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集:崩塌的學測成績與學習歷程檔案
副標:學測落敗,學習歷程無聲淹沒
林若翔不是一開始就立志要當醫師的。
高一那年,他對未來毫無頭緒,課業也不上心。上課常放空,考前靠臨時抱佛腳勉強及格,最常做的事就是幫忙媽媽在藥局裡貼藥袋、補貨。他喜歡那些藥草的香氣,卻沒想過這跟人生會有什麼關聯。
到了高二上,他的學期平均只有66分,學習歷程也只留下三篇草草完成的小作業。老師提醒:「要申請中醫系,不只成績,學習歷程也要夠有內容,現在開始準備還來得及。」
這句話像警鐘一樣敲醒了他。
轉捩點發生在高二寒假。某天下午,媽媽帶回一位熟客的女兒,是位罹患偏頭痛的高中生。那女孩分享,她長期依賴止痛藥,副作用讓她情緒低落,後來改用中醫調理後才逐漸改善。
若翔第一次聽到病人談自己「怎麼被理解」、「怎麼被陪伴」,心裡像被什麼撼動。那不只是醫病關係,而是一種溫柔的對話方式。
他突然明白:這才是他想做的事。
高二暑假開始,他就下定決心要考中醫系。
別人打工、補玩,他把自己關進圖書館。數學一題一題刷,英文背單字到凌晨。更寫了關於「傳統醫藥與現代醫療融合可能性」的專題報告,還去跟媽媽藥局的老顧客訪談,想用這份學習歷程打動教授。
到了高三,他幾乎推掉所有社團活動,只專注一件事——考上一所大學的中醫系,走上他心中那條「溫柔治病」的道路。
窗外一月的陽光冷冽清淡,斜斜灑在書桌上。他靜靜盯著手機螢幕,指尖滑過查詢成績的連結,心跳像打鼓般急促。
點進去的那一瞬間,他的世界彷彿卡住了。
總級分落在他最擔心的邊界線下。國文比模擬考低了兩級,英文剛過門檻,數學和自然原地踏步。那份他耗盡心力編寫的學習歷程,被想報的中醫系全部拒於門外。
「我怎麼會…這樣?」他喃喃。
補習班老師安慰:「這成績還不錯啦!很多系還是能上。」
同學群組一片慶祝,有人上政大、有人過第一階段準備面試,只有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他試著假裝冷靜,告訴媽媽:「還有分科嘛,我會去試試看。」
媽媽沒多說,只默默端出一碗熱騰騰的牛蒡排骨湯。湯裡飄著幾片熟悉的黃耆和當歸,清香撲鼻——這是他小時候生病時的味道。
「累的時候,喝一口這個,先讓自己回魂。」她微笑著說。
那晚,林若翔沒說話,只是低頭把整碗湯喝完。
第二天,他報名了分科班,全利衝刺。他知道,這一仗,不只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問心無愧的自己。
📘第二集:分科背水一戰
副標:分科測驗,是救贖還是再一次墜落?
分科班開課第一天,林若翔走進教室時,整個人還像一顆尚未清醒的藥丸——裡頭裝滿焦躁與自我懷疑。他找到角落的一個位置坐下,掏出新的筆記本,寫下兩個字:重來。
補習班進度比他想像中更快,老師像開了加速器,每一堂課都塞滿公式、技巧與範例。坐在前排的學生問問題像機關槍掃射,筆記整齊工整,讓他更感到壓力。第一週,他就落後了一整章的數學題。
「你如果想考中醫,現在只能拼第三類組頂標,沒有退路了。」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他知道。只是這次,他不敢說出口。他怕「再拼一次」說多了,變成空洞的口號。
每天,他像機器一樣排程:早上六點起床衝刺數甲、化學與生物,晚上再重聽白天的錄音補筆記。只有吃飯那短短二十分鐘,他會看一眼媽媽傳來的訊息:「今天店裡來了一位阿姨說,她用枸杞泡的水讓她血壓穩多了。改天也來試試?」
他不回,但會靜靜點頭,繼續讀下去。
四月的某個晚上,他一題生物實驗設計題卡了整整一小時,筆尖都快折斷了。他氣自己怎麼這麼笨,怎麼讀這麼久還會錯。他想起第一年學測的挫敗,又浮現那天查成績的畫面——那一刻他差點摔掉手機。
