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の人生觀:成年篇》16 念不念研究所?一場關於選擇、價值與人生方向的思考
ISBN:9786260142704 (EPUB)
01|我應該繼續讀研究所還是直接工作呢?
你最近有沒有在想一件事,就是要繼續唸研究所,還是乾脆先去工作?這個問題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反正就兩條路,不是繼續讀就是直接工作,可是當你真的站在那個交叉口,要選其中一邊的時候,心裡卻突然糾結起來。你可能會想,如果現在去工作,會不會之後後悔沒有趁早把書唸完?但如果選了唸研究所,兩年過去,會不會覺得好像少了累積經驗的機會?這種進退兩難的感覺,有時候連自己也說不清楚,到底是在怕什麼,只知道腦袋裡一直繞圈圈,晚上翻來翻去也睡不好。
很多人都會跟你說他們的想法,有人說唸書才是正途,也有人說早點出社會才實在。有些長輩會很堅定的勸你:「趁年輕書先唸一唸,以後才不會後悔。」但也有學長姐語重心長的跟你說:「在學校待太久反而脫節,出社會越早越有優勢。」這些聲音你可能都聽過,甚至也一一考慮過,可是越聽,心裡反而越空,因為那些話看起來都對,卻沒有一個能真正解答你現在的猶豫。你只是想做一個對自己比較好的選擇,可是怎麼想,就是覺得不踏實,好像每個選項背後都藏著一個「萬一」。
我們這一代在台灣長大,從小耳邊就充滿了「書要多唸一點比較好」這種話。不管是爸媽、老師,還是親戚吃飯時的閒聊,總是離不開成績、學歷、考試這些話題。他們不是故意要給你壓力,只是那是他們熟悉的路,是他們信任的安全感。但我們現在面對的世界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很多工作看重的,早就不是你有沒有研究所的學歷,而是你有沒有能力解決問題、能不能動手做事。有些主管甚至會說:「我不是要會考試的人,我是要會處理事情的人。」這句話聽起來現實,但也真實,尤其當你開始接觸實習或打工,就會更有感。
所以你才會這麼卡吧。一邊是從小被灌輸的觀念告訴你:「要再唸一下,學歷會比較漂亮。」但另一邊的聲音又在提醒你:「現在不開始累積經驗,等你出社會可能會更難上手。」這兩種想法拉扯得你心很累。你也許早就查過資料,看了很多討論版的文章,也問過正在工作或唸研究所的朋友,他們的經驗你都有聽進去,但心裡還是空空的,因為沒有人能替你活這段人生。你甚至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膽小,還是太優柔寡斷?但其實不是,你只是很在乎這個選擇,因為你知道,這一步一走出去,可能會影響你接下來好幾年的生活。這種在乎,本來就會讓人不敢草率決定。
「研究所比較好」或「工作比較聰明」?答案從來就不是一樣的。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個性、能力、期待都不一樣,就算條件一模一樣,心裡想走的路可能也不一樣。就慢慢把這個問題拆開來看看吧。有時候,答案不是馬上就會出現的,它是你一邊走、一邊試著理解自己,一邊用心聽聽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慢慢浮現出來的。
說到底,你願意停下來想、願意去問自己「這條路適不適合我」,本身就是一件很重要也很值得被肯定的事。有些人連問都不問,就隨著別人的安排走,走到某一天才突然發現自己不快樂。你不一樣,你現在願意思考,願意承認自己有不確定、有矛盾、有害怕,這不是脆弱,是成熟。不用急,慢慢來,答案會在你願意聽自己的那個當下,一點一點清楚起來。
衡量個人價值與學術渴望:讀研究所,是想走得深一點,還是穩一點?
