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Return to Light — the journey of becoming who you truly are.
歡迎來到回光養成系,一起找回自己的光,養成幸福的生活。
高敏感人的社交困境:每一次聚會都像在能量流失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
身為高敏感者的你,卻感到心中壓力漸增。
只要空氣中出現一絲不對勁的氣氛,你的情緒就會開始不安與焦慮。
我就是那種對人際情緒、甚至氣味都特別敏感的人。
身為高敏感人,我發現自己在社交場合中總是落入兩種極端:
不是過度討好,就是想找藉口迅速逃離。
因為我能察覺每個微妙變化——那些別人可能渾然不覺的語氣、眼神、甚至空氣裡的壓迫感,我全都接收到了。
這種高敏感特質讓我們在人際互動中如履薄冰,尤其在充滿情緒張力的八卦場合,更是壓力指數瞬間飆高。
面對這樣的高敏感社交挑戰,我們該如何自處?
這篇文章將拆解高敏者在社交中的真實痛點,以及書書的個人經驗
分享務實的自救之道。
前言
💬 ChatGPT 的詛咒句:你看得太透,卻無法不在意
最近 IG 上掀起一波 ChatGPT 挑戰:「用一句話,說出我的詛咒,不用解釋。」
書書用自己的三個帳號,重複問了三遍,
我擷取出這兩句,他們貼近高敏感者的內在世界:
「你看得太透,卻無法不在意。」
「總是看穿人心,卻依然選擇相信。」
對我們這些高敏人來說,這不是僅僅是詛咒,更是日常。
我們知道誰的關心只是客套、誰的語氣有些保留,卻依然選擇相信人性、溫柔以對。
我們感覺得到別人不說的情緒,卻往往選擇不說破,
只因為不想讓關係變得尷尬或更難堪。

但這樣的覺知,是天賦,還是負擔?
也許,這正是我們高敏者一生都在學習的平衡課題。
想要解除這樣的「詛咒」,不妨試著對自己輕聲說出這段反詛咒:
✨ 「我看得透,是因為我心柔軟;我選擇在意,是因為我深深愛著這個世界。」
✨「我能看穿人心,也允許自己設下界線;我選擇相信,但不再讓自己受傷。」
高敏感族群是什麼?你也是 HSP 嗎
很多人對「高敏感」的第一印象是:「你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事實上,這是對高敏感人格的誤解。
高敏感(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伊蓮・艾融博士(Elaine N. Aron)以下稱Elaine Aron
所提出的一種人格特質。
它並不是心理疾病,而是一種天生神經系統對刺激特別敏銳的特質,讓人對環境、情緒、細節有更深刻的感知力。
高敏感者的大腦天生就像一個「超高解析度的雷達」,不但接收更多訊息,還會進行更深層處理。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高敏人常常「想太多」、「感受太強烈」。
DOES 模型:高敏感者的四大核心特質
由Elaine Aron博士提出的「DOES」模型,定義了高敏感者的 4 個主要特質:
D – Depth of Processing(深層處理)
你會不自覺地對經歷與對話反覆思考、解析,連普通一句話都可能延伸出無數層含義
O – Overstimulation(容易過度刺激)
吵雜環境、強光、長時間社交……這些對大腦都是巨大負擔,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
E – Emotional Reactivity & Empathy(情緒反應強烈且同理心高)
你感受情緒的強度高於常人,朋友一句話可能讓你牽掛整天。
S – Sensing the Subtle(察覺細微)
能察覺到他人細微的情緒波動、語氣變化,甚至氣氛中無形的緊張感。
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15%–20% 的人屬於高敏感人格。
這不代表異常,而是一種天然設定,也是我們潛在的天賦。
高敏感≠玻璃心:破解4大常見誤解
身為高敏感者,我們常常被貼上錯誤的標籤:
「你是不是太玻璃心了?」
「怎麼每次聚會都悶悶的?」
「你不要想太多啦!