那晚,他打開冰箱,拿出媽媽早煮好的黑棗蓮子湯,一邊喝一邊翻開筆記,突然看見一段筆記寫著:「人體的平衡調節靠的不只是反應,而是預備。」他愣了一下,心頭像被敲了一下。
「我不是笨,我只是還沒穩住。」他低聲說。
考前最後一週,他反覆練題,把錯題改寫成「重點小抄」,貼在書桌、浴室鏡子、房間門口。每個角落都提醒著他:「你走到這裡,已經不是原來的你。」
考前一天晚上,他失眠了。腦子像一鍋滾湯,什麼都翻攪著。他打開窗,外頭夜風涼涼的,遠遠傳來電線桿上的蟲鳴。他想起很多事——第一次貼藥袋的手忙腳亂,第一次看見媽媽替人抓藥的熟練,還有那個說「被陪伴的感覺比藥還重要」的女孩。
他輕輕地笑了一下。然後,慢慢闔上眼睛。
考試當天,他穿著那件舊校服,握著筆,坐進分科測驗的座位。試卷發下來時,他沒有像以前那樣發抖。反而有種久違的沉穩。
這場考試不是為了證明他有多厲害,而是為了告訴自己:這條路,我真的願意走到底。
他寫得專注,題目一道一道解,腦中只聽見筆尖劃過紙面的聲音。
幾個小時後,他交卷。走出考場時,他覺得陽光有點刺眼,但心裡有個聲音很清晰——
「這次,也許會不同。」
📘第三集:七月失語
副標:連分科也落榜的夏天,連夢想都沉默了
分科放榜那天,天空很藍,陽光卻曬得人透不過氣。
林若翔坐在房間角落,手機握在手心裡發燙。
簡訊跳出的一瞬間,他的指尖僵住了——落榜。沒有錄取。他連備取都不是。
那一刻,時間彷彿凝結。腦中不斷重播過去幾個月的畫面:凌晨的燈光、桌上被翻爛的筆記本、母親送來宵夜時說的「再撐一下」……這一切,竟然都沒換來一個入場券。
他沒有哭,也沒有摔東西,只是靜靜地關掉手機,然後把自己關進房裡三天。
LINE群組靜音、社群帳號關閉,他連走到客廳都不願。門外偶爾傳來媽媽溫柔的腳步聲,但她沒逼他出來,只每天在門口放下一碗湯。
第三天,他終於開門。
那是他最愛的四神湯,湯面飄著熟悉的蓮子與山藥香氣。
媽媽坐在飯桌邊,淡淡地問:「你還想再拼一次嗎?」
語氣平靜得不像在問一次人生賭注,倒像在問:「你今晚想不想吃點熱的?」
若翔沒有立刻回答。湯入口時,一股熟悉的溫熱湧上喉頭,他的眼眶忽然就紅了。
不是為了落榜,而是為了——那個在一次次失敗之後,仍然還想站起來的自己。
夜裡,他拿出收在書櫃底層的國文講義,翻開第一篇「閱讀測驗」。灰塵飄起時,他笑了一下。
「重來一次,好像也沒那麼可怕。」
他開始重新來過,不是為了證明給誰看,而是為了自己那份還沒熄滅的執念。
這一年的重來,不是懲罰,而是一次機會,讓他再次面對夢想,用更成熟的姿態說:「我還在這裡。」
在補習班第一次分組輔導時,老師問他:「你想走個人申請,還是拚分科?」
他沉默了幾秒,才緩緩說:「只拼分科。學習歷程已經是去年的,沒辦法再改。」
老師點點頭,給他一本厚重的數甲題本:「那你得靠國英拉高學測總級分,為自己贏一張入場券。」
於是,他制定了屬於自己的策略——
學測只拚國文與英文,要考出能跨過第一階段門檻的分數;然後在分科再補強數學、化學、生物這三科,敲開中醫的大門。
這不再是全面備考的盲目努力,而是一場經過計算的「逆轉戰」。
夜裡,筆記本首頁被他寫上了四個字:「破而後立」。
走出補習班的那晚,晚風輕輕掠過,他回望天邊發亮的霓虹燈。
那一刻,他不再把自己當成去年那個失敗的考生,而是,一個重新選擇出發的人。
📘第四集:重整的冬天
副標:重考,並不是回頭,而是再往前一步
秋末入冬,街上的風開始變冷,林若翔卻不再像去年那樣,總是在冷風中發抖。
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泡一杯溫熱的枸杞紅棗茶,打開國文講義,從古文、文意選填到閱讀測驗,一題題推敲邏輯、練習語感。
他知道,這次學測的國文與英文,不只是「通過門檻」,而是為了替明年的分科鋪一條能跨過的橋。
這段時間,補習班同學換了一批又一批,有人只是補寒假課程,有人臨時轉換跑道,有人邊上課邊準備出國申請。
老師問他:「你要不要也準備個備案,考個藥學系或其他系?」
