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等於順服?(使徒行傳5: 17~4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當我們閱讀使徒行傳五章17~42節這段長篇經文時,雖然篇幅不短,但我們應該抓住其核心脈絡與神學意涵。


故事從使徒因奉耶穌的名傳道而遭大祭司與撒都該人逮捕開始。然而當晚,主的使者將他們帶出監獄,使徒旋即進入聖殿繼續傳講信息。隔天早晨,宗教領袖驚訝地發現牢門緊閉、衛兵就位,監牢內卻空無一人。不久有人通報說使徒正在聖殿教導群眾,使得宗教當局再次將他們逮捕,帶到議會面前審問。


大祭司質問他們為何違反禁令繼續教導,並指控他們將耶穌之死的責任歸在宗教領袖身上。彼得與其他使徒堅定地回答:「我們必須服從上帝,不是服從人。」(徒5:29)此話一出,引起議會成員強烈憤怒,甚至想殺害他們。


這時,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利賽人迦瑪列出面。他指出:「如果他們所計畫、所做的是出於人,一定會失敗;如果是出於上帝,你們就不能夠擊敗他們。你們所做的,恐怕是在敵對上帝了!」(徒5:38–39)他的話讓議會冷靜下來,最後議決對使徒施以鞭打後釋放。


這段經文容易讓人得到一個結論:順服上帝的計畫最終必然成功,反之若失敗,則一定出於人。這樣的想法與許多教會宣傳的「順服就是蒙福」的觀念不謀而合。然而,這真的是聖經所傳達的真理嗎?


一、從迦瑪列的言論出發:成功與失敗的迷思

迦瑪列的話雖然合乎理性,卻可能簡化屬靈的辨識。他把成敗當作分辨上帝旨意的標準,這正是許多信徒容易落入的陷阱。這樣的觀點忽略了聖經中許多忠心信徒所遭遇的苦難與失敗,並將信仰變質為追求成功的工具。


約伯的故事就是一個強烈反例。他雖敬畏上帝,卻經歷財產喪失、子女喪命、身體病痛與朋友誤解。這樣的苦難並非源自他的罪,也不表示上帝不與他同在。


同樣,神學家潘霍華因參與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失敗,於戰爭結束前被處決。我們能否說他的犧牲不是出於上帝?若一切成功都來自上帝,而失敗皆出於人,我們信仰的基礎就會變得功利與膚淺。


正如神父盧雲的提醒,如果只渴望成功與發展,信仰將會變成:「成功就代表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而失敗必定和我們所犯的罪有關。」[1]


二、成功事工未必出於神,失敗也未必不是神的計畫

曾思瀚教授在《被誤解的呼召》中提醒:「身為現代基督徒,我們可以見到有些事工看似很成功,事實上卻偏離了主的心意。重視成就過於願意做小事的心是大錯!」[2]


我們常把教會人數增長、資源豐富、事工規模擴張視為上帝的祝福,但這未必是上帝的旨意。以色列人曾在埃及為奴四百年,在曠野漂流四十年,這些歷程都充滿失敗與掙扎,但卻是上帝救贖計畫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把觀察的時間尺度拉長,就會明白:「現在的成功不一定是真正的成功,現在的失敗也未必是最終的失敗。」


例如,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曾因聚會規模龐大而備受矚目,但後來其牧師康希因貪污案被判刑,教會聲望與規模重創。這樣的發展提醒我們:即使某事工曾經風光,仍可能偏離神的心意。


三、如何分辨:出於上帝,或出於人?

既然成敗不足以判斷上帝的心意,那我們應該如何辨識一件事是否出於上帝?


我們可以從價值與本質判斷:是否體現了基督的品格與教導?是否顯出聖靈的果子(加5:22–23)?是否有愛、謙卑、奉獻、公義、憐憫的實踐?反之,若是出於私慾、驕傲、操控與名利追逐,便值得警惕。


然而,這樣的分辨並不容易。人心詭詐,我們可能連自己的動機都無法清楚分辨。尤其當一些教會領袖使用「順服上帝,不是順服人」這類話語時,可能反而是為了鞏固自身權力,壓抑信徒的合理質疑與思辨。


四、順服的正確理解:從盲從到辨識

彼得所說「順服上帝,不是順服人」的確是真理,但若脫離聖經整體脈絡與群體檢驗,很容易被濫用。在舊約時代,人們以土明與烏陵、異象等方式尋求上帝的旨意。到了今天,基督教強調以聖經為啟示根基,並輔以聖靈感動與群體共同辨識。


我們也需警覺當代靈性運動強調個人直覺與感受時,可能導致自我神化,甚至誤用上帝的名義達成個人目的。神學家加爾文提醒我們:「完全捨己的人,會毫無保留委身於主,讓生活每一層面交由神的旨意掌管,他的心態將因此而平靜,不論面對何事,都不會自憐或向神心存憎惡、埋怨命運。」[3]


五、結語:忠心順服,超越成敗

最後經文描述:「使徒離開議會,因配得為耶穌的名受凌辱,心裡非常高興。」(徒5:41)他們明白,順服上帝的重點不是外在成敗,而是內在的忠心與交託。


因此,我們在每一個決定、事工、服事與回應中,都需要持續地、謙卑地接受來自上帝、聖經與信仰群體的檢驗與修正。唯有這樣的信仰,才能避開功利主義的陷阱,走在真正順服的道路上,榮耀那位我們所敬拜的主。



