發這麼久,能否壓縮到一個月內完成。」
別用「施壓或命令」去要求,甚至忽視對方專業亂喊開發時間。
要讓工程師了解,為什麼突然有這需求,這需求目的是什麼?
產品經理要在團隊面前保持正向,不使用帶有情緒的字眼去溝通。-
5. 推動力:探索趨勢、實踐優化與創新
有哪些新服務能導入到公司,改善目前工作流程或加強數據分析能力?
有哪些 AI 技術能結合現有產品,讓產品更有競爭力?
市面上有哪些產品做得很好,無論是競品或非競品,或許能模仿或參考他們的做法?
只要是新事物都牽涉到學習。
都需要親自動手操作、看文章或做相關研究。
有了實際經驗與佐證,才能說服團隊。
讓他們知道為什麼要使用這個新服務,或開發這個新功能的原因。
未來我也會持分享更多擔任產品經理所習得的「見解」與「方法論」。
如有任何疑問或有想理解的主題,歡迎留言或來信 kaijayh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