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又到了醫療產業分析的課程分享,其實已經放暑假了啦~不過最近聽了一場學名藥協會的演講,主題是在講川普關稅對台灣藥業衝擊。雖然整場的結論是說川普關稅對台灣藥業衝擊有限,但理事長也呼籲政府需強化在地供應鏈韌性。
...
台灣藥品銷售分布
台灣製藥業有高達 85%的原料藥依賴進口。其中,約 50%來自中國大陸,近 30%來自印度。這表示台灣約 80%的原料藥供應掌握在中、印市場手中,使得供應鏈韌性面臨極大風險。儘管台灣也有原料藥製造廠並出口至美國、中國大陸,但由於本土製造的原料藥經濟規模小,成本較高,難以在國內市場被廣泛使用。
在台灣市場中,台灣藥證數量佔總數的83%,但在健保藥費總額中卻僅獲得約 12%至 13%的金額。雖然學名藥(仿製藥)在藥品使用量上佔了 70%,但其在總金額上卻只佔 30%,其中一半又被進口學名藥佔據。即便原開發廠藥物的專利過期,它們在台灣市場的銷售佔比仍高達七到九成以上。這導致本土藥廠主要在利潤最低、單價最低、使用量最高的學名藥市場中競爭,卻難以獲得合理利潤。例如,小分子化療藥或常用藥品(如鼻炎藥、止痛藥、抗凝血劑)在專利過期後,原廠藥仍佔六成到近九成的銷售比。

而台灣約有 144家製藥製造廠,分屬122家公司,這顯示台灣藥廠普遍規模較小。當全球供應鏈中的原廠或進口學名藥供應商決定撤離台灣時,他們會頭也不回的就離開。本土藥廠難以在短時間內補足市場上 70%到 90%的藥品缺口,從而導致藥品短缺問題,這也是台灣會缺藥的原因。

台灣製藥業在研發方面相對薄弱,許多研發人才流失至國外甚至中國大陸,導致人才匱乏。此外,台灣醫療費用佔GDP不到7%(約6.8%),對製藥產業尤其是研發的資金投入非常有限。業者認為研發與生產升級的誘因不足是面臨的最大困境。
美國的貿易政策,例如川普提出的對等關稅和要求在地生產,可能對台灣製藥業產生影響,儘管短期內衝擊有限,但長期可能改變全球供應鏈的格局。此外,戰爭風險也會對藥品供應造成嚴重衝擊,可能導致關鍵藥品供應中斷,這也是台灣製藥業擔憂的問題,因為一旦發生戰爭,藥品供應將變得很重要。

...
台灣製藥廠的內部困境
台灣藥業面臨自給自足的重要性及其內部困境,主要源於其高度仰賴進口、國內市場結構失衡以及研發與政策支持不足等多重因素。

- 研發人才與資金投入不足,缺乏生產升級誘因,台灣製藥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相對薄弱,這主要源於研發人才的匱乏。許多高階研發人才因國內機會有限,而流失至國外,甚至是中國大陸。此外,台灣對製藥產業,尤其是研發的資金投入非常有限,整體醫療費用佔GDP不到7%。這種資金不足,使得業者普遍認為,研發與生產升級的誘因非常不足,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困境。這對普遍規模較小的台灣藥廠而言,是沉重的負擔,且在缺乏足夠利潤回收的情況下,更降低了升級的意願。
- 供應鏈韌性不足,藥品短缺風險高,戰爭風險衝擊嚴重,台灣的製藥產業高度依賴進口原料藥,高達85%的原料藥仰賴進口。更為嚴峻的是,這些進口來源高度集中,約50%來自中國大陸,近30%來自印度,這意味著台灣約80%的原料藥供應掌握在中、印兩國手中,使得供應鏈的韌性面臨極大風險。儘管台灣本身也有原料藥製造廠,但由於經濟規模普遍偏小,本土製造的原料藥成本較高,難以在國內市場上被廣泛採用。 當全球供應鏈中的原廠或進口學名藥供應商決定撤離台灣時,本土藥廠在短時間內難以補足市場上70%到90%的藥品缺口,這正是目前台灣藥品短缺問題的主要原因。 更令人擔憂的是,戰爭風險對藥品供應造成的嚴重衝擊。如果台灣過於依賴原廠藥,且在戰爭情況下原料藥無法進口,同時本土藥廠又因產能或原料不足而無法生產,那麼將沒有藥可以用,這比戰爭本身更令人擔憂。因此,強化在地製造、在地供應與在地照顧國人健康的能力,是維繫國家關鍵基礎設施與國民健康的根本保障。
- 醫病對國產藥品信心不足,儘管台灣藥廠在過去十年來,已經全面遵循國際PIC/S GMP標準,但在民眾和部分醫療專業人員之間,對台灣本土製造的學名藥品質仍普遍缺乏信心。在臨床上,醫病常傾向於選擇原廠藥。這種觀念嚴重影響了國產藥品的市場佔有率與接受度,即便在品質符合國際標準的情況下,國產藥仍面臨推廣困境。
- 健保總額分配不足、藥價過低與法規政策障礙,台灣健保總額的分配不足,導致許多藥品的給付價格極低,使得藥廠難以營利並回收投資。儘管台灣藥證數量佔總數的83%,但在健保藥費總額中卻僅獲得約12%至13%的金額,這種嚴重的失衡現象導致本土藥廠利潤微薄。此外,健保每年4月1日都會進行藥價的常態性砍價。在重要的衛生政策制定委員會中,藥業僅有一席代表,導致製藥業者的聲音和需求未能充分被納入政策考量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
理事長強調製藥產業是鋼性產業,與每個人的健康息息相關,扶植在地產業,確保藥品自給自足的能力,不僅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更是國家面臨潛在風險時,維繫國民健康與社會穩定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