有時候我們腦袋裡會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是不是該去唸研究所?這念頭可能在某個工作卡關的夜晚,也可能是在看到別人升學、轉職的貼文時突然被觸動。但說真的,這個問題好像不只是問自己「還想不想繼續讀書」,更多時候,是一種更深層的拉扯。你可能會開始算時間、算金錢、算風險,然後一邊問自己:「欸,我如果花兩年唸下去,到底可以換回什麼?」其實這種想法一點都不奇怪,畢竟誰不希望自己的投入是值得的?我們都只是想確保,這段人生的選擇,不是白走一遭。
但研究所的價值,真的只在於那張「碩士證書」嗎?或許有些人唸完出來確實加薪晉升都順利,但也有人會說,他們真正覺得有收穫的,是在那段密集碰撞的過程中,學到怎麼思考、怎麼面對問題、怎麼讓腦袋變得更清楚一點。像是在寫論文時,得先定義問題,再去找資料、整理架構、不斷修正,那個過程雖然常常卡得你心浮氣躁,但其實就是訓練你面對混亂時不崩潰的能力。這種訓練,很難從短期的工作經驗裡馬上獲得,而且說實話,這些能力到了職場,你會越來越會發現它們的重要。
當然,話也不能說得太滿。不是每個研究所都能讓你練到這些東西。有些系所資源有限、課程設計比較鬆,老師也可能比較隨性,這樣的情況下,你可能會發現自己花了兩年在研究一個既冷門又沒人能懂的題目,最後畢業了,也不知道這段時間到底帶來了什麼。甚至履歷丟出去之後,對方也不太知道你到底學了什麼,這樣的落差,有時候反而會讓人有種空轉感。所以如果你真的在考慮這件事,不如先花點時間了解一下那個系平常都在學什麼、實際的訓練內容是什麼,再看看畢業學長姐後來都走到哪裡去了。這種實際的參考,比任何招生簡章都更貼近你未來可能的樣子。
而且,每個人適合的節奏真的都不太一樣。有些人就是動手能力很強,喜歡在現場邊做邊學,覺得早點進入職場打滾比較實在。也有些人,可能還在摸索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或是剛從學士階段畢業,心裡其實還沒準備好馬上踏進競爭激烈的職場。對這樣的你來說,研究所或許不是為了要逃避現實,而是提供一段比較單純的時間,讓你慢慢釐清自己的方向,也慢慢把基礎打穩一點。不過這段時間要真的有價值,還是得靠你自己願不願意主動投入。如果只是把研究所當成一段「再拖一下決定」的時間,那可能讀完之後還是會一樣迷惘。
其實現在的研究所也不像以前那樣侷限死板,越來越多學程開始嘗試不同的混搭方式。有些學校會提供邊實習邊上課的安排,有些甚至有產學合作的機會,也有針對在職者開設的假日課程。這些彈性的安排,讓你不需要變成那種整天泡在圖書館的「學術派」,也能透過實作、跨界接觸,把學習變得更生活化、更符合自己的步調。如果你有個清楚的方向,知道自己想從這段時間裡抓到什麼,那其實你是可以安排出一套很適合自己的進修模式,而不是照別人的路子硬跟。
不過如果你現在還不太確定要不要讀,其實也完全沒關係。很多時候,選擇不讀不是因為懶,也不是因為放棄,而只是因為那還不是你此刻的節奏。如果真的有一點點想了解,你可以先去旁聽個一兩堂課,看看那個領域你到底有沒有感覺。或者找個朋友聊聊他現在在讀的狀況,問問他們都在忙什麼、煩什麼、學到什麼。那種實際的分享,比起你一個人悶著做功課還要來得真實。有些人看一篇論文就開始想滑手機,但也有人會越看越想查資料、挖更深,這種「有沒有勾到你的好奇心」的反應,往往是很真誠的線索。
說到底,研究所不是你人生一定要走的一條路,也不是那種「不走就會後悔」的重大選擇。它只是你現在階段中,某一種可以考慮的選項。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剛好有那個餘裕、那個動機,想把某個主題學得更深入一點,也想透過系統性的訓練讓自己更有底氣,那當然值得去試試看。但如果你現在就是不想、不適合,或者覺得有其他更想先去走的路,也完全沒什麼不好。人生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節奏去排列選項。最重要的是,這條路是不是你真心想選的,而不是為了誰的期待、或社會的模子去湊出來的。
