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閱讀使徒行傳五章17~42節這段長篇經文時,雖然篇幅不短,但我們應該抓住其核心脈絡與神學意涵。
故事從使徒因奉耶穌的名傳道而遭大祭司與撒都該人逮捕開始。然而當晚,主的使者將他們帶出監獄,使徒旋即進入聖殿繼續傳講信息。隔天早晨,宗教領袖驚訝地發現牢門緊閉、衛兵就位,監牢內卻空無一人。不久有人通報說使徒正在聖殿教導群眾,使得宗教當局再次將他們逮捕,帶到議會面前審問。
大祭司質問他們為何違反禁令繼續教導,並指控他們將耶穌之死的責任歸在宗教領袖身上。彼得與其他使徒堅定地回答:「我們必須服從上帝,不是服從人。」(徒5:29)此話一出,引起議會成員強烈憤怒,甚至想殺害他們。
這時,一位受人尊敬的法利賽人迦瑪列出面。他指出:「如果他們所計畫、所做的是出於人,一定會失敗;如果是出於上帝,你們就不能夠擊敗他們。你們所做的,恐怕是在敵對上帝了!」(徒5:38–39)他的話讓議會冷靜下來,最後議決對使徒施以鞭打後釋放。
這段經文容易讓人得到一個結論:順服上帝的計畫最終必然成功,反之若失敗,則一定出於人。這樣的想法與許多教會宣傳的「順服就是蒙福」的觀念不謀而合。然而,這真的是聖經所傳達的真理嗎?
一、從迦瑪列的言論出發:成功與失敗的迷思
迦瑪列的話雖然合乎理性,卻可能簡化屬靈的辨識。他把成敗當作分辨上帝旨意的標準,這正是許多信徒容易落入的陷阱。這樣的觀點忽略了聖經中許多忠心信徒所遭遇的苦難與失敗,並將信仰變質為追求成功的工具。
約伯的故事就是一個強烈反例。他雖敬畏上帝,卻經歷財產喪失、子女喪命、身體病痛與朋友誤解。這樣的苦難並非源自他的罪,也不表示上帝不與他同在。
同樣,神學家潘霍華因參與刺殺希特勒的行動失敗,於戰爭結束前被處決。我們能否說他的犧牲不是出於上帝?若一切成功都來自上帝,而失敗皆出於人,我們信仰的基礎就會變得功利與膚淺。
正如神父盧雲的提醒,如果只渴望成功與發展,信仰將會變成:「成功就代表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而失敗必定和我們所犯的罪有關。」[1]
二、成功事工未必出於神,失敗也未必不是神的計畫
曾思瀚教授在《被誤解的呼召》中提醒:「身為現代基督徒,我們可以見到有些事工看似很成功,事實上卻偏離了主的心意。重視成就過於願意做小事的心是大錯!」[2]
我們常把教會人數增長、資源豐富、事工規模擴張視為上帝的祝福,但這未必是上帝的旨意。以色列人曾在埃及為奴四百年,在曠野漂流四十年,這些歷程都充滿失敗與掙扎,但卻是上帝救贖計畫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把觀察的時間尺度拉長,就會明白:「現在的成功不一定是真正的成功,現在的失敗也未必是最終的失敗。」
例如,新加坡城市豐收教會曾因聚會規模龐大而備受矚目,但後來其牧師康希因貪污案被判刑,教會聲望與規模重創。這樣的發展提醒我們:即使某事工曾經風光,仍可能偏離神的心意。
三、如何分辨:出於上帝,或出於人?
既然成敗不足以判斷上帝的心意,那我們應該如何辨識一件事是否出於上帝?
我們可以從價值與本質判斷:是否體現了基督的品格與教導?是否顯出聖靈的果子(加5:22–23)?是否有愛、謙卑、奉獻、公義、憐憫的實踐?反之,若是出於私慾、驕傲、操控與名利追逐,便值得警惕。
然而,這樣的分辨並不容易。人心詭詐,我們可能連自己的動機都無法清楚分辨。尤其當一些教會領袖使用「順服上帝,不是順服人」這類話語時,可能反而是為了鞏固自身權力,壓抑信徒的合理質疑與思辨。
四、順服的正確理解:從盲從到辨識
彼得所說「順服上帝,不是順服人」的確是真理,但若脫離聖經整體脈絡與群體檢驗,很容易被濫用。在舊約時代,人們以土明與烏陵、異象等方式尋求上帝的旨意。到了今天,基督教強調以聖經為啟示根基,並輔以聖靈感動與群體共同辨識。
我們也需警覺當代靈性運動強調個人直覺與感受時,可能導致自我神化,甚至誤用上帝的名義達成個人目的。神學家加爾文提醒我們:「完全捨己的人,會毫無保留委身於主,讓生活每一層面交由神的旨意掌管,他的心態將因此而平靜,不論面對何事,都不會自憐或向神心存憎惡、埋怨命運。」[3]
五、結語:忠心順服,超越成敗
最後經文描述:「使徒離開議會,因配得為耶穌的名受凌辱,心裡非常高興。」(徒5:41)他們明白,順服上帝的重點不是外在成敗,而是內在的忠心與交託。
因此,我們在每一個決定、事工、服事與回應中,都需要持續地、謙卑地接受來自上帝、聖經與信仰群體的檢驗與修正。唯有這樣的信仰,才能避開功利主義的陷阱,走在真正順服的道路上,榮耀那位我們所敬拜的主。
[1] 《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Henri Nouwen),應仁祥譯,台北:校園,2013,p33。
[2] 《被誤解的呼召:重解舊約的8個呼召故事》,曾思瀚,曾景恒譯,台北:校園,2023,p93。
[3] 《更寬廣的生命》,加爾文(John Calvin),陳佐人選譯,台北:校園,2011,p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