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5第十四章 微妙的平衡:關係生物學
書摘
「畢竟我們日常和他人互動時,身體都可能經歷到劇烈的生理變化。你又把吐司烤焦了,這句話以怒吼或帶著微笑表達,會引發明顯不同的身體反應。」
「病態糾結的家庭系統的特徵包括易起反應、彼此間高度牽扯。這可從以下方面看出來:過度互相依賴、侵入個人界限、自我與家庭成員的分化認知不足、貧乏的⋯界限觀。」
心得隨筆:「成年之後依然學不來何謂界限,因為情感上過於依賴別人。在我看來,過於在乎他人的感受,害怕別人難過生氣焦慮,任何一切負面情緒,接著壓抑我自己的感受情緒,不敢說不,只能生悶氣,都算是一種依賴別人的感覺。老實說,我依然努力著讓心靈獨立,不過於迎合他人的期待,慢慢在我的腦中建立界線呢!」
2025/3/30 第十五章 失落的生物學
書摘
「當瑞秋需要試圖證明自己時,她會吞下自己的怒氣,試圖為自己辯解,以安撫或說服來讓對方理解。這樣的舉動是這個脆弱孩子的直覺反應,她須費盡力氣能讓爸媽滿足自己的需求。」
「由動物實驗可知,身體接觸可刺激生長荷爾蒙的分泌,促進體重增加和身體發育,這項發現也適用於人類。」
「童年經歷的虐待、創傷或嚴重疏忽會帶來負面後果,這是易懂的道理。但是為什麼許多人未曾受虐待或創傷,卻仍罹患壓力相關疾病?這些人患病並不是因為曾經遭受負面的經歷,而是因為沒有獲得正面的對待。
「在近距離分離中,父母人是在現場,但情感上心不在焉。…孩童所經歷的心理壓力幹實際與家長分離相仿。…回想童年經驗時,不會想起某次特定事件,而是一種失落所引發、深層瀰漫的生物反應。」
心得隨筆:「這一章著重在父母與新生兒、幼兒的互動,提到父母不光是提供食物,住所,教育生存技能之外,也要提供情感互動。所以不要再粗魯無禮的跟對方說,你沒有資格談心理創傷,因為你沒有被虐待過身體。這種對談真的讓我覺得對方比我還沒同理心耶!拿著童年時期常被父母無預警毆打,跟父母雖然在身邊,但無視孩童需求的情況相比,兩者的創傷是同等的,好嗎?」
2025/4/17 第十六章 世代之舞
書摘
「讀了前幾章後,各位可能認為子女長大成人後之所以罹患疾病,父母就是罪魁禍首。這樣的結論並不是我的本意,也不符合科學證據。教養方式無關父愛或母愛的多寡,而是有其他更平凡的因素影響著教養方式。父母的愛是無限的,原因無他:對於年幼子女的無私呵護深植於哺乳類動物腦部的依附機制中。」
「一群加拿大研究人員寫道:幼兒時期的母親照顧可以影響調節恐懼的神經發展,藉此設定子女對壓力的行為反應。簡言之,焦慮的母親很可能撫養出焦慮的下一代,代代相傳。」
心得隨筆:「我很喜歡麥特醫師在這一章一開頭的說明:本意並非要責怪父母。他更希望大家能了解父母的幼年時期也是曾經受過傷害,因此無意識的將自己的經歷複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父母或是祖父母以上的糟糕的幼年經歷為何會一直被延續下去,更有可能是因為整個社會結構問題,例經濟關係。其實我本身真的蠻討厭成天把自己不開心的原因歸咎到父母或原生家庭上頭。一直檢討外因,而不向內看自己,期許自己能夠做些什麼讓自己開心。我也是會有極端負面的想法:在我一直認為世界沒有愛的當下,其實最不配擁有愛的人,是瘋狂抱怨的我自己。」
2025/4/27 第十七章 信念生物學
書摘
「環境可以開啟或關閉基因的作用。因此,人類發展、健康及行為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其養育的環境。」