不管你最後選擇走哪一條路,希望你都能在過程中慢慢感覺到:你並不是為了「趕上什麼」而前進,而是有意識的去靠近自己真正想成為的樣子。那樣的選擇,才會讓你在未來某一天回頭看的時候,對自己心裡有個交代,也有一份安定。
直面職場的試煉:剛出社會時,那些學校沒教的事
如果說念研究所像是在山裡練功夫,慢慢打底、打穩基本功,那出社會工作的那一刻,大概就是你揹著劍下山打怪的開始了。畢業那天,你或許還懷抱著某種期待,覺得職場應該會像課堂一樣,有人帶、有步驟、有 SOP。但現實往往很不浪漫,一走進辦公室就發現,沒有人要慢慢等你習慣,主管可能直接把一份資料丟給你,順口說句:「這個下禮拜要交哦。」你愣在那邊看著電腦,心裡真的會冒出一句:「蛤?所以……我要從哪開始啊?」
很多人在學生時期其實表現得很好,不管是報告還是成績,都讓人覺得應該可以順利進入職場。但等真正開始上班,才會發現一件事:學校的邏輯跟職場完全是兩套系統。在學校你只要理解題目、寫出答案就好;可在公司,問題通常沒有標準解,甚至你一開始根本連「題目是什麼」都要自己猜。你可能被交代要做簡報,但沒人告訴你該從哪裡著手、格式怎麼設計、重點怎麼拿捏,更沒人會花時間幫你修。你盡全力交出來的成果,有時主管看完只冷冷一句:「這不是我要的。」你也只能收下這句話,再默默回頭重來。
一開始真的會有那種「是不是只有我這麼笨」的感覺。你看身邊的同事,好像每個人都講話很有條理、步調穩定,只有你在那邊抓不到頭緒。但慢慢你會發現,其實大家也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只是有人比較會掩飾焦慮、比較習慣用鎮定來保護自己。你不是特別不行,你只是還不熟。這種「不熟」是需要一點時間來讓身體和心都跟得上的東西。有時候你會覺得怎麼問人好像都有點尷尬,可是時間一久,你會開始抓得準:什麼問題該開口問、什麼資料自己先查查比較快、什麼時候就該先做出初版請大家給點意見。這些技巧,不是在某堂課上學來的,而是一步一步跌出來的。
工作的日子不像課堂有清楚的章節跟期末範圍,更像是每天早上睜開眼就接到一個隨機任務。這些任務可能越來越難,時間也越來越趕,可你就是得想辦法解開。下班回家,有時候你連回訊息都懶,腦子整個轉不動。你可能會懷疑自己:「這樣下去真的好嗎?」但就在這樣的日子裡,你會漸漸發現一些微妙的進步。你開始能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能聽懂主管說「盡快」背後真正的急迫程度。也許以前你會把全部事情都擠在今天完成,現在你知道怎麼分配時間、怎麼抓住那個「先做什麼比較不會被念」。這些細節,在學校你不一定會接觸,但在職場裡,它們慢慢變成你的一部分。
也有不少人會在這個階段問自己一個問題:「那我是不是應該先把理論打好、再進職場會比較輕鬆?」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有人唸完研究所後進職場,對自己的專業能力比較有把握,遇到複雜的案子也比較不慌;但也有不少人,是先進入職場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對某個領域有興趣,然後才動念想進修。那種「原來我喜歡這個耶」的感覺,有時候是你真的動手做了、遇到挫折、也經歷了成就感之後才會浮現出來的。有些體悟,是你坐在書桌前再怎麼想,也想不出來的。
