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我的人格特色之其四(三)等待重組的世界
(續上回)
如今,隨著資訊科技、社交媒體與人工智慧的興起,我們多數人習以為常的世界觀正處於劇烈變動的年代。過去,人們依賴傳統權威建構世界觀。
現在,世界觀成為一種演算法推送的結果。
人們不再去選擇他們的世界觀,而是被選擇給他們的版本所形塑。
這正導致世界觀的「碎片化」、「極端化」與「過度簡化」。
●碎片化(Fragmentation):知識越多,理解卻越少。
在數位時代,資訊被切割成碎片式流通:
○文章被分拆為標題與摘要。
○專業論述變成數十秒短影音。
○歷史、哲學、宗教、科學被並列為「等值觀點(具有相同價值或效用的觀點或看法)」,失去層次與脈絡。
這種碎片化將導致:
◎知識的去脈絡:人們知道很多資訊,卻無法整合成意義。
◎理解的非線性:缺乏深度閱讀與邏輯鏈結,導致世界觀如拼圖般支離破碎。
◎真實感的消解:失去整體敘事,對於「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世界怎麼了?」將再難有清晰的明瞭。
碎片化,使人處於精神解組狀態(psychic dis-integration):資訊量驚人,但無一可真正信靠。
●極端化(Polarization):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宇宙裡。
社群平台與數位媒體的演算法邏輯,不斷放大人們既有偏好與立場,製造出極端化的認知的密閉回音室。
這導致:
○世界觀成為身份象徵:我不是「認同某一立場」,而是「我就是這個立場」。
○不同觀點變成威脅:世界觀的多樣性不再被視為資源,而是敵人。
○公共理性的瓦解:無法討論共同事實,只能互丟情緒標籤與陰謀論。
極端化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心理的不安:當世界觀失去穩定,人們就會抓緊任何「能給我歸屬感的觀點」,即使那是狹隘的、暴力的、非理性的。
極端化讓個人無法進行內在整合,讓社會無法進行合作,也讓人類集體意識陷入對立與退化的死循環。
●過度簡化(Oversimplification):複雜世界的逃避型應對。
當世界快速變動、現實越來越複雜,人類大腦會本能地渴望「簡單答案」。
這正是:陰謀論興起、反智主義蔓延、虛假敘事氾濫、心靈雞湯橫行的心理背景。
當今大眾思維傾向以下三種簡化模式:
○單一因果信念:相信一切問題都可以歸因於單一根源(如某個族群、某種科技、某個組織)。
○黑白二元框架:將世界劃分為絕對的對錯、善惡、真偽。
○快速解決幻想:尋求立即療癒、立即成功、立即覺醒的標語與方法。
過度簡化,是一種對複雜性的拒絕,也是一種集體失能的表徵。
它犧牲了對整體的理解,換來短暫的認知安全感,卻使世界觀日益貧乏、僵化、失真。
世界不再是多層次結構,而被壓縮為立場、標籤與立即反應的簡單素材。
人們不再共享同一個「現實」或「意義框架」,而是各自活在由演算法、部落、信念與情緒建構的平行世界觀中。
而世界觀的「碎片化」、「極端化」與「過度簡化」,正構成當代世界觀的「資訊病理學」。
這三個現象並非孤立,而是互為病灶,彼此加乘:
●碎片化讓人缺乏整體框架 → 更易流入過度簡化的敘事;
●簡化的世界觀容易被極端立場吸納 → 形成極化對立;
●極化社群進一步拒斥其他資訊 → 導致更多碎片化與認知隔離。
最終結果是:
人類的心智正在失去「多維理解世界」的能力。
人類將開始懷疑真理、抗拒複雜、逃避責任、失去想像整體與未來的能力。
這是一種文明層級的認知病症——不再是個體心理問題,而是集體世界觀的瓦解與迷航。
猶如一場人類整體的靈性急症。
但是,正如每一個人在靈性旅程的某個階段,都會經歷的世界觀的「坍塌」。
可能是一場疾病、一段感情的終結、一個信仰的崩潰、一場意識的大夢。
又如現在「集體世界觀的瓦解與迷航」。
這並不是毀壞,而是世界觀蛻變的臨界點。
碎片化讓我們看見「整體思維」的迫切需要;
極端化暴露了我們對「共融語言」與「靈性對話」的缺席;
過度簡化提醒我們:真正的解答,往往需要更大的心靈容量來承載。
此即代表,世界觀不是正面臨破碎,而是等待重組。
最終,我們將建構出一種更深層、更真實的世界觀:不是逃避現實的避風港,而是能擁抱苦難與希望的神聖世界。
以上,是一般認為世界觀的形成方式。
以及,目前世界觀形成正面臨的課題。
應該,差不多涵蓋可能層面的說法了。
但靈我則是在比這些更深層次的基礎去影響世界觀的建立。
在第二十九回關於水的章節結尾提到了:「靈」屬水,「社會」屬木,而水生木,「靈」所儲存的意念訊息生出、深入、支持,並成為「社會」的養分。
當「靈」的意念訊息經過「社會」轉化為常識、習性與文化,並將我們教育成「人」,那麼,我們的內在有什麼?
若更簡單地去理解,可試想,當前人類最早的社會誕生前,甚至是最早的人類出現前,有什麼是先於之前便已存在的?
不管是什麼,至少,可以理解我們世界觀的源頭何在。
而關於個人世界觀的形成,雖然可參考上述的的常見經驗,但靈我一旦逐漸開始出現意識主導的狀態,世界觀的形成方式將會有所不同。
(待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