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不是工具,是職人:我們失去的職業治理精神
在台灣,官員往往被當成政治棋子,甚至是「誰當選就換一批人」的行政裝飾。然而,在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裡,官員是一種職業、一種專業,也是一種公共倫理的實踐者。他們不是聽命的工具,而是制度的守門人,是政策的建築師。
一、官員是職業,而不是一個部位
官員的職業性,意味著它不是只有決策權和訂策權的位置,而是需要經過練習、經驗經營、能力檢驗才能擁有的專業能力。
如同醫生需要了解體障、廚師需要掌握食材、漢字教師需要有系統訓練能力,一個優良的官員,也應該有:
- 公共法規讀解能力
- 預算管理与經費統算基礎
- 避免利益衝突的選擇判斷能力
- 駐守公平與統一的民主概念
這些能力不是民選來的,是一點一滴練習出來的。
二、沒有職業性,就會有職勞性
當官員不再被當成一種職業,他們就很容易被當成一種勞力或工具。
「那是上級教我說這樣做的」 「那不是我說不說了算的」
這類的話說明,官員已從民主裏的「專業能力」,變成「權力線上的限離後支配」。
這也是為什麼多數日本、北歐、澳洲等地,會有「職業官僚」系統,將官僚認定為「公共服務的技術與能力」。
三、讓官員回歸職業系統,是民主的本質保障
想要更好的民主,不只是換上一個人做首長,而是要重建一系列讓官員回歸職業化、負責化、檢驗化的系統:
- 公務人員能力評鑑標準實踐化
- 預算和財政擁有開放的檢索機制
- 政策議稿與執行歷經展示公開化
- 認識公務不是職位,是公益生命
如果我們能把官員當成漢字教師、技工師傅、醫療人員一樣看待。 那麼官員就不再是誰上臺就跟誰走、誰拆下來就補置誰的空漏。
而是一個為民服務、專業能力成熟、有公德與責任感的經營者。
這是我們忘記了很久的事,但永遠是民主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