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者:政策戰略觀察者
日期:2025年
一、前言:台灣已無退路
面對地緣風險、產業轉型困境、內部制度失能,台灣已無法靠現有體制與模式自保。
二、現實困境:存在機率低於消失機率
地緣孤立、國際不確定性、人口結構惡化、人才流失、政治撕裂,導致國家存在本身面臨長期崩解壓力。
三、唯一機會:教育與文化輸出
只有建立教育輸出體系與文化話語權,才能在無外交承認、無地緣優勢的情況下維持國際價值與影響力。
但必須正視警訊:根據透明國際組織指標,台灣清廉指數分數為68分,僅約等於全球中段偏上,換算整體政府信任與制度透明度,仍低於真正具備教育輸出能力國家的基本門檻。
以結構分析估算,若扣除技術性貪污與未通報指標,實際制度信任度恐低於50%。
👉 若不解決制度信任與清廉問題,將難以吸引國際學生與研究機構來台合作學習,教育輸出將淪為口號。
四、結構改革基礎:君主立憲制度
現行政黨制度失靈,須引入高於選舉與政黨的象徵性國家核心,形成穩定的憲政認同與長期共識治理機制。
五、未來定位:東亞信任橋樑
成為日韓中之間、東協與中美之間的教育、文化、數位、制度治理的中立平台,輸出信任、連結與穩定。
六、五大政策路徑
1. 教育輸出體系(留學生政策、線上平台)
2. 國際文化平台(自由亞洲青年論壇)
3. 技術治理出口(數位隱私、資安、AI倫理)
4. 制度透明與效能改革
5. 文化象徵制度改革:建立具共識代表性的憲政角色
七、財政責任與戰略舉債原則
台灣舉債空間大、債務佔比低,應大膽提高債務至GDP 45% 以推動關鍵轉型工程。但所有舉債必須具備:
- 明確效益預估
- 嚴格預算績效管理制度
- 債務與產出掛鉤模型
- 成立獨立投資評估機構
借錢,不是為了補破洞,而是為了打造下一代台灣。
八、結語:一條困難但唯一的活路
台灣不能再慢,不能再吵,不能再貪。要活下去,必須擁抱大膽的轉型與跨世代戰略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