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存在的意義?人文學科重要性?《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

小豆pika-avatar-img
發佈於思考&人生意義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本書作者是愛德華•威爾森,是是美國昆蟲學家、博物學家和生物學家,被尊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

以下彙整書中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

⬛意義

書中對於意義這個詞先進行探討,「意義」 這個詞一般指的是「 意向」,「 意向」 代表有某種「 規劃」的意思,有規劃代表背後有個規畫者,這是很多宗教的世界觀

但「 意義」 這個詞還有另一個更廣的意涵,代表一個不同的世界觀: 意義是源自歷史上的偶然事件, 而非規劃者的意向, 也就是沒有事先規劃這一回事, 一切都是各種自然因果關係交互作用的結果,這種說明生物和人類存在意義的概念,是科學人的世界觀

作者採用是後者定義,認為人類存在,是演化過程中一連串事件所累積而成的結果, 我們沒有任何既定目標或宿命要達成, 也無須對任何外在力量負責, 人類是靠著自己的努力適應環境, 因而得以在這個生物世界中存活的一個物種

最早的多細胞生物只有感覺和神經系統,後來逐漸發展為有組織能力的大腦,出現可以實現意象的行為,例如蜘蛛結網是為了要抓蒼蠅,無論牠自己是否意識到;而人類有大腦,有做決定的能力,有能力可以想像未來多種可能性,並且進行規劃,在多種可能性中做選擇

⬛多層次擇汰

作者提到生物學的多層次擇汰理論,該理論認為「 自然擇汰」 分成兩個層次運作, 一個是個體擇汰, 是個體在和同一群體內,和其他成員競爭或 合作時發生擇汰現象; 另一個則是群體擇汰, 也就是一個群體和其他群體在競爭和 合作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擇汰現象

這兩股力量會造成衝突,在同個群體內, 自私的個體會擊敗具有利他精神的個體, 但由利他主義者所組成的群體, 會擊敗由自私的個體所組成的群體。 說得更簡單一些: 個體擇汰會助長邪惡, 群體擇汰則會增強美德,這使得人類心中有所矛盾,造成內心存在的善惡衝突,這不是上帝用來考驗人性的手段或撒旦陰謀, 而只是自然演變的結果

而對於其他人類有興趣,是因為以往人類注意他人動靜,能提高生存機率,因此我們會喜歡聽故事,對於他人有所好奇

人類之所以存在,是基因偶然的突變加上自然擇汰的結果

⬛人文學科為何重要

作者提到提到幾個觀點

假設今天有外星人來地球,可以從我們身上學到什麼有價值的事物? 是人文學科,因為外星人用更進步的探測和生物技術,以及演化生物學知識,可以理解人類演化過程,很快就能掌握科學知識;而人文學科則是天然演化史,外星人要理解人文學科,就需要解讀人類所有複雜而細微的情感, 以及各種人類心智的產物

科學上發現和技術進展具有其生命週期,當它們的數量增長到至某種程度,複雜度提高後,成長速度勢會明顯減緩,趨向全球一致化。相較之下,人文學科卻能夠幾乎無限期地持續發展,並且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對我們是否要移植大腦或基因改良,以及現代社會宗教衝突、道德觀、環境議題,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的問題,也需要人文學科的思考

raw-image

⬛人類存在到底有何意義?

作者提出看法,認為其意義在於:「人類從原始的生物開始一路演化, 進入史前時期, 然後有了歷史, 如今又一天一天、 日益快速地進入無窮無盡的未來,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部壯闊的史詩。 另外一個意義則在於,我們未來將選擇做一個什麼樣的物種。」

而作者認為人文和自然兩者可相互結合,自然科學擅長探索和分析, 人文領域著重內省和創意,兩者相結合, 則人類在未來必將更有成就, 我們的存在也將具有更精彩的意義


⬛反思

我在讀到最後作者所給予的回答時,還是覺得有所疑惑,那人類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

這個過程是狀闊的史詩,那這個故事本身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如果今天人類不存在,地球上沒有任何生物,又有什麼關係呢?也就是說這一段故事不存在,有關係嗎?

