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剛成立工作室不久的時候,老媽問過我一個問題:瑪德蓮和費南雪有什麼區別?記得當時的我就材料上回答了她:瑪德蓮使用的是全蛋,費南雪使用蛋白以及杏仁粉,也許可以認為他們是親戚吧。但近日的我才想起來要查資料考據這兩樣法式小點心的由來,沒有想到—它們真的不是兄弟!
兩者雖然都起源於法國洛林地區,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瑪德蓮起源的傳說有兩種較為知名的版本:可能是18世紀的女廚師 Madeleine Paulmier 所發明,她為波蘭國王、洛林公爵 Stanisław Leszczyński 的宮廷製作此款貝殼形狀的小蛋糕,後因受當時路易十五賞識而命名為“Madeleine”。另一說是由17世紀樞機主教 Paul de Gondi 的廚師所創,或是更早在中世紀時,前往西班牙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朝聖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的信徒們會帶著一種能久存又易於攜帶的小點心,形狀仿照象徵聖雅各的貝殼(朝聖徽章)。這種蛋糕就是瑪德蓮的雛形,後來在法國洛林的城鎮被保留下來,轉為地方特產。
另外,我在資料中也看見了很久以前我當時的好姐妹告訴過我的關於瑪德蓮的一個和文學有關的故事: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主角在沾了洋甘菊茶的瑪德蓮入口時,童年記憶瞬間湧現,開啟一段對過去的追尋—— 雖然在經常大量製作瑪德蓮的甜點師如我眼中 ,如此感時花濺淚稍微有一點做作……嗯…可能是因為我沒有配洋甘菊茶吧?食 用方法錯誤?下次試試、哈哈!
而費南雪的起源又完全是另外一個故事:它的原型最早出現在17世紀,由洛林地區的「拜訪會修女院」(Ordre de la Visitation)製作。因為修女們嚴格遵守不浪費的教義,便用剩下的蛋白與杏仁粉烘焙蛋糕,圓形、輕盈,稱為visitandine。這種蛋糕在修道院與市集中低調流通,但並未成為主流。現代這種方型費南雪是到了19世紀末,巴黎證券交易所旁的糕點師 Lasne 發現 visitandine 輕盈耐放、不易弄髒手,是完美的商務甜點;他便將其重新塑造成 金條造型,方便放入口袋與攜帶,並重新命名為「Financier」(法文即為“金融家”或“金主”)。 據說金融家們非常喜愛,下午茶時常拿一塊邊走邊吃,也象徵他們「每天都在吃金條」。查完資料的時候,我隨口和在銀行工作的好姐妹吐槽了一句:看來這些金融家們也挺迷信的嘛,想像自己有錢到啃金條當零食!我姐妹回了我一句:哎呀,做金融的誰能不迷信!哈哈,好有道理!
在製作手法的起源上,瑪德蓮用的是普通的融化奶油,而費南雪用的是煮成褐色的焦化奶油。但是我自己在製作產品的時候,特別喜歡焦化奶油的香氣,所以製作瑪德蓮也會做這個步驟。兩者相比起來,瑪德蓮的蛋糕體較為蓬鬆、接近海綿蛋糕的口感(可能就是更能吸飽茶水讓文豪享受吧!啊哈哈!),而費南雪添加了杏仁粉,麵粉的比重就相對的減少,整體口感比較濕潤紮實,甚至帶著一點點黏牙,卻讓杏仁粉的堅果香氣能在嘴裡和焦化奶油多跳一會兒舞。
兩者具有常常被拿來比擬的相似度,卻有截然不同的起源故事;也許這就是法式甜點的魅力,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等待新的饕客續寫。就寫到這啦!我先去下單一包洋甘菊茶!說不定我也能寫出點什麼大作呢!嘿嘿!(圖片來源Chat GPT,AI 製圖錯字請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