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如何創造「羅伯斯比爾」的負面形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羅伯斯比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在法國大革命後,其形象持續被左右派系解讀與「負面化」,這場關於他的論戰深植於對「革命」概念本身的詮釋。自熱月政變以來,針對羅伯斯比爾的負面論述一直是主流且極具影響力,其內容隨時代不斷調整。儘管對羅伯斯比爾的厭惡主要來自右翼,但左翼內部也存在反羅伯斯比爾的傳統,助長了他的負面傳說。

raw-image

左翼對羅伯斯比爾的負面解讀可分為三類:

1. 敵對敘事:

「共和派」傳統:

米敘萊(Michelet)將羅伯斯比爾描繪為「教士」、「宗教裁判官」、「最高存在的新宗教教宗」,一個嫉妒、小氣且拘謹的人。基內(Quinet)和奧拉爾(Aulard)延續此說,稱他為「最高存在的教宗」,並認為他本質上是君主主義者而非共和派,因投機而支持共和,其社會主張僅為權力假象。帕特里斯·蓋尼菲(Patrice Gueniffey)也延續了這種將羅伯斯比爾視為「投機分子」的解釋。

「布朗基」主義傳統:

奧古斯特·布朗基(Auguste Blanqui)認為羅伯斯比爾並非革命者,而是資產階級秩序的維護者,因其維護宗教並鎮壓去基督教化者。他認為埃貝爾派(Hébertistes)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法國共產黨曾短暫採納此觀點,將羅伯斯比爾視為「有產階級意志的執行者」,鎮壓無套褲漢和埃貝爾派等無產階級代表。丹尼爾·蓋林(Daniel Guérin)和早期阿爾貝·索布爾(Albert Soboul)也認為羅伯斯比爾是熱月反動的先驅,並未帶來真正的社會革命。

2. 反效果敘事:

透過扭曲羅伯斯比爾的正面形象,使其轉化為負面。

「聖人」形象:

19世紀早期,共和派與社會主義者曾努力將羅伯斯比爾塑造成「共和派聖人」,象徵「原則、美德與盧梭主義」者。然而,負面傳說將其優點變成缺點:他對原則的獻身變成了冷酷、計算、不人道、教條與盲目,如伊波利特·泰納(Hippolyte Taine)筆下所描繪。他還被視為官僚、雅各賓主義的代表,最終導致「極權」主義的先驅。他的盧梭主義者形象也被解讀為恐怖統治的根源,即盲目應用普遍意志侵犯個人權利。

「獨裁者」形象:

拉爾夫·科恩戈爾德(Ralph Korngold)將羅伯斯比爾稱為「現代獨裁者之首」,視其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先驅。阿爾貝·馬蒂耶茲(Albert Mathiez)曾將布爾什維克主義與雅各賓主義類比為「兩種階級專政」。儘管馬蒂耶茲主要指立法權的獨裁,但他也在後期文本中提到了「一個政黨或一個階級的獨裁」,受列寧主義影響。喬治·勒費弗爾(Georges Lefebvre)和阿爾貝·索布爾強化了「資產階級獨裁」的解釋,認為羅伯斯比爾透過公安委員會控制人民運動以服務資產階級革命。弗朗索瓦·傅勒(François Furet)則據此在革命政府中尋找史達林主義的預兆。

3. 「博物館」化敘事:

將羅伯斯比爾定位為一位光榮但思想已過時的歷史人物。

饒勒斯(Jaurès)對羅伯斯比爾有雙重看法:

一方面讚揚其為偉大且有遠見的政治家;另一方面,從歷史角度看,其思想「貧乏」,僅限於一種政治主權但經濟停滯的小農小資產階級民主,不理解社會主義的財富、美麗和快樂的奇妙生命力。饒勒斯認為羅伯斯比爾的理想是「倒退的」或「烏托邦式的」,與現代工業發展不相容。

標準馬克思主義敘事:

喬治·勒費弗爾、讓·馬森(Jean Massin)、讓·波佩倫(Jean Poperen)和阿爾貝·索布爾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也持類似觀點。儘管對羅伯斯比爾抱持好感,他們普遍認為羅伯斯比爾的政治行動受到「資產階級革命」的限制,他對「經濟社會」議題漠不關心,缺乏經濟知識,無法理解時代的社會經濟現實,受困於「雅各賓主義的矛盾」。因此,羅伯斯比爾被認為對理解工業化世界或建構與「現代性」相容的政治計畫毫無助益,他被描繪為一個迷失在萌芽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古羅馬人」。

羅伯斯比爾的負面傳說盛行,對他思想的貶低,模糊了他政治計畫的真實理解。羅伯斯比爾並未譴責私有財產,也不主張完全市場化。相反,他基於《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的原則,譴責了財產所有者無限的自由,並主張維持生存的必需品應被視為「社會共同財產」,由共和國進行政治控制,而非完全交由市場決定。這種批判資本主義的「人民政治經濟學」計畫,在左翼被認為過時,在右翼則被冠以「恐怖統治」之名而貶低。儘管如此,羅伯斯比爾的形象及其所代表的共和理念仍存續至今,引發的熱情證明其影響力。