說真的,在職場學習東西,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你要願意讓自己先走進那個混亂一點、不那麼舒服的狀態裡。你會做錯事,會被打槍,也可能會加班加到懷疑人生,但這些過程不代表你不夠好,只是你正在經過那個「還沒穩」的時期。也許幾個月後你回頭看,會發現那時候自己明明每天都很焦慮,可是也慢慢在變強。當然,如果你真的覺得現在還不適合承受這些,那去唸書、去沈澱一下,也是一個好選擇。有時候先退一步,反而更清楚自己接下來要怎麼走。
有些人會邊工作邊進修,這方式當然也可行,只是也要看看你自己是什麼類型的人。如果你是那種需要整段時間專心學習的個性,那就別硬撐著每天下班還去擠出力氣上課。畢竟白天上班真的很耗精神,晚上還要對著螢幕上課、做筆記、寫報告,真的不簡單。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可以應付,但過一陣子就會覺得好像哪邊都沒做好。這時候,反而可以好好評估一下自己當下的狀態,再決定要怎麼安排比較適合。
工作的好處之一,就是你可以很快知道哪些事情你喜歡、哪些事情你不適合,還有自己和什麼樣的工作環境比較合得來。這種「快」,的確有它的壓力,但也讓你比較能掌握方向。所以如果你現在選擇先工作,也可以給自己一點空間,偶爾停下來問問自己:「我還喜歡這份工作嗎?最近學到什麼嗎?有什麼地方讓我覺得卡住了、是不是該補一點東西?」像這樣定期回頭看一眼,不但可以提醒自己現在走在哪裡,也能讓你保留主導權,不會被整個職場節奏推著跑得太快。
走進職場的第一年,真的很像在一個你沒來過的地圖上亂走。你可能會迷路、會走冤枉路,但只要不放棄往前,你會慢慢熟悉那些路標。到某個時候,你會發現,雖然怪還是很強,但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戰鬥方式。也許還不完美,但至少,你開始知道該怎麼撐下去。
整合資源與節奏:怎麼走,才不會讓自己越走越迷路?
有時候真的不是不會選擇,而是太怕選錯。你可能也有這樣的時候吧?翻來覆去的想:「現在去唸研究所,會不會脫離職場太久?未來要重新銜接工作會不會很困難?」但另一邊又在想:「如果現在先工作,是不是之後就沒有時間進修了?會不會就這樣一路往前走,再也回不了頭?」這種想東又想西的狀態,好像怎麼決定都不太對。那種不確定感,有時會讓人乾脆就停在原地,不動,也不敢動,怕一動了,就會後悔。但說實在的,人生真的沒有那麼脆弱,也沒那麼一觸即碎。大多數的選擇,都還是有彈性的。你不喜歡,可以換;你發現走錯了,可以轉彎。甚至有些時候,你會驚訝的發現:原來繞了一圈,才剛剛走到你該走的那條路。
所以,與其一直想著「我一定要一次選對」,不如先回過頭來看看你現在的狀況。現在的你,生活步調穩不穩?經濟上還可以撐多久?家人是希望你先出去工作,還是願意支持你繼續念書?有時候連自己都會想問自己:「我撐得住嗎?我現在的狀態,適合那樣密集的生活節奏嗎?」這些聽起來很瑣碎的小問題,其實都不小,因為它們決定你能不能平安的把這段路走完。不是每一條「理想的路」都能在完美的時間點出發,這不是說你不夠努力,而是時機、條件和心理準備,都會影響你走得穩不穩。如果你知道自己現階段根本撐不住某種生活,那麼就算那條路再好、再吸引人,也可能只是看起來美,但走下去會很累很苦。
那如果還沒確定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某條路呢?那其實也沒關係。這時候不妨先讓自己試一點點看看,不要一開始就逼自己全心投入。像是你對唸研究所有點動心,或許可以先去旁聽幾堂課、查查看那些研究主題會不會讓你心裡有感覺;如果你比較傾向先工作,也可以從實習或接案開始,慢慢摸索那個職場節奏適不適合你。這些「小小試探」的動作,不但不浪費時間,反而是你在幫自己篩選路線。有些答案,不是靠想來的,而是靠經驗慢慢感覺出來的。你走過、接觸過、停下來回頭看過,那時候你會有一種比較篤定的感覺湧上來:這可以,那不行。這感覺很珍貴,它來自你自己,不是別人告訴你該怎麼辦。
