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志工遇上AI:荒野記 錄與傳承的省思與展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荒野保護協會自1995年6月成立以來,便懷抱著讓更多人親近自然守護環境的願景,號召民眾來當志工。當年8月,我們開辦了第一期的自然解說員訓練,當時,全台許多生態保育或環境教育團體,包括各國家公園,也都在推行類似的自然解說員課程,且大多僅著重於這單一類型的志工,而荒野則希望打造更多元化的志工體系。

    因為,我深知社會的多元與複雜性,需要更豐富的志工面貌,才能觸及並影響社會各個角落。因此,我始終期盼荒野能如同大自然的棲地般,孕育出五光十色、生機盎然的生命樣貌。

    初期我將自然解說員訓練視為志工入門款,並花了大量時間認識其中較積極熱情的夥伴,了解他們的特質、興趣與夢想。隨後,便鼓勵他們組成新的志工群組,並協助他們招兵買馬,發展新的訓練課程,然後成立新的工作委員會,從荒野第三年起誕生的「推廣講師群組」,到我卸任荒野理事長,荒野在這十來年裡陸續成立了十多個工作委員會。

   如同自然棲地的四季更替,物種有興衰循環,荒野的志工群組也經歷著活力的起伏。例如綠色生活地圖曾席捲全台、甚至在國際上都受矚目的「綠色生活地圖」,但近年已有部分分會的綠活圖小組停擺;荒野特殊教育委員會自疫情前後有七年沒再辦理志工訓練,因此知道去年舉辦第十期的志工訓練,實在是非常開心。每當想到有些荒野志工群組的沉寂,總讓人覺得非常可惜。然而,不同的挑戰也激發了我們對資訊紀錄與對內對外溝通的重視,這也讓我回想起最近參與綠活圖與特工坊的經驗。

   今年上半年受邀至新竹分會參與第一期綠活圖志工訓練時,實在很開心。備課時,我上網搜尋綠活圖這些年的活動紀錄,畢竟距離上一次為綠活圖授課,已是二十年前的事。讓我驚訝的是,AI系統竟能呈現這些年綠活圖豐富而完整的足跡。

    詢問綠活圖召集人麗華後才知道,原來她一直很認真地將所有活動紀錄上網,甚至主動將資料整理餵給AI。這種持續的記錄與累積,正是讓知識與經驗延續的重要方式。

   相較之下,我前幾天在廣播節目採訪特工坊的志工美鳳時,上網查詢資料卻幾乎找不到相關紀錄。連他們的粉絲頁內容也極為簡略。美鳳表示,可能是出於對身心障礙朋友的隱私保護,活動中較少拍照,即便拍了也不便公開,久而久之,夥伴們也就比較不會留下文字紀錄。

    我一直覺得,在荒野眾多志工群組中,特工坊尤為動人。他們透過自然導覽與體驗活動,讓身心障礙朋友也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些志工代表荒野免費服務超過十六類型的身障者,經常需一對一帶領。例如某機構若有十多位身障者申請參與,便需荒野動員等量志工全力配合。

    過去十多年,荒野舉辦十期特工坊,培訓二百多位志工,至今仍有一百多位持續服務,默默奉獻,累計為數千名身心障礙朋友提供自然體驗。他們以「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為信念,溫柔牽起一雙雙渴望親近自然的手,將療癒與陪伴帶進社會最易被忽視的角落。

