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說封面構成
故事是圍繞著一台腳踏車開展的,藉由腳踏車這個「物」如何被人使用,經歷時間的痕跡,輾轉於不同的使用者之間,見證和參與了台灣日治時期橫跨二次大戰及戰後國民政府初期的歷史。小說當中最主要的核心元素:鐵馬—父親,這樣的物質情感結構,除了是人與物在敘事上的交融手法,亦漸漸疏理起華人父權文化獨有的父子情節,在小說當中,不見的鐵馬也是失蹤的父親。對於男孩子來說始終缺席的父親身體,無以名狀的疏離,一代傳一代始終壓抑且擱置對於家與親人的情感追尋。特別是在具有「孝」觀念的華人文化當中,這樣的既重視卻又自我排除的矛盾,可以說讓眾華人們漸漸陷入似搬石頭砸自己腳的尷尬處境。
一種父親就有一種氣味,每個人的父親,不是生來就知道要當個不輕易掉淚、沈默寡言的父親。
我想這部小說最能夠喚起每個台灣男孩對於父親的情感記憶,還是那段主角因生病發燒,坐在父親腳踏車後座,深夜趕赴醫院的景象。看著父親的「背影」,汗水浸濕白襯衫沾黏在背上,一路上沈默不語的踩著腳踏車,應該能讓不少男孩看到自己父親的影子。 其實在我們的童年,在還沒有離父親的身體那麽遠的時候,很多記憶其實是從味道開始的,小說中描述著父親因為年紀大了漸漸散發出的,中年男子才有的味道,我想也是大家埋藏在感官中的情感記憶。
一種父親就有一種氣味,每個人的父親,不是生來就知道要當個不輕易掉淚、沈默寡言的父親;不像是媽媽身上始終飄著芬芳香水味,存在於自己父親身上的,夾雜著也許是體味、汗味,混雜著對於生活痕跡,不在意所以不知道要為自己遮掩的味道,漸漸地和那個時常冷漠,偶而可能還成為暴力的形象貼合在一塊,出現在也許是用過的手帕、內衣、皮夾、毛巾,或是曬太陽過後悶熱的車子裡頭。
我想正看著這篇網路文章的讀者們,二戰的經驗終究不會屬於我們,但對我們來說可以是一種理解自己父親的鑰匙,因為或許就是戰爭前後所遺留下的物事,造成那層疏離。我在讀這本小說時,總能明顯感受到這部小說是作者對於自己父親的嘗試理解,本質上是個人的私密情感,但同時又以歷史架構和感情結構(Structure of feeling)的不經意再現,擴散成了一部牽涉台灣史和世代記憶的書寫。我想台灣讀者在閱讀這部小說的時候,多少都會以上述兩種方式進入故事,是對父親的情感或著對於台灣歷史的認知,但隨著小說推展,兩者會逐漸交融匯集,這也許是這部小說所要試圖前往的:個人的情感記憶總是牽扯和受影響於時代環境,「代溝」從來就不只是時間上的劃分,還伴著個人於空間中生活的生命經驗纏繞其中,但閱讀能夠從個人出發,展開交織思緒、情感、記憶的場所,和我們一直在生活中欲言又止的,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