參考書目: Bosc, Yannick. “Robespierre, la gauche et la fabrique du négatif”. Mémoir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édité par Anne de Mathan. Renn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 201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方文化史
2會員
44內容數
介紹歐美的歷史文化、社會習俗、藝術、文學、神話、傳說、思想、宗教和民間信仰、心理與精神狀態........
西方文化史的其他內容
2025/07/10
自1872年實施「義務兵役」以來,法國軍隊成為共和理想、社會秩序與服從權力之間的矛盾場域。 「公民–士兵」的共和理想:從甘貝塔到制度化兵役 「共和派」領袖如甘貝塔(Léon Gambetta)堅信,民主體制中的每位公民天生便是士兵,軍事服役不僅是保家衛國的職責,更是政治參與的
Thumbnail
2025/07/10
自1872年實施「義務兵役」以來,法國軍隊成為共和理想、社會秩序與服從權力之間的矛盾場域。 「公民–士兵」的共和理想:從甘貝塔到制度化兵役 「共和派」領袖如甘貝塔(Léon Gambetta)堅信,民主體制中的每位公民天生便是士兵,軍事服役不僅是保家衛國的職責,更是政治參與的
Thumbnail
2025/07/06
一、歷史背景:「啟蒙理性」與教會的回應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社會深受「啟蒙運動」與大革命的影響,「理性」主義與科學精神逐漸取代傳統宗教的權威。天主教會在這一時期面臨信仰危機,為了維護其正統性與社會影響力,教會開始重新詮釋其教義,特別是在面對迷信、巫術與神秘主義等議題時。
Thumbnail
2025/07/06
一、歷史背景:「啟蒙理性」與教會的回應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法國社會深受「啟蒙運動」與大革命的影響,「理性」主義與科學精神逐漸取代傳統宗教的權威。天主教會在這一時期面臨信仰危機,為了維護其正統性與社會影響力,教會開始重新詮釋其教義,特別是在面對迷信、巫術與神秘主義等議題時。
Thumbnail
2025/06/21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深刻地塑造了紐奧良的法國移民社群。在1789年至1815年這短短的二十多年間,紐奧良經歷了獨特的政治和人口變遷,從西班牙統治過渡到法國統治,最終於1803年併入美國,並在1812年成為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在此期間,該市接收了大量不同背景的法語移民潮。 這些移民潮主
Thumbnail
2025/06/21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深刻地塑造了紐奧良的法國移民社群。在1789年至1815年這短短的二十多年間,紐奧良經歷了獨特的政治和人口變遷,從西班牙統治過渡到法國統治,最終於1803年併入美國,並在1812年成為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在此期間,該市接收了大量不同背景的法語移民潮。 這些移民潮主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Thumbnail
  關於自然狀態與戰爭狀態,洛克給出了一套和霍布斯截然不同的說法。他認為自然狀態是一種每個人平等的狀態,也認為在這個狀態中沒有人享有比其他人更多的權力。但有別於霍布斯認為這種狀態下人將無可比免地彼此戰爭,洛克強調了這種狀態裡,人的自由與理性能力。
Thumbnail
記憶是種調味過的東西。人們對於事物的印象容易被當時的心境所影響,事實在我們腦中不斷重建,來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樣式。
Thumbnail
記憶是種調味過的東西。人們對於事物的印象容易被當時的心境所影響,事實在我們腦中不斷重建,來符合我們心目中的樣式。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作以「關係和概率」的歸納,取代「類型和概念」的概括,是人類思想革命的典範轉移,顯示與概率論相關之統計學也已進入美國思想家的視野。霍姆斯、詹姆斯、皮爾士、杜威想把理念、原則和信仰帶到人類的層面,他們不想看到藏在抽象層面的暴力。這是南北戰爭的教訓之一。他們四人的哲學設計出來,要支持的政治制度是民主。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極端政治的誕生 (原文:Prius or Pickup?) 副標題: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How the Answers to Four Simple Questions Explain America’s Great Divide) 作者:馬克·海瑟林頓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極端政治的誕生 (原文:Prius or Pickup?) 副標題:政客如何透過選舉操縱左右派世界觀的嚴重對立(How the Answers to Four Simple Questions Explain America’s Great Divide) 作者:馬克·海瑟林頓
Thumbnail
就人類心理層面的哲學觀來說,左派代表著理想,右派代表著現實,左派重視邏輯,右派重視經驗,左派追求公平,右派追求自由,左派強調人性的善良面,但忽視人性的本質面,右派則強調人性的現實私利,而忽視過度私利的後果,左派強調利他,右派強調利己。
Thumbnail
就人類心理層面的哲學觀來說,左派代表著理想,右派代表著現實,左派重視邏輯,右派重視經驗,左派追求公平,右派追求自由,左派強調人性的善良面,但忽視人性的本質面,右派則強調人性的現實私利,而忽視過度私利的後果,左派強調利他,右派強調利己。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書名:這不是社會新聞 Ceci n’est pas un fait divers 作者: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譯者:  許雅雯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4/03/26 ISBN:9789864064052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Thumbnail
前言   本書於1965年出版,為法國哲學家呂格爾(Paul Ricœur, 1913-2005)奠定了歷史哲學家的地位。本書共由17篇論文集構成,分別為:第一章歷史知識中的真理,第一部分:批判的觀點:1.〈在歷史中的客觀性與主觀性〉、2.〈哲學史跟真理的統一〉、3.〈對哲學史跟知識社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講者:許綺玲(中央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 張雅婷(中央法文助理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語文與文學博士)今早身體不適,不克出席 許綺玲老師,翻譯有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明室:攝影札記》、培瑞克的《W或童年回憶》、《空間物種》 1. 本次演講介紹巴特談論攝影的四本
Thumbnail
世界のファッション産業を見てみると、建築、服装、美術、工芸、技術など、そのすべてが17世紀のフランス文化の影響を受けていると言えるでしょう。またその全てがフランス国王であったルイ14世から始まりました。 
Thumbnail
世界のファッション産業を見てみると、建築、服装、美術、工芸、技術など、そのすべてが17世紀のフランス文化の影響を受けていると言えるでしょう。またその全てがフランス国王であったルイ14世から始まりまし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