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Wool and Water: 遊戲1和量子商店
毛線與水
十
上述的比擬可能只是個巧合,但在科學的發展史中卻屢有所聞。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寫了一半時,在1858年的夏天,達爾文收到在馬來群島做實地考察的英國自然學家阿爾弗雷德·華萊士 (Alfred Russell Wallace: 1923-1913)[1] 的一篇文章,題為〈論從原型向多樣性無定向轉變的趨勢〉(On the Tendency of Varieties to depart indefinitely from the Original Type),嚇了他一大跳。在達爾文寫給好友查爾斯·萊爾 (Charles Lyell: 1797-1875) 的一封信中,達爾文說「…此文章包含的理論與我的一模一樣」。41
比較為人熟悉的巧合是英國的牛頓與德國的萊布尼茲同時但分別地發現微積分。
但這樣的巧合亦有出現在跨學科之間。譬如,英國浪漫派風景畫家約瑟夫·威廉·透納透納 (Joseph Turner: 1775-1851) 將光描繪成渦流,仿似動能,融入風雨海浪之中﹔不久,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士·麥克斯韋 (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提出了他的電磁場的波論,解釋了光的生成實在是電波與磁波的交互作用。

透納的一幅畫作
廿世紀初,印象派畫家將光拆解為感官性的原子成份,隨之而來的便是更誇張的點彩畫派 (Pointilism),將世界化約為顏點或顏量﹔幾年後,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 (Max Planck: 1858-1947) 和愛恩斯坦闡述光和物質的量子理論。
英裔加拿大物理學家戴維·皮特 (F. David Peat: 1938-2017) 借用瑞士心理分析學家容格(Carl Jung: 1875-1961) 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概念來描述這些巧合。
在今日的科學框架內,巧合是沒有意義的。
皮特則認為有些巧合可能具有某些物理上的更深層的意義。42
這部分提出的巧合與共時性肯定是離題了,毫無疑問犯了「綁架」愛麗絲的罪行,但作為一個參考的可能性提出,應該還是引人遐思地有趣吧。
__________
41 The Life and Letters of Charles Darwin, Vol.1, ed. by Francis Darwin. Dodo Press, 2008。1887年初版,Francis Darwin 是達爾文的兒子。
42 F. David Peat: Synchronicity - the bridge between matter and mind, Bantam Books, 1987。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