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展覽名稱:漢聲五十五周年展:本來.未來
- 展覽地點:松山文創園區 北向製菸工廠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漢聲文教基金會
- 票價:免費
- 造訪時間:2025/7/22(二)16:15
看展前,看到溫若涵的臉書文,我想起自己的一段經驗。
從我有記憶以來,漢聲小百科和中國童話就是家裡的標配童書,尤其是中國童話,因為每個故事都有十足的戲劇性,插畫也非常精美,我記得我小學時會坐在家裡陽台前的小空地翻書,一天接著一天細讀,對年節、寓言、軼事、史詩的概念於是模糊成型,這套書真的用紮實且溫柔的方式,陪伴了我的童年。
如今長大成人,等姪子也到了愛聽故事的年紀,我自然也迫不及待想念中國童話給他聽,卻發現,有些內容和觀念,確實已不合時宜而理應跳過,或是換個說法了,尤其「本土」二字與許多史觀已經歷了淘洗與轉型。我在重讀時仍能感受到編輯群充實誠懇的創意與用心,但確實我心情是矛盾的,不是不能理解「漢學文化」的經典、雋永、珍貴、以及其在台灣庶民文化中的重要性,但這些內容終究與現今的生活經驗、文化思維與環境脈動不貼合。也因此,這次漢聲辦55周年展,我在想他們是不是也在找尋「漢聲」在AI時代能夠持續與民眾產生連結的方式。
回到展覽,撇除上面那些亂想雜念,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展,也真心佩服漢聲四君子的熱血與認真,雄心壯志地想打造「民間文化的基因庫」,不只在美學與敘事上有所品味與堅持,對兒童讀物的善念也是戰戰兢兢。幾個隨手紀錄與印象:
- 紀錄片裡提到編輯群是「做一個題目學一個題目」,田野就是一個博物館。例如中國結,他們畫好步驟示意圖後,是真的找不會打中國結的人來照著圖試打,力求實用。
- 報紙徵才啟事上,寫著「疼惜台灣美麗島,我們不能垃圾島、貪婪島、色情島、走私島、暴力島、恐怖島」、「我們要認識本土美麗的動植物和山海、森林,了解千萬年的台灣形成,再為我們的明日紮根,長住台灣。」那是台灣二字還沒有像現今這麼有底氣的時代,而這些文字道盡這群知識分子當時的理性與浪漫。
- 「當你成為手藝人,要給的不只是良品,還要加上善心的『善良品』」──黃永松
- 「最好的內容,常常是藏在最笨的問題裡,所以就算我知道答案,我也一定會問笨問題」──吳美雲
- 很喜歡「他說的這些話,編輯們一直記得……」這個單元,讓四君子變得好有人味。喜歡姚孟嘉說「如果這是生命的一段過程,為什麼一定要強求或抗拒?自自然然讓它發生,不是也很好嗎?」;也喜歡黃永松說:「要無秩序的有生命,不要有秩序的無生命」。
- 每張插畫手稿真的都值得被人仔細品味,除了細節用心,敘事方式也非常有啟發性,至今來看仍不過時。不曉得有沒有常態展出的可能?
- 美編手記的「體、用、造、化」是太實用的定錨心法。


最後也推薦「設計關鍵字」Podcast訪三位設計師聊這個展,忘記是哪一位講者提到,這套書誕生的時期,就是眾人夜未眠的時代吧,林懷民就曾說過,當時縱使自己跳累了,但想到漢聲的人還在加班,他就又督促自己繼續跳了。那是一個堅持品味、自我要求極高、不輕易過關的時代,那是漢聲四君子「活出自己理想」的方式,在容易被資訊與焦慮淹沒的現今,我遲緩的感官很需要被這樣真誠的手工藝精神給喚醒。
感謝漢聲陪伴我長大,也希望,這套書可以找到更清晰的新定位,繼續與讀者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