如果你現在已經在工作中了,最近卻突然浮現一個聲音:「我是不是該回去進修?」那也別急著否定那個念頭。它有可能只是疲憊中的一種逃避,也有可能是你內心某個部分,真的渴望再學一點什麼。這時候也不用立刻下決定,只要先去看看有沒有適合你現在節奏的學習方式。現在其實已經有很多彈性安排可以選擇,像是在職專班、線上課程、假日密集班,甚至是先修一兩門課感受看看。你不需要一下子就全力衝刺,也不需要證明什麼,只要能夠慢慢的、確實的確認:「我是不是還有學習的熱情?」如果有,那你就會知道,這一步該不該往前走。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很慢,但慢一點又怎樣?如果這條路是你真正想走的,那多花一點時間感覺一下,也是一種認真的開始。
有些人會對「走得太慢」感到焦慮,好像慢一點就是落後,猶豫一下就會被世界拋下。但我覺得,人生的步調不是比快的,而是比「剛剛好」。剛剛好,不是指一種完美的安排,而是一種你有空間喘息、不會累到懷疑人生的節奏。當你願意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能承受嗎?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那個當下,其實已經是某種覺醒的開始了。不是每個人都一開始就知道要往哪裡去,也不是每一條路都一定要走到最後。只要你知道你為什麼停下來,為什麼轉彎,為什麼想再試一次,那你其實並沒有迷路。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好還在猶豫、還在想,那也沒有關係。這不是你不夠果斷,也不是你不夠清楚目標,而是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多想一點、多感受一點。能夠這樣停下來思考,其實已經是一種責任感的表現了。你沒有走錯,只是還沒決定怎麼走。那也很好,真的。
結語
好,到這裡,你心裡可能還是會有一點不確定,甚至會偷偷問自己:「欸……我是不是還是沒想清楚啊?」如果你真的這樣想,我可以理解,那種模糊不清、想弄懂卻又還卡住的感覺,有時候真的很令人焦慮。但也正因為你會卡關,才代表你不是在草率的做選擇。你願意停下來想、試著比較、願意花時間理解自己,這件事本身就很不容易。你不是在逃避,而是想更誠實的面對自己的人生。這樣的你,其實已經走在一條挺穩的路上了,只是現在還沒那麼看得清楚而已。
有時候,我們會不小心以為,人生的每一步都得要想得很明白才可以走出去,但現實好像沒這麼聽話。你不是機器,人生也不是選擇題,沒有「填錯就扣分」的規則。很多人都是邊走邊看才慢慢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所以,如果你還不確定,那就先做一個比較靠近的選擇也無妨,去感覺看看那條路走起來的樣子。一開始你可能會懷疑:「我是不是選錯了?」但只要願意往前走,就有機會在過程中修正,甚至發現原來自己想要的東西和一開始以為的不太一樣。因為有些答案,真的不是坐著想就能想出來的,它們藏在你願不願意去試、去碰撞的那些日子裡。
你現在會不安、會猶豫,這些情緒都很真實,也完全合理。我們在面對不熟悉或未知的東西時,怎麼可能完全不緊張呢?但說不定,未來某一天你回頭看現在的自己,會有一種「原來那時候的我已經這麼努力在理解自己了」的感動。你焦慮的,不只是選項本身,而是背後那種「我想要過得好,可是我還不太確定什麼叫做好」的心情。而這樣的掙扎,其實正是在幫你累積未來做決定的底氣。你是怎麼在困惑裡慢慢站穩的,你怎麼面對不確定,你怎麼承認自己還沒準備好,這些經驗都不會白費,反而會變成日後陪你前進的力量。