[1] 《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33。

[2] 《被誤解的呼召:重解舊約的8個呼召故事》,曾思瀚,曾景恒譯,台北:校園,2023,p93。

[3] 《更寬廣的生命》,加爾文(John Calvin),陳佐人選譯,台北:校園,2011,p17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馬哥的部落格
10會員
71內容數
人稱「後山的後山」,我小馬哥在台東新港長老教會牧會。平時講話直白不囉嗦,細心溫柔愛聆聽,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馬哥的部落格的其他內容
2025/06/25
我們應該覺得很慶幸,不是活在初代教會,不然教會應該屍橫遍野,告別禮拜比主日禮拜次數還多。
Thumbnail
2025/06/25
我們應該覺得很慶幸,不是活在初代教會,不然教會應該屍橫遍野,告別禮拜比主日禮拜次數還多。
Thumbnail
2025/06/20
畢德生牧師:「我今天是牧師,我生活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為家庭、工作忙碌者的靈魂上。聖經、敬拜和召聚會眾,我都預備好了。但我低估了靈魂的生活,以及靈魂對神的關注(也就是禱告)的重要性。」 (《牧者的翱翔》,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吳震環譯,台北:校圈書房出版社,2015,p265)
Thumbnail
2025/06/20
畢德生牧師:「我今天是牧師,我生活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為家庭、工作忙碌者的靈魂上。聖經、敬拜和召聚會眾,我都預備好了。但我低估了靈魂的生活,以及靈魂對神的關注(也就是禱告)的重要性。」 (《牧者的翱翔》,畢德生(Eugene H. Peterson),吳震環譯,台北:校圈書房出版社,2015,p265)
Thumbnail
2025/06/05
神學家齊克果:「如果你不執意要在上帝面前控訴別人,讓上帝變成法官,那麼上帝就仍然是仁慈的上帝。」 (《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商周,2015,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2025/06/05
神學家齊克果:「如果你不執意要在上帝面前控訴別人,讓上帝變成法官,那麼上帝就仍然是仁慈的上帝。」 (《愛在流行:一個基督徒的談話省思》,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林宏濤譯,出版:商周,2015,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約西亞王在得到聖殿中所找出耶和華的律法書後,向他的大臣要求去詢問上帝的先知他該怎樣應對。文章中也分享了作者成長背景以及對律法和福音的想法。最後,以禱告結束,表達了對神智慧的渴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約西亞王在得到聖殿中所找出耶和華的律法書後,向他的大臣要求去詢問上帝的先知他該怎樣應對。文章中也分享了作者成長背景以及對律法和福音的想法。最後,以禱告結束,表達了對神智慧的渴求。
Thumbnail
前一陣子查經小組正好討論到約翰福音第七章,而有個橋段一直讓我覺得怪怪的,因為第七章開頭是耶穌的兄弟要耶穌往南方猶太地去宣教,但耶穌在第6節直接回答時間還沒到,給予拒絕。 可是到了第10節卻紀錄耶穌跑去耶路撒冷了,還註明是偷偷去的,因為祂知道法利賽人打算殺祂,但上耶路撒冷過節是猶太男性的義務,所以祂
Thumbnail
前一陣子查經小組正好討論到約翰福音第七章,而有個橋段一直讓我覺得怪怪的,因為第七章開頭是耶穌的兄弟要耶穌往南方猶太地去宣教,但耶穌在第6節直接回答時間還沒到,給予拒絕。 可是到了第10節卻紀錄耶穌跑去耶路撒冷了,還註明是偷偷去的,因為祂知道法利賽人打算殺祂,但上耶路撒冷過節是猶太男性的義務,所以祂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馬太福音》4:1-11 提供了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詳細敘述,這對研究耶穌的品格和教導具有重要價值。詳細的描述有助於對每個試探的象徵意義進行全面分析,並探討耶穌如何通過引用經文抵抗誘惑。以下是一些研究方向的建議。
Thumbnail
這段經文記載了耶穌在曠野中受到撒旦的試探,並成功抵抗誘惑的經歷。這段經文的意義在於,耶穌面對誘惑的時候,始終堅守信仰,不屈服於撒旦的試探。這也教導基督徒在面對試探和困難時,應該依靠神的話語和力量。
Thumbnail
這段經文記載了耶穌在曠野中受到撒旦的試探,並成功抵抗誘惑的經歷。這段經文的意義在於,耶穌面對誘惑的時候,始終堅守信仰,不屈服於撒旦的試探。這也教導基督徒在面對試探和困難時,應該依靠神的話語和力量。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最近因為藍白國會毀憲亂政,連帶在基督教群體裡面引起波瀾。 或許這就是上帝的旨意,畢竟有識之士等這種機會等一段時間了,讓我可以把過去寫的文章拿出來不斷轉貼,因為這其實也不是新的事情,只是沒有好時機可以談而已。 馬太福音裡有兩個段落,耶穌親自表達對於神蹟奇事的觀點,一段是在第十二章,我之前寫過「有關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阿根廷諺語:「說者撒種,聽者收割。」(《歐洲演講比賽冠軍的德國式邏輯陳述法:使你的發言溫暖、有說服力又受歡迎》,賈誠柯(Wladislaw Jachtchenko),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在這段曲折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的性命好像掌握在千夫長手中,事實上是神在整個事件作主掌權。神既應許與保羅同在,就不斷興起幫助他的人,非常之神奇。
Thumbnail
在這段曲折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的性命好像掌握在千夫長手中,事實上是神在整個事件作主掌權。神既應許與保羅同在,就不斷興起幫助他的人,非常之神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