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你好嗎?
今天我們的啟發從一個需要動點腦的題目開始:假設你面前有十疊一元的硬幣,每疊各有十枚,共一百枚。但其中有一疊的十枚硬幣是假幣,唯一差別是每枚多了 0.1 公克的重量。
肉眼看不出,手也感覺不出,只有精密的電子秤能測量出來。
那麼——最少秤幾次可以找出哪一疊是假幣?
企鵝爸爸曾問過很多朋友,有人說十次,有人說五次,但最厲害的答案是:一次。
解法是這樣的:你依序將十疊編號為 1 至 10,然後從第一疊取出 1 枚、第二疊取出 2 枚……第十疊取出 10 枚,一共拿了 55 枚硬幣。
如果總重量比標準的 55 公克多出 0.3 公克,那麼第三疊就是假的——因為 0.1 公克 × 3 枚 = 0.3。
這樣的設計,只需要「一次」測量,就能從十個可能性中精準指出答案。
這個故事,就是「資訊濃度」最直白的例子。
這個故事也帶來給我們了兩個啟發。
—
第一層啟發:資訊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香濃」越有力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你用一個設計過的動作,就同時編碼了「位置」與「重量」的資訊,一次解開全部不確定性。
這正是資訊理論之父克勞德・香農在《通訊的數學理論》中所說的核心觀點:
「訊息的本質,在於消除不確定性。」
我們每天讀很多、看很多、聽很多,但真正讓人眼睛一亮、釐清方向的內容,也許只佔其中的一兩句。
就像一次秤重,勝過十次猜測;一次對話,勝過百則推播;一句提醒,勝過千頁說明。
我們想起《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一書中所說的:
「清晰的本質,勝過雜亂的豐富。」
資訊真正有價值的時候,往往是它足夠濃、足夠準確,能幫我們一下子看清楚。
—
第二層啟發:資訊不是傳出去就結束,而是看對方「收進了什麼」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講得很清楚,但對方接收到的,可能完全不是我們想傳達的重點。
你也許講了很多道理,但對方接收到的,是「你在責怪他」;
你也許用了很多證據,但對方只記得你講話太強勢;
你試圖聚焦重點,但對方卻卡在你沒說清楚的細節。
這時候,問題不一定出在講得夠不夠多,而是:
- 你設計的訊號,有沒有讓對方減少困惑?
- 你選擇的方式,有沒有幫助對方看見「你真正想說的核心」?
正如《讓人聽懂你在說什麼》(Made to Stick)一書所提醒的:
「一個好想法,如果沒被聽見,就等於不存在。」
—
親愛的你呢?
你最近接收到的訊息,是讓你更清楚了,還是更混亂了?
而你說出的話,是幫助別人理解,還是讓對方困惑?
溝通的本質,也許不是說服,而是理解。
「真正的溝通,是讓對方能夠感受到自己被理解。」
祝願你有個思路清晰、訊號明亮的一天!
—— 企鵝不捨小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