演化讓我們大腦複雜,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情感,比起其他動物,能對生命,有更深刻的思索,因此會開始思考意義的問題,而這個意義對於每個人來說,也都可能有相同和不同的答案

我今天不存在,或者人類這物種不存在,我覺得是沒關係,但現在情況是人類已經存在,我認為在意義就於體驗吧,因為我的體驗,以及他人的體驗,這都極為真實,例如看一本書過程中的思考、看部影片感到震撼人心、寫一篇文章的滿足和喜悅、助人時內心的滿足等。而為了整體上更好的體驗,可以學些幸福的知識和方法(例如正念、心流、心態等),並運用於生活中,對於提升體驗會有所幫助

一段故事對於人來說到底有沒有意義,因為大家體驗不同,其實也有不同答案,就像是同一個童話故事、同一段歷史故事、同一段科幻故事,有些人覺得很趣味、奇特、有趣、有啟發等;有些人覺得無趣、平淡、沒有啟發等

不過人生是否值得體驗,這個問題也值得思索,我覺得跟過去比起來,整體上人類體驗的程度應該有比過去好,世界上的戰爭和飢荒減少,有更多資源或作品可以學習及品味;但同時出生後,即也會面臨很多有壓力或痛苦的事情很多是在過去沒有的,例如經濟、成癮、升學、人際等方面的問題,而為了要為在未來自己能有更好體驗,許多體驗雖然在當下感覺很好,但長期下來可能不利,但需要有所控制和規劃

我真心希望在未來,隨著科技發展,人類可以將所有不想做的事情都外包給科技,例如農耕、採資源、生產等、服務業等,讓人們能真正選擇各自想做的事情,比如學習真正感興趣的東西、選擇去想去的地方、欣賞想看的作品,實現了完全的自由,或者將人類意識傳輸到機器,以另一種方式體驗這個世界

以上是書中內容和我的一些思考,大家也可以想想看,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真的值得嗎?人類未來會如何?

