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領店長們進行領導力訓練時,我們常會設計多個情境模擬,讓學員討論如何因應。其中我們很常運用的,就是「換位思考」。
以下列出幾個練習情境~
情境一:同場競爭,冷暴力開啟的沉默對峙情境說明: 同店兩位夥伴一起參加店長遴選,結果A被選上、B落選。之後,B開始對A冷漠、消極配合,甚至在會議中公開諷刺或故意拖延進度。
在這樣的情境下,大家都採取私下與B溝通,程序是:
1)先安慰情緒(*動之以情)、
2)接著說明B的這些行為影響了團隊什麼(*說之以理)、
3)再來就是告知我們一起做出成績,讓B在下一次的徵選成功(*描繪未來)。
在安慰情緒的部分,我提醒 : 如果B對A帶著敵意跟反彈,可不可以練習使用「換位思考」這個工具,卸除對方心防?
後來我們進行了雙向換位的練習
如果你是B,你會不會也感到「我為什麼不是那個被選上的人」的失落?
如果你是A,每次開會總有人冷言冷語、質疑你的每個決策,你的壓力有多大?
練習後的看見:當雙方都只站在自己的情緒裡,只會一起被困在無解的對抗中。
情境二:聊天的快樂 vs 顧客的感受
情境說明:幾位店員在工作時開心聊天,正好有位顧客進門。他被禮貌性地招呼後,就站在一旁無人理會。顧客猶豫了一下,便靜靜離開。
我們請學員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那位顧客,你會覺得怎麼樣?」
有人說:「我會覺得自己是打擾他們快樂的人。」
有人說:「我可能會心裡默默想,下次不要再來了。」
這時有人提問:難道店員就不能開心聊天了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開心啊,但更可以邀請顧客一起來感受這份歡樂。
不是立規定不准聊天,而是練習如何在服務中讓每一個人都感覺被看見。
練習後的看見:換位,不是只為了避錯,而是可以為互動感受設計升級版。
情境三:年輕夥伴不愛開口?
許多學員提到:「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太表達、也不願講實話。」
但我反問:如果你回到22歲,剛進公司,你希望主管怎麼對待你?
有人說:「我希望對方不要一下子就下結論。」
有人說:「我要先觀察,看對方是不是真的願意理解我,如果不會,我乾脆閉嘴。」
你發現了嗎? 許多當店長不能理解的行為,透過讓學員說出自己想要的對待方式時,突然很多事情都變清楚,不再糾結了。這就是換位思考的力量:不是要讓你去討好別人,而是練習從對方的角度看見自己的盲點。
為什麼換位思考,能幫助我們離開困境?
換位,讓我們打破「情緒重播帶」
很多人面對衝突時,情緒會像卡帶一樣反覆播放:「他根本不了解我」、「這不是我的錯」、「為什麼又是我讓?」
但當我們試著站到對方的位置,不是為了同意他,而是理解他的起點與限制,你會發現很多衝突不是故意的針對,而是視角的誤差。
從「他為什麼這樣對我」→轉成「他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你已經開始啟動理解,而非指責。
換位,是一種主動「搶佔行動權」的策略
當我們感覺卡關、被動、被誤解,其實往往是我們只用「自己的框架」看事情。這時換位思考就是一種奪回主控權的行為。
你不喜歡主管的管控?不如思考:什麼讓他這麼不放心?他可能過去在哪裡吃過虧?你如果是他,會信任怎樣的部屬?
你覺得夥伴情緒難以對付?設法想像:他需要什麼樣的被理解?他在乎什麼?你要怎麼調整介面,才能對接他?
換位思考不是同理心的浪漫,而是打開選項的方式。你從只能抱怨,變成能設計下一步。
換位,是從職場「被選擇者」→「合作者」的躍升
職涯中常見一種原地踏步的痛苦:我明明很努力,卻一直得不到重用、沒有舞台。
但當你不再只問「我做得好不好」,而是問「別人眼中,我是容易合作、值得信任的人嗎?」,當你從這個角度開始累積,你就開始升級了。
真正的職涯成長,往往談的不是技術面的升級,而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升級。
練習換位,不是為了討好別人,是為了打開自己
即使你換位後,看到的仍是你想像的視角,但這份想像本身,就是你與現實的橋梁。
因為願意踏出去理解,你開始走向「理解→對話→調整→突破」的正循環。
否則,你會發現你其實不是在職涯原地踏步,而是「困」在原地、被自己限制了。
你願意,從哪一個關係開始換位?
你願意,從哪一段卡住的情境重新選擇視角?
換位思考是一種積極穩定的前進方式。
<你不換位思考,就只能困在原地。>
若這個提醒你有感,那麼請把它記下來,常常練習直到成自然反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