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
一、孤狼式備標的起點
這句話我年輕時也聽過,但總覺得太理想,離我的備標實戰太遠。當年剛進公司沒多久,因為人手不足,公司把一份急件的標案全權交給我處理。時間緊迫、資源有限,我只能硬著頭皮接下,開始了我人生第一次「孤狼式備標」:白天開會、晚上熬夜寫稿,設計、成本、圖說、流程,一手包辦。
雖然最後順利完成,但我知道那是一場體力與精神的硬仗。從此以後,我練就了一身應急處理能力,哪怕是一份五十頁的投標書,我也能憑藉自己過去的範本與經驗迅速拼湊完成。但這樣的「萬能」能力,有沒有代價?
二、控制慾與責任感的模糊界線
一開始,我以為這種能力是我的優勢,直到我遇見一位前輩。他看著我忙得團團轉,卻淡淡說:「你知道嗎?有時候全靠自己,其實不是責任感,而是控制慾。」
我一時語塞,卻又不得不承認,他說中了我的某種盲點。
三、孤狼文化的養成:從被迫到習慣
我回頭想,那時候我確實也不是完全「單打獨鬥」,一些簡單的任務,例如影印、表格整理,我還是有交辦給新人或支援人員。只是,大部分困難與關鍵的任務,我總覺得還是得親自來,才安心。
這樣的模式延續下來,久了,我也就習慣了:每次提案,就像自己在打一場戰役,沒人能幫得上忙。我的確因此成為團隊裡最穩定、可靠的那一位。但我也發現,我只適合處理「小而美」的專案,一旦進入大型投標,團隊作業與跨部門協作複雜時,我反而卡關,甚至成為整體的瓶頸。
四、《一人公司》的警訊:自尊的陷阱
有一次,一個關鍵性的投標案,我又下意識開始主導所有事情,連細節圖都想自己畫。但那次前輩出面阻止了我,他說:「你這樣做,不會比較快,只會累死自己,還會讓其他人沒空間發揮。」
這句話像巴掌一樣打醒我。
我後來讀到一本書《一人公司》,裡面提到一種陷阱:認為「沒有人能做得像我一樣好」。這樣的信念其實是自尊的陷阱。你把工作牢牢抓在手上,對誰都沒有好處,只會把自己累垮,同時剝奪別人成長、賺錢、在他們擅長領域發光發熱的機會。
五、放手控制,是領導力的開端
真正讓我開始改變的,是一場需要聯合技術、施工與生態顧問的跨國投標案。我很清楚,以我一人之力,無法勝任,也無法說服客戶我們具備整合能力。我決定先從自己做起:
第一步,是「放手控制」
第二步,是「策略性無能」
第三步,是打造「共創舞台」
六、領導者的升級課:設計合作的節奏
後來,我不只學會放手與授權,更進一步開始思考:我要如何讓這樣的「合作節奏」變成一種常態?
我開始為團隊設計一套「任務合作三段式」:
- 共同盤點
- 定錨節奏
- 預留空間
七、打造協作文化:不是分工,而是共創
有一位我很欣賞的主管曾說過:「真正高效的合作,不是你分一塊給我做,而是我們一起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我開始練習幾件事,來打造讓人願意參與的環境:
- 公開透明
- 角色明確
- 提前對焦
八、你掉進了哪一種「一人公司」陷阱?
在《一人公司》的提醒中,我們可能會掉進這些誤區:
- 我做比較快,等不及教人?
- 沒人能像我一樣做到100分?
- 一次講不清楚乾脆我自己來?
- 我還沒準備好授權給別人?
- 做出來不滿意會讓我焦慮?
你可以這樣問自己:
- 最近一次投標過程中,有哪一件事是我其實可以委派,卻選擇自己做?為什麼?
- 我是否也曾經因為「對方沒經驗」而放棄讓團隊成長的機會?
- 如果下次我選擇放手,有沒有可以先小範圍試行的任務?
九、團隊不是你弱才需要,而是你想更強
投標現場常常會出現一種聲音:「我們時間不夠了,還是我自己來比較快。」這的確可能解決眼前的交付問題,但也可能是把自己困在孤狼的陷阱。
你不妨回頭看看,最近一個你全權主導的投標案,有沒有哪一段流程,別人其實可以幫上忙?下次,不妨試著讓他們參與進來,說不定,你會驚訝於他人的表現,也重新找回你真正該專注的位置。
十、【行動引導】試著建立你的「三種清單」
若你讀完這篇文章有感,何不嘗試建立自己的「三種清單」?或從你今天最耗時卻最無感的一件事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交給別人做?
你可以這樣帶領討論:
- 我們目前有哪些事情其實「不該由你來做」?
- 團隊裡有哪些人值得賦權,但我們還沒嘗試?
- 下一次投標,我們是否能設計「委派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