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在《聖托里尼》的機場買了一杯希臘咖啡(又稱土耳其咖啡),這杯有殘渣的滋味初始難以接受,稍微沈澱一下,慢慢感受其風味裡的特殊層次,望著沈積在杯底的渣泥喝下最後ㄧ口,咖啡不只是咖啡。

當咖啡不只是咖啡
旅行到希臘,無論是坐在熱鬧街區的小咖啡館,還是安靜巷弄的老屋轉角,一杯濃郁的小咖啡總能為一天畫上深刻的句點。那一口略帶苦澀的餘味,在舌尖上停留的,不只是咖啡,而是文化、歷史與記憶交錯的重量。
希臘與土耳其,這兩個緊鄰的國家,歷經數百年恩怨交纏,從宗教信仰到領土糾紛,衝突不斷。但諷刺的是,他們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早已密不可分。你很難區分一杯「希臘咖啡」與「土耳其咖啡」的不同,正如你無法割裂那些早已混融於生活裡的歷史印記。
這樣的融合,讓我想到台灣。民主社會的「雜質」值得珍惜
從青少年經歷解嚴前後的政治變遷,歷經黨禁、報禁、舞禁的解禁,再到蔣經國辭世、野百合學運,那些年台灣社會激盪不斷,而我也一路從青年走到中年,親身經歷兩次政黨和平輪替。那時候的我們曾相信:只要改變制度,社會就會更加公平。
但走到今天,島內的分歧與對立似乎比過去更加尖銳。我們的選舉成了情緒的對決,而公共論述也常被簡化為標籤與攻擊。
我想起賴清德總統在「團結十講」中提到:「像打鐵鑄劍一般,一錘又一錘,千錘百鍊,百煉成鋼,打掉雜質,淬鍊出捍衛主權、守護民主鋼鐵般的意志。」
這樣的話語,有其鼓舞人心的力量,但也引發不同解讀。畢竟在教育與民主的鍛造過程中,真正的價值從來不在於「純度」,而在於「多元」。鋼鐵雖需去雜提純,甘蔗殘渣卻可成再生肥料——而社會的異音與爭辯,正是民主制度中最寶貴的養分。
一面國旗,一種驕傲
走在希臘的島嶼與鄉村,每到一處,不難看見迎風飄揚的希臘國旗。無論是高山、港口,還是市集的陽台、餐廳門前,那面藍白相間的旗幟,就像是一種默契、一份認同,也是一種安靜但堅定的團結象徵。
那是一種身為國民的驕傲,一種不需高聲張揚卻深植人心的凝聚力。
而我心中也不禁升起一份羨慕與期待:有一天,台灣人也能在世界面前,以同樣堅定的姿態,團結一致,對外發聲。我們或許意見不同、理念相左,但當面對外部挑戰時,仍能記得我們來自同一座島嶼。
這也是我衷心期待留給下一代的民主社會——
充滿雜音、但有溫度;不完美、但值得驕傲。
延伸閱讀:國族邊界的雙重標準:從川普的移民政策談到賴清德政府對陸配的態度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