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台中某知名連鎖冰淇淋店驚傳顧客誤飲消毒水事件,引發社群熱議。一位顧客喝下店員提供的飲用水後,立即感到不適;店員出於確認也喝了一口,也出現不適,事後才發現是飲用到「消毒水」。
這起事件雖然看似偶發,但若從食品安全與品保的角度深入分析,其實還是有可預防的環節。以下是我看完新聞的想法:
一、容器設計不良,是誤用的根源
從現場照片可見,裝消毒水的容器外型與一般水壺極為相似,僅以貼紙標示「消毒水專用」。這樣的做法對員工而言就像是設下陷阱,一旦疏忽就可能拿錯。
出處ETToday: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50729/3005191.htm
改善建議:
- 容器需「物理區隔」與「視覺差異」:建議使用與飲水壺完全不同形狀或顏色的容器,例如紅色塑膠瓶,增加辨識度。
- 擺放位置應與飲用水隔離:消毒水應遠離飲水區或櫃檯,並放置於專屬儲藏空間。
- 應設立明確標示:讓員工建立「不可將食用容器拿來裝非食品」的標準意識。
二、現場應變能力
有網友質疑:「怎麼會喝不出漂白水味道?」但實際上,此次使用的次氯酸水屬於無色無刺鼻味的消毒液,在百貨公司的環境下,有可能無法從氣味辨識。
改善建議:
- 第一時間應追查來源而非嘗試飲用:應先詢問該杯水從何而來,確認水源,可減少誤判與不必要風險。
- 若真需測試,也應僅「接觸口腔後立即吐出」,避免吞下導致進一步損害。
三、誤飲後的正確應對方式
若不慎誤飲次氯酸水,千萬不可嘗試自行催吐,這可能會對食道造成二次灼傷。
正確處理方式:
- 立即飲用清水或牛奶稀釋化學物質。
- 儘快就醫,並將容器或樣品一併帶往醫院協助診斷。
結語:從個案中學習,才能預防風險
這起事件看似單純的人為疏失,背後其實反映了企業的風險意識。
正如一句管理名言所說:
「錯誤不可怕,怕的是沒從錯誤中學到教訓。」
這不僅是對企業的提醒,更是每位消費者自保知識的一環。