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做得再精美,若讓人「吃不下去」,也無法推進合作
一、知識差紅利,也可能是溝通斷層
我對未來業務總是抱持「跨產業」的熱情與好奇,常常找機會與不同領域的經理人交流。有次,一位科技業背景的朋友在談新案時,說了一連串英文縮寫與技術名詞,我邊點頭邊心想:我好像聽懂了,但又好像什麼都沒懂。等我鼓起勇氣問「不好意思,這個RPA是什麼意思?」對方才恍然大悟:「啊,我忘了你不是做這一行的。」我們笑了出來,但也讓我反思,這樣的場景,不就像是我們平常寫提案時,常犯的錯誤嗎?
我們總想展現專業,把提案塞滿名詞、流程、標準與圖表,卻沒思考過對方是否真的「看得懂」,或「想這樣看」。我們拿的是知識差紅利,卻有可能創造出一段溝通斷層。
名人引言:「凡事皆應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不可過於簡單。」——愛因斯坦
二、提案難以消化,不是資訊太多,而是順序錯了
在提案的世界裡,最常見的不是內容錯誤,而是資訊的編排與傳遞順序,沒有照著對方的理解邏輯走。
我看過太多提案,一開場就塞一堆內部流程、標準或里程碑,讓人翻了五頁還搞不清楚:到底你要幫我解決什麼?
試想,如果你今天走進一家餐廳,還沒點菜,服務員就先拿出原料證明、產地證書、ISO驗證文件,然後再問你想吃什麼,你會覺得安心,還是反而失去食慾?
提案也一樣,它是一份「讓對方吃得下去」的設計,而不是一疊「證明我很厲害」的說帖。當我們忽略對方的閱讀習慣、工作背景、組織流程,這份提案就容易讓人消化不良。
提案最怕的,不是說錯話,而是「說得不合時機」與「說得無人回應」。資訊本身中性,關鍵在於怎麼傳、何時傳、對誰傳。
三、有誠意,不代表對方有空看完
有一次,我帶領團隊為一間公部門做綜合規劃案的提案,我們投注大量時間設計了極細緻的流程圖與策略架構圖,覺得無懈可擊。但簡報當天,委員看著前幾頁,眉頭微皺說:「你們提的東西太多了,我抓不到重點。」
那瞬間我才驚覺,我們用了對的內容,卻用了錯的鋪陳。
後來,我們重新設計提案順序,先說明政策壓力、資源落差,再導入策略與任務分配。結構沒變,語言沒變,順序一換,委員開始點頭,最後我們順利得標。
那次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內容不是重點,「吸收邏輯」才是。提案不是你能塞進多少資訊,而是你能讓對方讀到哪裡,聽得進什麼。
好的提案結構不是讓人一次就看完,而是讓人每次打開都有驚喜,並且知道自己該看哪一段。
四、舒服的提案,是為每個角色設計的
在B2B業務中,提案不是只有一個客戶,而是有一整排「決策與審查鏈」:從使用單位、業務部門、到採購、技術、財務、法務,最後才是最高主管拍板。
一份讓人「舒服」的提案,不是只有業務內容精彩,而是各角色都能安心:
對業務主管來說,要有績效與創新價值; 對採購與財務,要能解釋價格結構與預算風險; 對法務,要有契約彈性與風險因應策略; 對ESG與企業形象部門,要有公共溝通與永續對接思維。
這樣的提案才能穿越「一關又一關」的審查關卡,讓每個角色都能找到自己的安心依據。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只做「主線內容」,還要同步設計「支線內容」,才能讓提案如同一份好餐點:主菜好吃、配菜搭得上、飲料順口、甜點收尾得宜。
五、從「你要看什麼」開始設計
回顧過去幾十份成功提案,我歸納出一個簡單原則:從「對方會怎麼看」來設計,而不是從「我想寫什麼」開始寫。
這句話看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不容易。
我通常會先畫出一張表:這份提案將經過哪些角色、他們關心的是什麼、閱讀邏輯是什麼。接著,把內容拆分為三種:讓人快速明白主軸的、讓人安心的、讓人願意分享的。
這其實就像一場會議的設計:誰是開場者?誰是拍板者?誰是挑戰者?誰是代言人?你要讓每一種人,都有能發揮的段落。
例如:首頁就說出問題本質與提案主張,第二頁說解法與成效預期,第三頁列出合作流程與風險管理。至於組織資源、技術背景、過去案例與標準,我們則放在附錄或依需求補充。
這樣做,不是偷懶,而是設計對話。讓對方有空間問、有信任延伸、有合作動機。
名人引言:「讓人聽懂,遠比你說得精彩更重要。」—歐文松
六、提案不是展覽,而是對話的橋
下一次提案,試著不要先寫你想說的,而是先畫出對方吸收的路徑。
那些讓人「難以消化」的提案,其實內容本身並沒有錯,只是資訊擺放的順序還沒對,語言還沒轉換成對方能理解的方式。
我們不是在寫報告,而是在設計一段對話,一段能讓多方角色順利走完的合作路徑。
提案,是橋,不是展覽。
你不是在台上展示自己的專業,而是在幫對方鋪一條通往解方的路。每一個字句、每一個流程設計、每一頁簡報,都該回到這個出發點。
讓提案不只是文件,而是邀請;不是資訊堆疊,而是行動入口。
從今天起,我也提醒自己——提案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厲害,而是為了讓對方有力氣、也有信心,走完這段合作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