所以你真的不用逼自己一下子就搞懂全部。如果心裡還不太篤定,那就先做一點、試一點,有時候感覺會在過程中慢慢跑出來。你可以先去聽幾堂課、試著面試看看,也許先工作一小段時間,或者讓自己放個小假,去整理一下混亂的思緒,這些都不是「逃避」,只是換個角度跟自己相處。沒有哪一種走法是唯一正確的,真正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有在動、有在觀察、有在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只要你還在走路,就算路線不是百分百正確,那也比停在原地什麼都不敢嘗試要踏實多了。
走著走著,有些想不清楚的問題可能會慢慢有答案,而那些你現在煩惱得要命的選擇題,有一天或許就只是人生中幾段轉彎的過程而已。你以為的「選錯」,搞不好是讓你遇到新風景的開始。真正可惜的不是偶爾走偏了,而是一直站在原地動彈不得,心裡卻不停懷疑人生。說真的,如果你願意想、願意問自己,也願意試著往前走一步,那你早就不是卡住的人了。你其實已經在路上了,只是現在還在摸黑摸索,那沒關係,誰不是這樣開始的?
Q&A
「為什麼很多人會覺得唸研究所和直接工作是一個很難選擇的問題?」
『因為這兩條路各有它的價值,也各有它的不安。選擇研究所的人,期望獲得更深入的專業訓練;選擇工作的人,則希望儘早累積實際經驗。所以,你感到困惑,是因為害怕選了其中一個,就會失去另一個。』
「可是研究所的學歷不是比較有保障嗎?為什麼有人會猶豫呢?」
『因為現在這個時代,職場要求的是具體的能力,而不僅是漂亮的學歷。研究所提供的是理論訓練,實務經驗仍需從工作中獲得。換句話說,即便取得學位,如果無法展現職場實際需要的技能,也可能面臨挫折。』
「那如果我先去工作,以後還能回頭讀研究所嗎?」
『可以的。許多人先工作一段時間後,才清楚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透過工作的經驗,你會比較明確自己未來進修的方向,這樣反而更有效率。』
「那我怎麼知道自己現在適合哪一條路呢?」
『其實這問題很難直接回答,但你可以想一想,你目前比較渴望的是充實專業知識,還是透過實務快速累積經驗。前者適合去研究所,後者適合先去工作。你感到迷惘,往往就是因為你還不太清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樣的話,是不是先選工作會比較安全?因為至少能馬上有收入。」
『從現實層面來說,這是沒錯的。但也有人正因為生活的安定,反而忽略了未來的專業成長。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眼前的穩定,而是你是否在這條路上持續學習、成長。』
「如果我選錯了,會怎麼樣呢?」
『選錯其實也沒關係。因為人生不是單選題,而是一個持續調整的過程。現在的決定只是一個起點,隨著時間過去,你還是能不斷修正。』
「那為什麼你不直接告訴我哪一個比較好呢?」
『因為適合我的路,不一定適合你。每個人的條件、節奏、需求都不一樣,硬要套用別人的答案,只會更迷失。我能做的是幫你理清選擇的邏輯,而不是代替你下決定。』
「如果我現在實在選不出來,我該怎麼辦?」
『那就暫時不要急著做出決定。你可以試著參與一些與這兩條路相關的活動,例如去旁聽研究所的課程,或參加企業的短期實習。透過具體的經驗,你會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屆時再做決定也不遲。』
『選擇,不是逃避命運,而是鍛造自身。』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 ❤️ 愛心
持續來點知識請按下 ➕ 加入(在文章下方)
追蹤我的動態請按下 ➕ 追蹤(在文章上方)
想要了解更多請按下 👑 訂閱
這些都將成為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謝謝你的支持與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