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從安親班接回孩子時,一個孩子跟我分享他們看到恐怖電影,說他很害怕;另一個孩子則急切地說:「不要說、不要說!」
我感到擔憂,便讓他們各自說明,才知道安親班安排了觀影時間,播放了同學推薦的電影,卻是輔導級的內容。雖然只是片段,但對年紀還小的他們來說,那些畫面已足以留下陰影。回家後,果然比平常更害怕自己獨處,連上廁所、到廚房裝水都需要爸爸或媽媽陪著。
我的心裡有些生氣——孩子原本逐漸建立起來的獨立,現在又得重新開始培養。更讓我難過的是,那個一再說「不要說」的孩子,雖然也害怕劇情內容,但更害怕我們知道這件事、怕我們責罵。
孩子啊,做錯事的是老師,為什麼你會怕我們責怪你呢?
這讓我重新思考,我是否在不經意之中,對待他們的方式有所差異。也許因為他們的氣質個性不同,我在與他們互動的語氣、回應方式也有些不同。久而久之,對同一件事,一個孩子願意信任地說出口,另一個卻選擇隱瞞與退縮。
我也感謝這個小事件帶來的提醒,讓我有機會去覺察、去修正,而不是等到有一天真正的危險出現時,才驚覺信任早已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