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馬來西亞喜歡上匹克球(pickleball),因為他是一個不論男女老少婦幼都可以一起玩的球類,但同時我也思考,運動競賽男、女、跨性別選手的議題。
你會在本篇文章看到:
- 科技加持下的極限突破挑戰
- 現場觀察:男女運動極限的直接比較
- 生理優勢的科學證據
- 性別運動分類的意義
費絲·基普耶貢與女子運動的天花板:一次有關生理現實與競爭公平的觀察
費絲·基普耶貢(Faith Kipyegon)被普遍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女子中距離跑者。這位肯亞巨星是三屆奧運金牌得主(2016、2020 和 2024),並保持女子1500公尺(3:49.11,設定於2023年)與英里跑(4:07.64)世界紀錄【1】。在2025年一場由耐克舉辦、充滿科技輔助的比賽中,她向世界展現了不同以往的場景:一場幾乎完美設計的比賽,卻再次突顯了男女運動表現上的差距——一個在當代常遭淡化的事實。
科技補完的試煉
這場比賽由耐克精心策劃:她穿著先進的碳纖維跑鞋(如 Nike Air Zoom Viperfly Elite)、身著減少空氣阻力的競速服,並由十名經過挑選的男性菁英跑者擔任領跑,目標是衝破女子前所未有的紀錄——突破4分鐘大關。這不是第一次耐克進行這種實驗室級的跑步實驗,類似的還有 2017年伊萊烏德·基普喬格(Eliud Kipchoge)在 Breaking2 計畫中嘗試破兩。
儘管條件優渥,費絲僅以4分06秒完賽,創下個人最佳但仍遠未接近目標。這突顯一點:即使是當代女子中距離最巔峰的運動員,在有領跑支援、科技與戰略完備的情境下,距離男子的高中頂尖水平仍有顯著差距。
“他們甚至還能一邊跑一邊回頭為她加油”
這場比賽的關鍵觀察,並非基普耶貢的失敗,而是她的輝煌反襯出另一個現實:她在盡了最大努力的情況下,仍無法跟得上一群不屬於全球巔峰的男運動員。事實上,2024美國高中男子前25名選手的英里平均成績約為4分04秒,已有超過七位高中男生跑進4分鐘內【2】。紐西蘭15歲選手 Sam Ruthe 更以3:59.67 打破年齡紀錄成為最年輕突破四分大關者之一【3】。
基普耶貢未能達標並不是失敗,而是一次直觀、透明的證明:男女在運動表現上存在生理上的硬性分野。
運動中的生物差異:被忽略的基礎事實
大量研究已證明,男性與女性因睪酮在青春期的暴增而出現生理上的顯著結構差異,其中包括更大的心肺容量(VO2 Max)、更高的血紅素水平、更強的爆發力、更低的體脂率,以及明顯更高的肌肉質量與骨密度【4】【5】。根據《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數據,未經性別轉換手術的跨性別女性,即使施以12個月的睪酮抑制治療,力量優勢與肌肉質量仍遠高於順性別女性【6】。
這不是針對個體的偏見,而是統計與生理學的中位數和最大值的鴻溝。
女子運動不是“次等”——而是平等於不同
科學顯示,一位頂尖的女選手很可能擊敗大部分男性,但往往無法擊敗等級接近的男性菁英。例如,費絲·基普耶貢的 1500 公尺世界紀錄 3:49.11,即使驚人,也仍低於許多頂尖男子高中生或世界第500名以內的男子跑者可達成的紀錄【7】。這種差距不代表女性不夠努力,而是揭露了系統性的生理限制——限於平均而言。
這些觀察為體育性別分類制度提供正當性。女子項目從來不是“比得差”的代名詞,而是一個為了公平競爭而設計的制度性保護,讓女性不因結構上的劣勢被全面排除在獎項、紀錄與職業發展之外。這也是當今國際奧委會(IOC)、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以及國際游泳總會(World Aquatics)正朝向根據「青春期睪酮暴露」來重新建立報名資格的核心原則【8】。
抗辯與誤解:為何生物事實不是歧視
不少批評者認為,強調生理差異會導致性別歧視。例如,他們指出,如麥可·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擁有不尋常的身體機能(極長手臂、罕見的乳酸清除能力),這也是一種“生物優勢”。但這種個體層面的優勢,遠不及青春期睪酮所導致的平均系統性優勢。例如,根據研究,男子 800 公尺的世界紀錄快於女子紀錄超過12秒,差距達到10%左右。這不是極端個體的差異,而是整體人群的全局移位【9】。
包容與公平:不撞牆的可能共存?
支持跨性別包容的人強調運動對於心理益處與自我認同的建立作用。他們是對的——運動不僅止於奪金,而應為所有人提供參與感。但在競技層面,如學校錦標賽、國家選拔賽、職業賽事等,公平的界線就成為不可忽視的現實議題。
這也是為什麼世界田徑總會(World Athletics)與國際泳總(FINA)自2022年起,改變立場,禁止經歷青春期後的跨性別女性參與女子頂級比賽,並計畫設立「開放組(Open Category)」來平衡包容與公平【10】【11】。這些政策或許尚不完美,但它們承認了:
- 女子運動是經年努力建構出的保障空間;
- 生理優勢不可一筆勾銷;
- 僅憑性別認同,不能自動替代生物現實。
結語:下一步?
這篇文章要問的問題,其實非常簡單而人性——在運動這個關乎榮譽、收入與未來的舞台上,我們是否願意坦率承認生理不同?我們是否願意基於同理,而非僅僅基於平權理想,來探討性別政策的落實?女子運動存在,是出於信念——公平競爭並非天賦,而是制度與現實共同構築的產物。
堅持女子運動的界限,不是害怕多元,而是保衛已經走了百餘年的平權之路。
歡迎你分享你的看法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們下次見
參考資料:
- World Athletics Records. (2024). https://worldathletics.org
- Milesplit USA High School Rankings, 2024. https://www.milesplit.com
- Athletics NZ, “Sam Ruthe joins sub-4 minute mile club at 15.” RNZ, March 2024. https://www.rnz.co.nz
- Handelsman, D. J., Hirschberg, A. L., & Bermon, S. (2018). Circulating testosterone as the hormonal basis of sex differences in athletic performance. Endocrine Reviews.
- Hilton, E. N., & Lundberg, T. R. (2021). Transgender women in the female category of sport: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guidelines. Sports Medicine.
- Harper, J. et al. (2020). How does hormone transition affect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transgender women?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Tilstra, S. (202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lite performance metrics across genders in track and field. Sport Science Review.
- World Athletics Eligibility Regulations for Transgender Athletes. (2023). https://worldathletics.org
- Tucker, R. & Collins, M. (2010). What makes champions? A review of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genes and training to sporting succes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 World Aquatics Policy on Transgender Legibility. (2023). https://www.worldaquatics.com
- IOC Framework on Fairness, Inclusion, and Non-Discrimination. (2021). https://olympic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