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我的人格特色之其四(六)世界之外的世界
(續上回)
而當前兩者特點,即「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時間感」所帶來的「靈感與意念的內在洪流」體驗慢慢增多後,會再自覺到靈我人格第三特點的存在。即——「感覺能力的與眾不同」。
倘若不是「感覺能力的與眾不同」,自己如何能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時間感」所帶來的「靈感與意念的內在洪流」呢?
不過,通常靈我意識主導的人格不會自覺自己「感覺能力與眾不同」這一點。
這也正常。
一般而言,我們都會以為只要是人類,感覺應該都是差不多的。
我能看到,別人也應該能看到;我能聽到,別人應該也能聽到。
我所能聞到的,應該與大家都一樣;我所感受到的,大家感受應該都差不多。
小時候,甚至長大了一些,大多數人一開始,都會這麼認為的。
直到,某天,遇上了某人,他聞到了你聞不到的味道,他聽到你聽不到的聲音,他還看到你所看不到的事物。
例如:
●嗅覺:調香師、嗅覺判定員(聞臭師)、汽車內裝氣味工程師、食品科學家/品評師、法醫、咖啡師/茶藝師。
●聽覺:聽力師、音樂家、音效師、語言學家、翻譯、噪音監測員、聲音相關研究等。
●視覺:專業藝術家、視覺設計師、插畫設計師、藝術評論、藝術展演活動專案執行,以及靈媒。
當遇上了這些感官知覺明顯較一般人更特別,也更優秀,還以此為職業的存在時,我們方能自覺自己與他人感覺能力上的不同。
而靈我的感覺能力,對於一些常人難以感知到的事物會更敏感。
也就是接近靈媒體質的感覺能力。
雖然前述說了不少「心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種屬於靈我感覺能力的獨特之處,但在當前對於「心無所住而升其心」的直覺思維訓練法尚未成熟的教育環境裡,大多數人的靈我感覺能力應該都處於被扼殺或削減的情況。
但即使如此,靈我人格居優勢者,其感覺能力較常人而言,還是會較容易感受到一些常人不容易去發現的事物。
另外,靈性感覺向來不是向外的,大多是內在的。
靈媒的看見,除少數紀錄是視網膜上的呈現外,大多都是發生於內在的。
所以,靈我人格的感覺能力是內觀型。
他會在心中感受到外界常人無知覺事物的湧入。
是種突然的直覺,某些畫面就出現了,聲音就突然響起了,或者突然的發冷或發熱等。
這些都發生於內在。
若問別人,只會得到「你這是錯覺」的答案。
這便是靈我人格與眾不同的內觀型感覺能力。
也因這份接近「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等級的「與眾不同的感覺能力」,水型人格方能有感受到「獨立於世界之外的時間感」所帶來的「靈感與意念的內在洪流」之基礎。
也因這份「與眾不同的感覺能力」,才能感知到世界之外的跨時空訊息,並在自己心中逐漸架構出「世界之外的世界觀」。
或者不該說是「逐漸架構出」,而是要說「逐漸回憶起」。
世界之外的世界是存在的,靈我的感覺能力在逐漸開啟後便會感知到一個世界之外的更大世界的豐富蘊含。
但不是「逐漸發現到」,而是「逐漸回憶起」。
因為「靈我」來自於「靈」,靈我人格是來自於那個世界之外的更大的世界,是那個世界之外的更大的世界的一部分。
靈我感覺能力的逐漸開啟後,感知到那個世界之外的更大的世界,便會喚醒回憶中原本蘊含,但卻忘記了的感受,因而記起自己來自於何處。
也唯有如此,「心無所住而升其心」的運作才會順利正常。
當回憶起那個世界之外的更大的世界後,靈我人格對於時空感的消解將會更容易——那個更大世界的時空感與這個世界的時空感是不一樣的——為了適應,自我意識勢必會做出調整,讓兩者的時空感部分產生模糊地帶,讓時空感的消解更容易局部地發生。
時空感的消解可讓世界的邊際感消失,將使那個更大世界的訊息更容易自然地,甚至是自動地流入,使其「無所住」也可自動「生其心」矣。
即是如此,所以靈我人格的特色之其四,才是「世界之外的世界觀」。
當靈我人格的感覺能力培養到一定程度之上,每人都會擁有除了當下這個世界外,體悟到另一個更大世界存在的總體世界觀。
此外,在此篇的最開頭說了,「靈我的存在是人類內心世界觀得以成形的原因」這件事,相信有不少人會摸不著腦。
畢竟前面談了這麼多世界觀形成的原因,卻沒明確說到靈我對於每人世界觀形成的影響。
其實這很簡單就能理解。
(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