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後一章「光,必然在來的路上」的閱讀心得。
摘句:所以,愛恨並存,我選擇愛,不是因為孝順,是為了讓自己脫離怨恨的掌控,讓現在過得有力量,讓未來不要有遺憾。我這樣想這樣做,完全是為了自己。
這段話讓我很有感觸。作者說,選擇愛並不是因為外界的要求或道德的枷鎖,而是因為更愛自己,不想再被怨恨與痛苦牽制,不想在未來回望時滿是遺憾。
想起自己這一年多來的努力,也是出於這樣的動機: 因為愛自己,才想讓自己變得更好。
雖然我還做不到完全寬恕或原諒曾傷害過我的人,但我能選擇用感恩的方式慢慢回到平和,從怨恨轉向自我照顧。這不只是「愛」,更是一種力量。
摘句:我們都知道思想會影響行為,但常常忘了行為也會引導思想與心情。
這段話像是宇宙對我的提醒:你走在對的路上。
就像之前我在練習的「30天鏡中對話」——每天對著鏡子微笑,對自己說一句鼓勵的話——就是一種行動帶動心情的具體實踐。我相信長久下來,這個看似微小的動作,可以為每一天打開更明亮的開端。
還有作者也說:「辛苦才要笑,笑了就有力量。」有時候,並不是等到好事發生才笑,而是先選擇微笑,才讓自己有力量面對辛苦。
而在辛苦的時侯還願意對自己微笑,才更顯得堅韌與珍貴。微笑不只是面對他人的表情,有時候,也是我們給自己的一道光。
摘句:「承擔」不是因爲我現在做得到,而是我願意讓自己做得到,那才叫做「承擔」。
這句話提醒我,承擔不是萬事俱備後才開始,而是在還不確定時,願意先踏出一步,讓自己有能力做得到。
很多時候會卡在「還沒準備好」的想法中,想著要再多做點準備、多累積一些把握,結果卻一直停在原地。
而且年紀越大,需要考慮的事情就越多,改變的機會成本也越高,對未知的恐懼也讓自己遲遲不敢邁開步伐,反而陷入不斷內耗的拉鋸中。
以前看過一些谷底翻身的例子:曾經負債幾千萬,現在不僅還完債,身價也幾千萬...雖然故事勵志,但也不希望自己是被生活推著,最後在無路可走的逼迫下,才破釜沉舟,真正往前。
因此,很多時候關鍵不是「能不能」,而是「願不願意」。那句老話說得沒錯:「辦法總是比困難多。」只要願意開始,就會找到辦法。
結語
這一章讓我看見了一條清晰的路:先選擇愛,給自己平和;再從行動開始,帶動心情;最後願意承擔,讓自己走向改變。
或許生活的困境不會馬上消失,但我能選擇——選擇愛,選擇微笑,選擇承擔,讓自己有力量一步一步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