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精神自由、活出生命的色彩。》
人能不能選擇?
一個古老的話題:人到底有沒有自由意志?有人認為有,有人認為沒有,各有各的論點。在此,摒除深度討論,只從一個很簡單的層面來提問,例如:如果你現在渴了,你能不能選擇要喝白開水,還是喝茶,還是喝咖啡?查爾斯相信,大部份的讀者一定會說:「我要喝什麼,我當然能夠選擇!」
因此,在自己權力行使範圍之內,大多數人是有選擇權的。從喝什麼飲料這種小事,到瀏覽什麼網站,閱讀什麼書籍,人們都能選擇自己想要的事物。選擇自由的生活模式,還是選擇被別人限制的生活模式
但,人不是單獨的個體,而是群體社會中的一份子。每個人如何生活,多多少少都和別人有關。在自己權力範圍之外,只要不牽涉到和別人的關係時,人們可以自由選擇;但在與別人互動關係之中,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有一些權力的時候,自己不是唯一可以決定的人,自己的選擇就成為「某種選項之一」,就被限制了,不會成為唯一。
舉生活模式來說,如果經濟實力不足,當然住不到高房價的地區。在都會區工作的人,買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好往郊區去買房,變成了「通勤族」。無法買房的人,或許就在工作地附近租房,雖不是通勤族,卻成為「租屋族」。
擁有足夠經濟實力的人,擁有更多的選擇。這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在薪資跟不上物價的時代,許多人「被迫」選擇「被別人限制」的生活模式。
選擇精神自由
然而,根據外在的生活條件,人們能選擇的生活模式雖然受限,但是在內在精神世界之中,人們卻可以選擇精神自由。
舉例來說,同樣是通勤,有人任憑自己發呆、精神萎靡不振;也有人聽歌放鬆,準備投入工作;更有人利用時間學習,充實自我。在受限制的物質條件之下,是否能夠「選擇自由」,更彰顯了一個人的精神力量。
活出生命的色彩
底下是一張AI創作圖,圖中的男子正在進行冥想。冥想之中,大腦浮現許多畫面;有的是積極美好的回憶,有的是消極負面的殘影。冥想之後,他會回到現實的世界中,這時,他要帶著積極的回憶,投入當下的生活,活出生命的色彩呢?或者,他會被負面的記憶干擾,回神之後,任憑自己頹喪,躺平在哀怨的情緒中呢?
每一刻,人們都在進行各種選擇。只要你願意,就能選擇精神自由,活出生命的色彩!

AI示意圖:冥想中的男子,觀察大腦各種正面與負面的記憶,他會選擇如何對待這些記憶畫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