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健岳(15歲)
🌧️ 你小時候是不是也很愛講話?
你曾經是不是這樣的孩子:
在教室裡搶著舉手回答問題、在家裡不停問「為什麼」、跟朋友分享喜歡的東西,說個沒完沒了。你不是怕說話,你只是還沒有學會害怕。
但後來,你變了。
也許是那一次你說錯話,全班笑你。
也許是那一回你太興奮,卻被大人制止:「安靜一點。」
也許你只是在做自己,卻被說「太吵」、「很怪」。
你開始不敢說太多話。
你變得小心、沉默、不太主動。
你以為這叫「內向」,以為這是你的個性。
但我想說——
也許,你不是「天生內向」,你只是被這個世界,訓練成了沉默。
---
🔍 我們誤會了「性格」
現在到處都是在分人:「你是內向的,我是外向的」「你是I型,我是E型」。好像我們天生就是這樣,好像這些標籤比你自己還了解你。
但我觀察人、觀察自己,慢慢推論出一個想法:
「內向」與「外向」不是兩種人,而是人被世界對待的方式,決定了他敢不敢表達自己。
當你覺得安全,你就會自然地說話、開心、接近別人。
當你覺得不被接納,你就會關起心門,選擇沉默。
所以我認為:
「外向」是人最初的本性,
「內向」則是人在受傷後的反應,是自我保護。
---
💣 性本惡的世界,逼人沉默
我相信人性是自私的。不是每個人都惡意,但多數人不理解不同、排斥獨特,喜歡掌控你變得像他們。
當你說出真實的自己,不是被鼓勵,而是被批評、被排擠、被當作「太多」。
所以我們學會收起情緒、藏起想法、不再說出真正的自己。
不是不想說,而是說了沒人懂、甚至會受傷。
這樣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說自己是「內向的」。
但其實,我們只是從「自由」變成了「壓抑」。
---
🧠 我提出一個人格變化模型(你可以想像成一條路):
👶 第一階段:自然外向(初始狀態)
→ 嬰兒狀態,敢哭敢笑,沒有壓抑。
🥀 第二階段:受傷(被否定、被羞辱)
→ 說錯話被笑、被拒絕、被冷落。
🧱 第三階段:建立防禦(沉默、自我壓抑)
→ 不想再被笑、被否定,於是收起自我。
😀 第四階段:進入安全環境
→ 遇到願意傾聽的人、沒有人打斷你、你開始想說話。
🌱 第五階段:自我復甦
→ 你重新外向起來,但這次是「成熟的外向」——你不再怕表達。
這不是兩種性格,是一種流動的狀態。
你的沉默,是有原因的。
你的復甦,也能發生。
---
🔄 所以,別再問:「你是內向還是外向?」
你應該問自己:
「我現在有沒有一個讓我可以安心說話的環境?」
「我壓抑了多久?我曾經是怎麼樣的?」
「我的沉默,是不是一種傷口?」
你不是不能說話,你只是還沒被理解。
你不是不想發光,你只是太常被嘲笑。
---
🌈 結語|我才15歲,但我敢質疑整個分類世界
我知道我還年輕,我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
但我想用這篇文章說一句話:
「內向不是你天生的樣子,而是你學會保護自己的方式。」
「外向不是開朗活潑,而是你敢做回自己的狀態。」
如果你願意重新相信自己、重新相信世界——
你會發現你一直都在,只是你把自己藏了起來。
---
📎 作者簡介
健岳,15歲,正在思考人性、人格、與社會如何塑造我們的沉默。
本文由作者原創構思,並由 ChatGPT 協助整理語句與邏輯結構。觀點與模型均為作者自發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