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初階收納課是學習整理自己的家,已有系統有效率的方式,引導自己或家人流暢的生活動線,讓自己的家容易維持。而收納中階是整理別人的家,在整理前就需要傾聽真正的需求,以及身為整理師能夠提出或引導適當的收納建議,幫助別人能夠容易維持家的整潔。而這次收納中階課程來到第二堂「理心理家」。
中階收納課準備開始
整理別人的家需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觀察、多一點溝通、互動式引導跟建議。確實整理別人的家比起整理自己的家,需要注意的更多,原因就是需要符合客戶的期待跟預算。
在出門上課前,我正忙碌的幫同住家人"姑姑"進行打掃,也嘗試著問AI能否給"姑姑"適當的收納建議。
上課前協助整理打掃的我
也利用AI詢問打掃房間,規劃建議示意圖。(純粹測試一下AI會如何建議?)



以上三張都是AI模擬,但跟實際上想要的方式還是有落差。
(最後姑姑的房間,是因為颱風天下雨漏水,整個重新設計配置。)
整理家,整理心。
我們都希望做好家務,但家務的執行成果好壞,不一定符合同住家人的期望。所以在家事整理清潔上,其實是在清潔整理自己的心,心變透亮了!自然也可以影響同住家人。
與家人間可以透過整理,進而互相理解,
同理,與同住家人的溝通方式,也可以慢慢地換成對客戶的方式,透過與客戶接觸建立需求及觀念,進一步提供諮詢服務及人力協助報價。
在幫助他人建立出適合的生活軌道動線,並讓收納的魔法點亮生活,維持身心舒暢。
阿德勒勇氣整理術
對於【阿德勒勇氣整理術】我的理解是,人生很多問題的發生,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居多。
接受自己的不足,看見優點而非缺點。給予自己成長改變的機會,正向的能量就會聚集在自己身上,勇氣油然而生。
比如說生活環境一片亂糟糟,但這就是生活的痕跡跟證據。
誠品購書連結:阿德勒勇氣整理術
在這次課堂上有提到
重點不在於「該不該丟」,而是「為甚麼想留」
愛自己階梯
了解→接納→滿足→賦能
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後;進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能照顧己的需求而得到滿足,成熟到我可以。
就像整理老屋無法做得很好,所以需要找尋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去上收納課讓有經驗的老師引導,進而增加自己收納技能,用在老屋整理收納上更顯得有效率。(當然最快的方式就是花錢請專業的人幫忙,這也是很快的方式。)
回家作業

OK收納與NG收納
這是詢問AI的答案
✅ OK 的收納用品(推薦使用)
這些用品實用、耐看、容易維持整潔:
🧺 一、透明或半透明收納盒
- 優點:一眼就能看到內容物,不需貼標籤也能快速找到。
- 適用:衣櫃、儲物櫃、廚房收納、雜物區。
- 加分重點:可堆疊、有把手、尺寸統一。
🗃️ 二、抽屜式收納箱
- 優點:取物方便,不需搬開上層就能開啟。
- 適用:衣物、文件、備品。
- 加分重點:選擇滑軌順暢、尺寸模組化的款式。
🧴 三、分隔盒/小物整理盒
- 優點:防止物品滑動、避免混亂。
- 適用:文具、飾品、藥品、化妝品、小五金。
- 加分重點:選擇可調整格數或尺寸一致的。
🧳 四、布收納盒(有骨架)
- 優點:外型柔和、可摺疊收納,適合美觀收納。
- 適用:衣物、玩具、客廳雜物。
- 加分重點:有蓋設計、側邊有拉手方便抽取。
🧂 五、玻璃或密封罐
- 優點:防潮、防蟲、視覺整齊。
- 適用:廚房乾貨(米、豆、調味料)。
- 加分重點:統一罐型、貼上標籤。
🧺 六、金屬或竹藤籃(開放式收納)
- 優點:透氣好、造型自然有質感。
- 適用:毛巾、毯子、報紙雜誌。
- 加分重點:配合室內風格選色。
🚫 NG 的收納用品(不建議使用)
這些用品看似方便,其實會讓空間更亂或更難維護:
❌ 一、尺寸不統一的收納盒
- 問題:無法堆疊、浪費空間、視覺凌亂。
- 替代:先量好空間尺寸,選同系列的盒子。
❌ 二、過多裝飾性收納籃
- 問題:外型漂亮但容量小、難清潔。
- 替代:美觀與功能兼具的布或藤收納盒。
❌ 三、太多「隱藏式」收納(例如床下箱、沙發底)
- 問題:容易遺忘內容物、變成雜物黑洞。
- 替代:只放不常用物品並標明清楚內容。
❌ 四、軟塌無骨架布袋
- 問題:容易變形、東倒西歪、取物不便。
- 替代:選有骨架或可立挺設計的。
❌ 五、複雜機構的多層抽屜櫃
- 問題:滑軌卡頓、難清潔、容易壞。
- 替代:選結構簡單、好抽取的模組化抽屜。
❌ 六、「買了但沒分類用途」的盒子
- 問題:堆滿空間、沒有真正幫助整理。
- 替代:先分類→再決定需要什麼收納用品。
OK收納與NG收納
這是我的簡答
OK收納:
在收納箱內可以收納物品,前後左右及上方都可打開取物;上方不取物時,也可以堆疊物品。(但是台灣生活很方便,其實物品存放夠用就好,生活上所需不夠時,再買即可,避免過多存放。)

NG收納:
收納箱內雖然可以收納物品,但是取出物品只能掀蓋。這時如果蓋子上方,又有堆疊箱子,那取物的難度就增加了。所以這樣的收納方式,是容易忘記自己存放的東西。(當然如照片這樣放置物品的方式,也不是正確的方式。)

後記
每篇收納課心得,都是課後寫的,通常寫心得的時候,都是利用空檔的進行,一方面回憶畫面,一方面翻筆記跟課本複習所學,期望在學習上能夠留下足跡,也提供對收納有興趣的人參考。
整理別人的家很不容易,需要更多實務經驗的累積,也需要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經驗。這跟之前我清潔別人的家不一樣,清潔乾淨了但不表示"亂"的問題已解決,解決亂的問題還是需要依靠整理師的協助。
我們都需要一起整理家,整理心。愛自己。
註記:
法鼓山網站有提到關於(身安)(道隆)連結:常念觀音聖號
以上分享,課後心得。Justin 2025.10.07
❤️如果喜歡我的創作,歡迎點擊愛心及加入吳寓林所沙龍。
❤️感謝您的賞文並對於持續創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