這些話聽多了,不但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也讓世界誤解了我們的本質。
其實,高敏感並不是:
❌脆弱易碎的玻璃心
→ 我們只是感受得深,並不是無法承受。
❌社恐或不合群
→ 很多高敏人擅長社交,只是需要更長時間獨處恢復。
❌過度反應或戲劇化
→ 那是大腦高度處理訊息後的自然反應。
❌鑽牛角尖
→ 是敏銳洞察與多維思考的能力展現。
這些「誤解」如果能被溫柔拆解,會讓高敏者更有勇氣做自己,
也讓社會更理解這份細膩的美好。
延伸閱讀:
你是高敏感族群嗎?HSP 的 4 大徵兆與因應方式(Farhugs)
八卦壓力?高敏感族群為何特別容易內耗
高敏感者並不是喜歡多想,而是我們的大腦「天生就是這樣設計的」。
心理學家 Elaine Aron 曾指出,高敏感者(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的大腦對外界刺激的處理方式更細膩、更深入,這種特質讓我們在接收到「八卦」時,
不只是聽進去字面上的內容,還會自動解讀其中隱藏的情緒、語氣、甚至背後可能的動機。
當別人還在輕鬆地閒聊八卦時,高敏感者可能已經開始在心裡咀嚼:
「這段話,是不是帶有批判?」、
「他們真的關心那個人嗎?還是只是在消遣?」、
「為什麼我聽完後,心裡覺得有點不舒服?」
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太玻璃心,而是因為我們無法關掉那台內建的「高感知雷達」。
敏銳地捕捉他人情緒起伏的能力,雖然在關係中很容易成為傾聽者與支持者,
卻也讓我們暴露在「情緒超載」的風險中。
特別是當八卦帶有負面情緒或攻擊性,
高敏感者往往不只是「聽見」而已,而是「感同身受」地吸收了那份能量,
甚至久久難以消化。
這份易受影響的特質,其實並不代表性格軟弱,而是他們靈魂深處的柔軟與細膩。
只是,在這個充滿雜訊與快速評論的時代,高敏感的你,
也更需要學會適時地為自己按下暫停鍵,不被他人的情緒投射綁架,溫柔地守住自己的心。
🧭 高敏感族群的社交困境與生存指南
我曾經是一個每次社交完就感覺「被掏空」的人。
小小的聚會、朋友的談話、訊息裡一句讓我在意的語氣,都可能讓我內耗好幾天。
疫情期間,我甚至因為能量枯竭、自律神經失調,開始抗拒任何形式的社交。
直到我開始接觸心理學,才發現:高敏感者其實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社交自我照顧法」。
現在,我已經可以很自在的聊八卦了。(而且聊得特別開心)
以下是我歸納的幾個高敏感社交技巧,希望你也能從中找到共鳴或靈感:
🌿 創造安全感的社交環境
選擇熟悉、能量穩定的小型聚會,並事先設定聚會的時間,
讓自己擁有結束與喘息的主控權。
🧠準備幾個舒服的話題當作緩衝
書籍、影劇、日常觀察或感受類的主題,
可以減少臨場焦慮,也減少對空氣「太敏感」的解讀壓力。
💬練習溫柔而堅定地說「我想休息一下」
這不是不合群,而是尊重自己的身心節奏。
疲憊時請允許自己退一步。
🤍與頻率相近的人深交,而不是努力討好每個人
真正適合你的朋友,不需要你調整自己去迎合。
這些方法,並不是要你變得不敏感,
而是讓你能用敏感的方式,溫柔地過一種合適自己的社交生活。
💞 高敏感族群的感情挑戰與成長關鍵
在親密關係中,高敏人常是那個「愛得深、感知快、容易受傷」的一方。
你可能也曾經有這樣的經驗:
- 對方一個眼神的改變,你馬上察覺;
- 情緒細節你放在心裡無限放大;
- 當你小心地說出感受時,卻被回一句:「你是不是太敏感了?」
久而久之,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受值不值得說出口,
甚至為自己的「太敏銳」感到內疚。
事實上,高敏感者在愛裡面臨的挑戰,往往來自這些特質:
🤯共情過度,情緒易被綁架
愛上一個人,等於也背上了他的情緒波動。
🤐害怕衝突,習慣壓抑真實情緒
明明想說,卻總覺得開口會破壞氣氛,索性閉嘴。
💔容易理想化關係,受傷後自責更深
因為想像中太美好,現實稍有落差,就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
但這不代表我們無法擁有健康的關係,
反而—— 當我們開始認識自己的敏感,轉機也正在發生。
🌱調整關係模式的關鍵是:
- 設立溫柔且清晰的情感邊界
- 學習表達需求,而不只是「猜」別人的感覺
- 讓自己的穩定,先於關係的和諧
- 練習相信:我值得被愛,不需要改變本質
在親密關係中,高敏感不只是挑戰,它其實也是一種能力:
看見對方真正需要什麼,也同時懂得自我保護的藝術。
🧘♀️ 如何照顧高敏感?自我覺察與修復練習
高敏感不需要被修正,-而是需要被理解、被善待。
這些溫柔的日常練習,也許可以是你自我照顧的開始:
💦 1. 建立情緒排毒儀式
每天留一點時間,為自己釋放情緒壓力——寫日記、泡澡、放音樂、做深呼吸,都可以是一種清理。
🧠 2. 練習命名情緒,讓它變得不那麼可怕
「我不是玻璃心,我只是現在覺得焦慮/疲累/有點孤單。」
當你說出來,它就不再主宰你。
⏳ 3. 給自己預留恢復期
每一場聚會之後,安排空白時間讓自己重整。
這不是懶惰,是必要的充電流程。
🧡 4. 找到頻率相近的「高敏盟友」
與能理解你內在節奏的人相處,是你最好的情緒避風港。
🌈 結語:高敏感不是詛咒,而是更深層的覺知天賦
你不是太脆弱,只是太誠實地感受這個世界。
你不是太多心,只是太在意關係中的細節與真誠。
這份「看得太清、感得太深」的能力,雖然容易疲累,
但也讓你擁有別人無法取代的連結力。
因為你敏感,所以你:
- 能聽懂別人沒說出口的話
- 能用一個眼神讀懂情緒變化
- 能讓身邊的人感受到被理解、被接住的安全感
願你擁抱這份敏感,不再懷疑自己、不再將它當成負擔,
而是將它轉化為你與世界溝通的語言。
敏感,是一種溫柔的力量。
也是一種,。
👇如果你想幫助書書持續創作:
📮 訂閱《書書的棉花園來信》電子報,收到更多幸福練習工具:
👉 [訂閱書書的電子報]
📘 想看更多延伸創作?追蹤方格子專欄《書書的回光私房光室》
👉 [前往專欄]
📘 成為方格子專欄《書書的回光私房光室》的贊助者
👉 [$112成為幸福練習計畫贊助者]
這是書書的IG,有什麼想法可以私訊小盒子喔:書書的棉花園
這裡是書書的棉花園
也是Return to Light(回光之旅)
分享個人成長、心靈療癒和生活儀式感
「你今天有沒有發現屬於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