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點四十分起床,為了一場課程,為了一張證照,也為了一個轉職的機會。我心裡知道,這張食物安全的證照,不只是張紙,而是邁向餐飲工作的第一步。新加坡這堂食安課是一天的課程,雖然我在台灣因為考丙級中餐及製作面包已上過相似的食安課,但温故知新、觀念也可以與時俱進。
走出家門,七點的新加坡天空還是暗的,空氣很涼,早晨的街頭格外清靜,搭著巴士轉地鐵前往大巴窯,一邊暗自欣喜今天的開始比大部份的人都早,真是赚到了。抵達目的地-教室時才七點十五分,整個商場還沒什麼店開,除了那2家總是七點營業的速食店。本來想去麥當勞,但想到 interview 還沒接到通知,轉念間就走進了 KFC。
站在櫃檯前,其實也沒什麼胃口,最終點了杯最便宜且健康的柳橙汁。結果一喝,嗯,麥當勞的還是好喝些,KFC的口味很像我小時候的百利果汁。坐在空曠的 KFC 店裡,冷氣哥大力放送,約 80 坪的店就我一個人,覺得自己像是店長等客人上門。

今天我的一日同學有 11 人,其中有一對夫妻約 70 歲的阿公阿嬤,也有 60 多歲的退休夫妻。讓我驚訝的是,這些年長的同學都好有精神,坐得住、聽得進、還會問問題。我心裡很是佩服,年紀不是學習的藉口,反而可能是動機。

今天的講師第一眼看他給人的感覺是不苟言笑,甚至有點距離感。但隨著課堂展開,我才發現他其實有一種專業的溫度。當他談起自己另一個專長:澳洲認證的SPA按摩師,分享如何從顧客的身體狀況辨別飲食的問題時,我開始相信,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實戰派。
今天學到的東西,其實放眼全世界可能大同小異,但重新聽一次,卻有了新的視角。例如:
- 蔬果泡水 15 分鐘,目的是去除農藥,但老師也補充說,也別泡太久,营养都泡沒了。
- 洗手八步驟且要 20 秒,這我記得,但他還教我們用中文背:洗手心、手背、指縫、指背、拇指、指尖、手腕、沖洗。
- 戴手套是在準備食物時才需要,否則反而容易交叉污染。
- 食物從冷凍解凍,應放在冷藏室的最下層,還要有容器裝著,避免血水滴到其他食物。
- 那個令人記憶深刻的危險溫度區間:5 °C 到 60 °C。尤其是 30 °C 最可怕,細菌繁殖快得驚人。
- 垃圾桶要蓋且最好用腳踩才開蓋,主要是為了避免手部触碰交叉污染。
- 冰箱一年至少要大掃除一次,膠條太鬆可能影響冰箱效果。
- 砧板、抹布可以用顏色管理,每個顏色、用途、擺放的位置都要分明。
這些食安的知識,在我腦中重新被點亮。有些我知道,有些我忘了,但在今天重新咀嚼,有了更深的警覺和責任感。
講師也分享了幾個新加坡本地的食安案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的用餐經驗:一位看似第一天上班的男服務生端給老師一杯咖啡,杯子有些許裂痕。老師喚回男服務生,告知他咖啡杯有裂縫後,把杯子向前推給了男服務生,沒想到男服務生本能地把裂痕轉向自己,然後推回給老師。老師當場沒責罵(只是差點笑出來),只是機會教育地說:「應該要直接換新的一杯,因為容器有裂縫對使用者來說就有風險。」這句話像針一樣扎進我心裡。原來,在服務業裡,專業不只是標準作業流程,而是面對突發狀況時的選擇與心態。
我很開心今天來上課,即使大部份的知識在台灣學過,即使講師臉不笑,即使柳橙汁喚起我小學的記憶,但我知道,自己在踏實地為未來準備著。這張證照不只是一個通行證,更是我對這份工作的尊重。
希望這份用心,能讓我遇見屬於我的那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