   如何讓這群無私奉獻的特工坊志工,他們的努力被更多荒野夥伴和社會大眾看見?我們需要集結更多有心之士加入志工行列,才能匯聚更大的量能,讓大自然有機會療癒這些最欠缺、也最渴望接觸自然的朋友們。讓我們一同努力,將這份特別的愛,傳遞給每一個需要陽光與溫暖的生命。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6K會員
2.3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27
很多人都會把婚姻關係視為一場超級馬拉松,所謂成功的婚姻就是從結婚當天起跑然後相伴至人生終點。     但是以馬拉松來比喻夫妻一輩子的生活其實不太貼切,真正理想的關係應該像是兩人一組一起進行十項全能競賽,也就是說,在夫妻關係裡,在不同階段要運用不同技巧跟策略,才能克服路途上不同的考驗,而不只是像跑馬
Thumbnail
2025/07/27
很多人都會把婚姻關係視為一場超級馬拉松,所謂成功的婚姻就是從結婚當天起跑然後相伴至人生終點。     但是以馬拉松來比喻夫妻一輩子的生活其實不太貼切,真正理想的關係應該像是兩人一組一起進行十項全能競賽,也就是說,在夫妻關係裡,在不同階段要運用不同技巧跟策略,才能克服路途上不同的考驗,而不只是像跑馬
Thumbnail
2025/07/26
自潛 ✕ 水肺 ✕ 獨木舟 ✕ 岸上 ↳ #荒野淨海行動|岸上篇 ​ 荒野淨海行動主要由自潛、水肺、獨木舟及岸上四個組別協力完成,將沉重的廢棄物從海中清除至岸上是一件辛苦且充滿挑戰性的工作,但在岸上待命的夥伴也一樣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六月中我們透過夥伴的海下視角了解自潛組的淨海方式,今天讓我們回
Thumbnail
2025/07/26
自潛 ✕ 水肺 ✕ 獨木舟 ✕ 岸上 ↳ #荒野淨海行動|岸上篇 ​ 荒野淨海行動主要由自潛、水肺、獨木舟及岸上四個組別協力完成,將沉重的廢棄物從海中清除至岸上是一件辛苦且充滿挑戰性的工作,但在岸上待命的夥伴也一樣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六月中我們透過夥伴的海下視角了解自潛組的淨海方式,今天讓我們回
Thumbnail
2025/07/25
2024年9月有一艘住宅式郵輪Villa Vie Odyssey啟航,預計的行程是以15年巡訪147個國家,425個城市,船上設施如短期觀光郵輪般完善。 媒體報導,有位77歲的退休老師賣掉她的房子,花了台幣372萬元租下這艘住宅型郵輪的一間艙房,展開了長達15年的環球旅行。期間每個月還要支付台幣8
Thumbnail
2025/07/25
2024年9月有一艘住宅式郵輪Villa Vie Odyssey啟航,預計的行程是以15年巡訪147個國家,425個城市,船上設施如短期觀光郵輪般完善。 媒體報導,有位77歲的退休老師賣掉她的房子,花了台幣372萬元租下這艘住宅型郵輪的一間艙房,展開了長達15年的環球旅行。期間每個月還要支付台幣8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剛開始只是單純地請奔鹿及翔鷹階段的學生分享環境行動的經驗,主要目的是創造機會訓練他們公開發表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從彼此交流中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所以後來改成有評審,列出等第,甚至給予一些「助持金」,協助他們持續推動這些方案的經費,當初在論壇的工作伙伴間有不同意見的討論。
Thumbnail
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剛開始只是單純地請奔鹿及翔鷹階段的學生分享環境行動的經驗,主要目的是創造機會訓練他們公開發表的能力,當然也可以從彼此交流中有更多學習的機會。     所以後來改成有評審,列出等第,甚至給予一些「助持金」,協助他們持續推動這些方案的經費,當初在論壇的工作伙伴間有不同意見的討論。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今年7月我參加了我們系上的田野技術調查課,這門課會到南投縣蓮華池研究中心進行野外的調查,利用我們所學的研究方法來對台灣這塊有趣的土地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這課程中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穿山甲,半夜聽著豎琴蛙的鳴叫聲,還有最後一天大家半夜一起趕出ppt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有好多好多讓我用文字呈現給大家吧。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自古以來,人類只能佇立於蒼天古木之下,瞻仰大自然無盡的生命力;妒忌地看著鳥獸棲息於巨木之上,想像著它們眼中居高臨下的景色又是如何? 「尋樹的人」是台灣第一個研究團隊團隊身體力行地尋樹、攀樹。他們穿梭在台灣的森林尋找古籍、原住民耆老所說的巨木,除了拍攝巨木的等比例全身照,也為我們大來樹冠層的故事...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Thumbnail
在陰雨的天氣中,學員們走進森林,進行自然觀察。文章描述了對自然生態和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體驗。文章中還談到了人們對於野生動植物的觀察和互動所引起的情感波動。
Thumbnail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與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合作打造生態保育和社會共融的平臺,透過架設貓頭鷹巢箱、深化在地保育工作,提供參與生態保育機會給弱勢族群,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育觀念植入到臺灣每個族群及階層。
Thumbnail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與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合作打造生態保育和社會共融的平臺,透過架設貓頭鷹巢箱、深化在地保育工作,提供參與生態保育機會給弱勢族群,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保育觀念植入到臺灣每個族群及階層。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Thumbnail
在台灣的環境教育,或者以狹義的自然生態教育的實施方式而言,一直有兩個不同的途徑,一種是知識上的教導,也就是所謂的自然解說,著重在鳥獸蟲魚的名稱,分類,作用……等等,另一種是自然體驗,強調忘掉知識,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流動,著重在靈性的體會。  這兩種不同的做法彼此的追尋者也有過一些爭議與批判
Thumbnail
從事溝通的時間長了,隨著接案量與接觸的案主越來越多,發現其實很多人對於動物溝通非常好奇,但因為不了解而不敢輕易嘗試...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動物溝通、也為了幫動物保護團體多募些款,因此設計的這個公益講座,歡迎公司行號、機關團體預約!
Thumbnail
從事溝通的時間長了,隨著接案量與接觸的案主越來越多,發現其實很多人對於動物溝通非常好奇,但因為不了解而不敢輕易嘗試...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動物溝通、也為了幫動物保護團體多募些款,因此設計的這個公益講座,歡迎公司行號、機關團體預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