他搖頭:「我想要的,不只是『當醫生』。是想成為能陪著人好起來的醫者。」
補習班同學有的覺得他很固執,但他不再介意。
那年分科落榜後的失語,讓他學會分辨什麼叫「羨慕」與「渴望」,也讓他更明白什麼值得堅持。
有時走在回家路上,看見國中同學在IG上分享大學迎新、系烤、跨年夜笑鬧的照片,他也會一瞬間動搖。
「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他曾在深夜問自己。
但下一秒,他會想起那位說「被理解比藥還重要」的女孩,想起媽媽抓藥時的專注神情,想起自己寫在筆記本上的那四個字——破而後立。
這一年的重整,不是為了重複上一年的劇本,而是要改寫那場敗仗的開頭與結尾。
他不再熬夜,而是規律作息;不再盲目刷題,而是把錯題筆記分門別類。
他懂得留白,也懂得回顧。每週日晚上,他會花半小時寫下本週進步的地方、還需調整的節奏,像替自己開一張「診斷報告」。
某天晚上,他走進房間,看見媽媽在床邊擺了杯菊花茶。
她說:「以前你是病人,現在你比較像自己在給自己開方了。」
他笑了笑,端起茶杯,熱氣繚繞。那一口下去的,是努力,也是踏實。
學測考前,他不再焦慮。他知道自己還不完美,但也知道這次出發,是因為「我願意」,而不是「我別無選擇」。
走進考場那天,他沒有穿幸運衣、沒有帶護身符。
只有一顆——比去年沉穩、也更堅定的心。
他坐下來,打開考卷。筆尖落下的那一瞬間,他在心裡說了一句:
「這一次,是我選擇走的路。無論到哪裡,我都會走下去。」
📘第五集:盛夏的光
副標:重考的七月,分科的決戰
七月初,天空高得不可思議,雲像一筆一筆刷過的墨跡。
林若翔站在補習班門口,抬頭看了一眼天色——熟悉的暑假,又來了。但今年,他的心境已全然不同。
學測成績放榜,他的國文與英文都比去年高出兩級。
他沒有歡呼,只是安靜地對自己說:「第一道門,我跨過來了。」
接下來,是決戰的三科——數甲、化學、生物。他清楚,這三科,將是他打開中醫之門的真正鑰匙。
他開始進入封閉式衝刺:
每天清晨七點坐進補習班,晚上十點才回家。
午餐時間,他拿著便當邊背化學反應式,晚自習後,他和戰友互考生物細胞圖。
筆記本已經換到第五本,桌上那疊錯題小抄貼滿整面牆,像是他的戰場地圖。
有時也會累。累得坐在廁所裡閉眼十秒,累得看到老師講重點時竟然覺得眼眶酸。
但他再也沒想過放棄。不是因為他變得堅強,而是因為他終於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沒挫折,而是明知道很難,還是選擇往前。
補習班裡有個同樣準備中醫系的女生小芝,兩人時常一起討論題目。
某天晚自習後,她輕聲說:「你是不是從頭到尾,都沒懷疑過自己要走這條路?」
若翔愣了一下,然後笑了:「有啊,懷疑過一百次。但還是選了第101次相信。」
考前最後一天,他帶著全班一起舉辦模擬考分享會。
老師看著這個去年度低調內向的學生,如今能站在講台上講解題型、分析策略,不禁感慨:「你真的不一樣了。」
考試當天早上,他一樣喝著媽媽煮的紅棗枸杞茶,出門前,媽媽拍了拍他的肩:「去吧,把這一年寫完。」
他坐上分科測驗的座位,考卷發下時,手指穩穩地握住筆。
這一次,他不再聽見心跳的聲音,只聽見紙張被翻動的節奏、筆尖在題本上行進的聲響——就像一個人,走在自己選定的道路上,步伐不急不緩,心如止水。
考試結束那一刻,他走出考場,陽光從他頭頂灑下來。他沒有立刻看成績、也沒有立刻和同學比答案,只是靜靜地坐在樹下,讓風掠過臉頰。
他對自己說:「這一年,我沒逃避、沒躲起來、沒選擇放棄。」
「這次,就算還沒進去那扇門,我也已經抵達了另一個版本的自己。」
——
八月,分科成績公告那天,他握著手機,等著那封命運的簡訊跳出。
但這一次,他的手不再發抖。
(故事至此開放式收尾,簡訊畫面淡出,只留下一行文字——)
「若有光,請往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