avatar-img
128會員
371內容數
目前主要會以書籍心得、動漫心得、生活想法等方面來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豆pika的園地 的其他內容
本書作者是劉潤,曾經是中國微軟在中國分公司的戰略總監 以下選幾個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並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貢獻是否要被人記住才有意義?看書後的ㄧ些想法
有信宗教就要去聚會嗎?會友說的真的都正確嗎?
宗教說的真的正確嗎?如果真實只有一個,為何世界有各種宗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
本書作者是劉潤,曾經是中國微軟在中國分公司的戰略總監 以下選幾個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並寫出一些我的心得
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貢獻是否要被人記住才有意義?看書後的ㄧ些想法
有信宗教就要去聚會嗎?會友說的真的都正確嗎?
宗教說的真的正確嗎?如果真實只有一個,為何世界有各種宗教?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為什麼我們要活著以及活著的真正意義,並鼓勵讀者思考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和感受。文章提出無聊與沉思的重要性,使人們能夠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選擇和習慣。通過深度反思,讀者可以發現更真實的自我,進而提升生活的質量。
詳細內容 ➠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 00:03 ➠ 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夢宇宙』 03:30 ➠ 冬季性的憂鬱症…… 06:20 ➠ 人口過剩導致地球的毀滅,人類人口減半救地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Thumbnail
魔球記載MLB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真實故事。該隊以小搏大,用數據思維選出一批從未被看好的球員,打出最瘋狂的佳績。 這本是經典老書了,書中細節大家已多有討論,我只著重在「統計數據」與「新舊觀念衝突」兩部分。透過魔球的精神,反思今天科技時代下「人」或「人才」的價值,我也會表達我對一個大趨勢形成的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y3kexyxC8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42_64.html 00:03 ➠ 超越夢境與身體之美:探索人類存在的深刻意義 02:12➠ 『做自己』的真
Thumbnail
生命中的每一種情感都需要精心灌溉,沒有一成不變的成功。 我們要享受每個瞬間的美好,因為生命中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此。當我們欣賞萬物的壯麗時,會發現人類的渺小,如同螞蟻一般匆忙奔波。 俗語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看似合適,但卻不盡然。 我們應該被激勵去不斷創新,才能實現進步。因為在進步的過
Thumbnail
這本書利用生物學來探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作者以植物學者的身份,利用過往觀察自然生態的經驗,說明生存法則、挫折的正面價值及多樣性等,當失敗被視為改變策略的信號,可幫助人找到符合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的生存之道。
Thumbnail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是一本以大自然生物觀點出發的書籍,探討生物的個性、普通、重要的事、以及活著的定義。作者透過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和人類的對比,引發讀者對自己生命意義的思考,並提出了讓人反芻的觀點和問題。
Thumbnail
當初收到這本書,我馬上被原文書名吸引!《The Earth: A Biography of Life》直翻的話,應該是"地球:生命傳記",這段文字,好美!真的。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愛德華•威爾森,是是美國昆蟲學家、博物學家和生物學家,被尊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 以下彙整書中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為什麼我們要活著以及活著的真正意義,並鼓勵讀者思考自己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和感受。文章提出無聊與沉思的重要性,使人們能夠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選擇和習慣。通過深度反思,讀者可以發現更真實的自我,進而提升生活的質量。
詳細內容 ➠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 00:03 ➠ 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夢宇宙』 03:30 ➠ 冬季性的憂鬱症…… 06:20 ➠ 人口過剩導致地球的毀滅,人類人口減半救地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
Thumbnail
魔球記載MLB奧克蘭運動家隊的真實故事。該隊以小搏大,用數據思維選出一批從未被看好的球員,打出最瘋狂的佳績。 這本是經典老書了,書中細節大家已多有討論,我只著重在「統計數據」與「新舊觀念衝突」兩部分。透過魔球的精神,反思今天科技時代下「人」或「人才」的價值,我也會表達我對一個大趨勢形成的看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4y3kexyxC8詳細內容 ➠https://joyying888.blogspot.com/2018/10/42_64.html 00:03 ➠ 超越夢境與身體之美:探索人類存在的深刻意義 02:12➠ 『做自己』的真
Thumbnail
生命中的每一種情感都需要精心灌溉,沒有一成不變的成功。 我們要享受每個瞬間的美好,因為生命中的美妙之處就在於此。當我們欣賞萬物的壯麗時,會發現人類的渺小,如同螞蟻一般匆忙奔波。 俗語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句話看似合適,但卻不盡然。 我們應該被激勵去不斷創新,才能實現進步。因為在進步的過
Thumbnail
這本書利用生物學來探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作者以植物學者的身份,利用過往觀察自然生態的經驗,說明生存法則、挫折的正面價值及多樣性等,當失敗被視為改變策略的信號,可幫助人找到符合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的生存之道。
Thumbnail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是一本以大自然生物觀點出發的書籍,探討生物的個性、普通、重要的事、以及活著的定義。作者透過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和人類的對比,引發讀者對自己生命意義的思考,並提出了讓人反芻的觀點和問題。
Thumbnail
當初收到這本書,我馬上被原文書名吸引!《The Earth: A Biography of Life》直翻的話,應該是"地球:生命傳記",這段文字,好美!真的。
Thumbnail
三、19世紀迄今的知識型:存在(有機結構)   直到18世紀末,生命出現了(之前僅有生物),大寫的歷史從19世紀起限定了經驗的誕生地;大寫的歷史是所有在經驗中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方式。   18世紀末,觀念學(德斯蒂)與批判哲學(康德)共存,在兩種彼此外在但同時的思想形式中劃分了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愛德華•威爾森,是是美國昆蟲學家、博物學家和生物學家,被尊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 以下彙整書中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