「兒時經驗會制約身體對於外界的立場,個人無意識中對於自我和世界關係的信念也受其影響。利普頓博士把這種過程稱為信念生物學。」
「這些都是無意識的信念,根植於細胞層次。不論在有意識的層次如何思考,這些信念仍控制著我們的行為,也許將我們困在封閉的防禦模式,也有可能允許我們邁向成長與健康。」
心得隨筆:「書中提及的幾項根深蒂固的認知,有我必須堅強,因為怕被拒絕,而不會受到拒絕的其中一個方式就是永遠不要尋求幫助。因為上一輩的教導,所以我不該生氣,延伸出來是如果我生氣,我就不能得到愛。而從小扮演的角色是爸爸或媽媽的照顧者,產生了我該為全世界負責。因為父母認為我做的一切永遠都不夠好,所以若我可以處理一切,我可以做的更好,最後搞死自己。以上這些繼續生出更多自己是不值得被關注的想法,沒有人希望我存在,沒有人愛我,除非我做些什麼,否則我就像不存在一樣。我得證明自己值得存在,除非病重,否則我不值得獲得照顧。寫到這裡,我好像中了好多箭⋯哈哈(苦笑。」
2025/427第十八章 負面思考的力量
書摘
「”我們的緊繃跟挫折多半是來自於這種強迫性的需求:我們扮演了不屬於自己的角色。”我們必須先承認,我們並沒有自以為的那麼堅強, 這是負面思考力量的第一步。永遠堅強的自我形象是為了隱藏弱點, 這也是孩童的相對弱點。我們不必為自身的弱點感到羞愧。堅強的人也會需要幫助, 某人可以是某些領域的佼佼者,同時在別處無助困惑。我們無法做到所有事情。」
「他人的期望或意圖並非壓力源,我們自己的感知才是。」
心得隨筆:「這一章完全顛覆了我平常的認知,作者要我們培養出負面思考的勇氣,我們才能審視自己的真實樣貌。他也提到負面思考的力量需要我們撤下美好的濾鏡,不責怪他人,擔下健康關係的責任才是關鍵。負面思考的力量不是抱怨的力量,而是直白的面對所謂的罪惡感,平穩的態度跟別人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這個跟怨天尤人是兩回事。」
2025/5/3第十九章 七A療癒法則
書摘
「這種經驗,或是哈莉葉從中得到的結論,使她一生孤立,在她認為減損多於滋養的關係中也是孤立無依。她所接受的密集心理治療,目標就是開發情緒能力,也就是與環境建立良善關係的能力,一個人須在這樣的關係中負起責任,不把自己當成受害者,也不自我傷害。面對生命中無可避免的壓力時,這樣的關係是必備的內在條件,如此才能避免創造不必要的新壓力,也才能繼續治療過程。我們很少有人一步就進入成年,就擁有完備的情緒能力。辨識出自己的情緒能力不足,並不是為了自我批判,而是提醒自己進一步成長與蛻變。」
「練習七A療癒法則有助於培養情緒能力。」
心得隨筆:「關於七A療癒法則,網路上已經很多人討論,我便不再贅述。不過如同麥特醫師一直強調的,不是要人一直怪罪父母,所以也有人建議可以先從第十八章跟第十九章開始看。認識負面思考的力量,從七A療癒法則的敘述中,審視自己缺乏的是哪一種情緒能力。老實說,我還是不太懂這一章有關憤怒的主題,不過它的篇幅也是最多。或許要怎樣處理憤怒,也是我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吧。」
從2025/2/22開始,晚上有空檔就翻閱這本書,2025/5/3閱讀完畢。這期間我也開始學習基礎中醫,認知到身心的相互影響。
有些話的確是不可以講,但我們更要懂得學習抒發心底的感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