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平台經濟剛出現的年代,我們曾以為「分享」是一種溫柔革命——空房、閒車、技能、時間,都能成為有效資源,重新分配、善用且被尊重。
Airbnb、Uber、YouTube、Instagram,起初看似打破舊有壟斷,給予個體自由、彈性與機會。
然而,十幾年過去,這些平台逐漸褪去理想的外衣,暴露出資本的真面目:
誰擁有資本——金錢、裝潢、攝影、話術、廣告預算,誰就主導注意力與評價體系。
Airbnb 上,房東開始拼裝潢、拼景觀、拼攝影;
Instagram 上,生活變成一場競賽——比誰的咖啡、假期、包包更「值得被羨慕」。
這場競賽並非為了彼此,而是為了平台演算法與消費社會對「成功」的預設:
漂亮、光鮮、精緻、昂貴。
加入平台原本只是為了生活補貼的普通人,反倒被這種評價體系拋在後頭。
更諷刺的是,行銷語言告訴我們:
「每個人都能改變人生。」
但真正能改變人生的,不是曝光機會,而是你是否早已站在資本階梯高處。
品牌行銷的奧義,讓你相信:
只要存錢買下一個象徵,你也能成為「那個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忘了:
那些真正的上流階層從不需要炫耀,他們甚至可能沒有社群帳號。
真正的分享,不再是關係,而是商業化的人設。
真正的成功,不是自由,而是精緻的假象。
這就是數位資本主義最陰險的地方——
它讓你在比較中沉淪,卻用「個人成就」的語言掩蓋集體失衡的現實。
我們需要重新提問:
- 我們在這些平台上尋找的是自由,還是認可?
- 我們是在經營自我,還是在被迫扮演?
- 我們所謂的「生活風格」,究竟是選擇,還是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