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性別光譜嗎?
性別光譜(Gender Spectrum)指性別認同不是固定於男/女的二元框架,而是一個連續、流動的範圍,涵蓋非二元(non-binary)、跨性別(transgender)、性別流動(genderfluid)等多元身份。2025年,隨著社會對性別議題的討論加深,性別光譜正改變我們對自我與他人的認知。
你的性別觀念在哪個光譜上?
「性別不是一個盒子,而是一片海洋,允許無限的流動與可能性。」
—— Kate Bornstein, 《Gender Outlaw》(1994)

從直男視角看性別光譜:反思從傳統到覺醒
許多直男在傳統父權社會中成長,習慣將性別視為男/女的二元結構,認為男性應展現陽剛氣質或承擔經濟責任。然而,與多元性別社群的接觸讓他們開始質疑這些規範。
通過閱讀與對話,我們逐漸接受性別光譜,開始探索自己的認同偏好。
「性別是一個光譜,也可能會變、會移動。」
當我們經歷從困惑到接納的旅程,讓直男學習如何打破傳統束縛,呼應年輕世代對性別的開放態度。
你是否也曾因性別規範感到困惑?你的轉變從何開始?

生理性別特徵的反思:直男的性別光譜探索
Joeman在泰國娜娜普拉薩(Nana Plaza,一個以性產業聞名的地區)的經歷,成為他思考性別光譜的轉捩點。當他接觸到第三性或跨性別人士,發現他們的外貌完全符合自己的審美標準,卻因生理性別特徵(如陰莖)感到疑惑。Joeman坦言:
「我每一个第三性或者是變性的人,都長在我的審美觀上...但我就開始問我自己,跨性別你能不能考慮?」

這一困惑引發內省。他思考是否能接受與跨性別者的親密行為,例如「如果只是口交那行不行?」最終得出結論:「可以啊其實可以啊」,因為他聚焦於「女性的形體」,而非生理性別。
這顯示Joeman開始試圖將性吸引力(外貌)與性別認同(生理性別)分離,探索自己在光譜中的位置。
約女裝者的直男還是直男嗎?
訪談認為答案在於「喜歡女性的形體」,確認自己仍處於光譜的異性戀端,但承認光譜允許他人有不同定位。
「他沒有一个绝对值...你就是在光谱的另一端啊。」
這段經歷從審美衝突到推導(行為與認同分離)再到結論(自我定位與光譜接受),清晰展現性別光譜的動態性。
當你被某人的外貌吸引時,會因其生理性別猶豫嗎?你如何定義自己的吸引力?請你反思自己的性別框架。

為什麼直男需要了解性別光譜?
- 打破刻板印象:傳統直男文化常將性別與外貌、行為綁定。了解性別光譜有助於超越這些框架,尊重每個人的獨特認同。
- 促進包容性:無論在職場或社交場合,理解性別光譜能讓直男更善於與多元性別者互動,避免無意冒犯。
- 自我探索:性別光譜鼓勵直男檢視偏見與偏好,發現更真實的自我,正如學者Riki Wilchins所說:
「我們不需要適應性別框框,而是讓框框適應我們。」
—— 《Read My Lips》(1997)
性別光譜的啟發:
性別光譜的概念挑戰了我們對認同的固有認知,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 性別是一種表演,而非本質
「性別不是我們是什麼,而是我們做了什麼。」
—— Judith Butler, 《Gender Trouble》(1990)
- Butler提醒我們,性別是通過行為與外在呈現建構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真相。當你看到有人以非傳統方式表達性別時,你會感到好奇還是抗拒?這句話如何改變你對性別的看法?
- 性別是創造的自由
「性別不是一個盒子,而是一片海洋,允許無限的流動與可能性。」
—— Kate Bornstein, 《Gender Outlaw》(1994)
- Bornstein以跨性別者的視角,邀請我們將性別視為個人創造的空間。你是否曾想過,自己的性別認同可以超越社會的框框?你會如何定義自己的「海洋」?
- 終結性別規範的壓迫
「我們不需要適應性別框框,而是讓框框適應我們。」
—— Riki Wilchins, 《Read My Lips》(1997)
- Wilchins呼籲打破二元性別的限制,讓每個人在光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當你遇到與自己不同的性別認同時,你會選擇理解還是評判?這句話如何啟發你與他人的互動?
- 年輕世代的解放
近期研究顯示,73%的Z世代認為性別光譜是一個解放性概念,讓他們更自由地表達自我(《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024)。這反映了年輕人對傳統規範的挑戰。
你是否感受到這種解放的力量?你會如何鼓勵身邊的人接受多元性別?請你反思:你的性別觀念是否受限於傳統?如何在光譜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2025年的性別認同新趨勢
1. 去標籤化運動
2025年,社群媒體(如X、TikTok)上興起「去標籤化」運動,鼓勵個人定義自己的性別,而非依賴傳統分類(如男/女或同志社群的「狼、猴、熊」)。這與直男創作者在娜娜普拉薩質疑標籤的經歷相呼應,反映年輕世代對刻板印象的反抗。
2. 科技與性別的融合
AI和機器人技術正在重塑性別觀念。預計2030年普及的AI伴侶(如Optimus)可能不以傳統性別定義,推動「無性別愛情」的討論。X上已有用戶分享對「中性伴侶」的期待,認為這將解放對性別的依賴。
3. 性別教育的普及
2025年,學校與家庭越來越重視性別教育。根據Pew Research(2024),70%的家長支持將性別光譜納入課程,幫助孩子認識多元身份()。這呼應了對父母教育責任的呼籲。
4. 職場中的性別包容
企業正積極採納性別包容政策,如要求員工在電子郵件中註明代名詞(he/she/they),以尊重非二元員工。這促使直男學習如何與多元性別者合作,提升共事效率。

5個方法讓直男擁抱性別光譜
- 閱讀啟發性書籍:從《Gender Trouble》或《Gender Outlaw》開始,了解性別光譜的理論基礎。
- 反思個人偏見:問自己:「我是否因外貌或行為對他人下判斷?」直男創作者的娜娜普拉薩經歷是一個反思範例。
- 參與對話:與LGBTQ+朋友或社群交流,傾聽他們的故事。X上的#GenderSpectrum標籤有許多真實分享。
- 學習代名詞:熟悉he/she/they等代名詞的使用,展現尊重。
- 支持平權運動:參加性別平等活動,或在社群媒體分享包容性內容,放大多元聲音。
你的性別光譜在哪?
性別光譜是一個解放個人與社會的運動。直男創作者在娜娜普拉薩的經歷,從審美困惑到認同探索,展示了如何在光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5年,隨著科技、教育與文化的進步,我們正邁向更包容的世界。
再次引用Riki Wilchins的話:
「我們不需要適應性別框框,而是讓框框適應我們。」
你的反思是什麼? 當你遇到與自己性別觀念不同的情境時,會如何思考?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加入這場改變的對話!
我是凱文馬拉穆,我們下次見
參考文獻
-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Bornstein, K. (1994). Gender Outlaw: On Men, Women, and the Rest of Us. Vintage.
- Wilchins, R. (1997). Read My Lips: Sexual Subversion and the End of Gender. Firebrand Books.
- Pew Research Center. (2024). Generational Attitudes Toward Gender Identity.
- 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2024). "The Rise of Gender Spectrum Acceptance Among Gen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